试论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的三个作用
2016-11-19罗廷碧
罗廷碧
摘要:针对当前诗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意象捕捉法,旨在拯救诗歌的衰亡局面和恢复古诗的文学地位。文中首先分析什么是意象、意象捕捉。接着详细论述意象在古诗教学中的三个作用,为当代青年教师和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意象捕捉;影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29-01
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尤其是古诗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古诗不仅仅在文化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写照。那么,古诗在教学中发挥着桥梁作用。至于会出现古诗教学难的问题,这涉及到态度和能力因素。
阐释:意象、意象捕捉法
中国人重意境,西方则强调意象。我们之所以选用:"意象/意象捕捉"概念,因为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里为了教学创新,换一个角度,侧重诗歌中的意象教学。
"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意义莫大于此。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庞德在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简言之,"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意象有着可变的意义,象代数中的符号a,b,x。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不同。"月亮"可表示思念家乡,如"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象征纯洁的爱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还表示寂寞等意象。因此,捕捉意象法就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笔者认为,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意象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近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露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镜。不妨来看两首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
一一白居易《浅塘湖春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
無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一杜甫《登高》
前一首,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教学时,教师应声明:写景诗当然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人。而学生也只有在准确的把握意象基础上,及诗人观察方向,方可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谛!后一首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后四句是诗人抒诉这样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物与人两组画面相互对应交织。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鱼惯地越过的动态画面。一个人善于或不善于读诗,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他能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图画。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其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
2.意象有利于理解语言的双层性
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即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则超越了客观实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假于"象",假"象"而见"意"。表象只是手段,表意只是目的。所谓"诗贵意"(李东阳《蘼堂诗话》),"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而"意"则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如: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一一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翼罢征。诗人的意旨是希望朝廷能体贴征伐给唐朝广大人民造成的痛苦不幸,早日结束不义战争。诗歌一开始就以月起兴,明月和下面的"秋风"在古诗中都是浸透离别情绪的意象,次句描写千家万户捣衣之事。诗人的眼中景,耳中声,无不是长安百姓对征战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总之,诗歌意象的有机结合构成明净凄清的景象,撩人愁绪的氛围,哀怨动人的少妇形象,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佣说诗》)托物言志,含蓄蕴籍,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审美特征。"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3.抓住意象,迅速理解诗意
古代诗词(尤其是写景抒情类)特别注重营造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握,进入诗词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词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即诗中描写的具体事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一共十个事物。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这十个意象诗人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通过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是用一种情(即一游子的羁旅愁思)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即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有位学生是这样描述本诗的意境的――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一座农舍悄然而立。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多美的意境啊!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那么,古代诗词教学无疑就变成一杯白开水,哪来这种意境美的感染和熏陶呢?首先,抓住意象,解读诗句的字面义。读诗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必须弄清其字面基本的意义,这是进一步理解诗意的前提。要想很快地把握其字面的意义,迅速抓住意象是技巧。如李白的诗《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和颈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在这两联里,诗人写的意象有山、平野、江、大荒、月、云等。抓住这些意象,则解读其字面义为:(诗人)坐在船上,沿长江而下入三峡,来到辽阔的楚地平原之处,高山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长江也逐渐平静下来,在辽阔的原野上缓缓流淌。夜晚,诗人坐在船上,抬头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一轮明镜,皎洁澄澈,照着大地。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意象捕捉法,对于恢复文言教学的应有地位,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期望,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能有更新更好的方法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 《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宗绪连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