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素质模型视域下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体系的构建

2016-11-19首珩刘红兵

职业·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首珩?刘红兵

摘 要:优化中高职衔接的顶层设计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根本保障,但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建构现状令人担忧。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在职业能力素质模型视域下探讨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过程等衔接体系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职教体系 能力素质模型 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是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职业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电子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编号:ZJA2013002)、2013年度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依托职教集团建立中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衔接机制》(湘教通【2013】429号文)、2014年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员工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解决层次差异、响应终身教育学习理念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但目前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现状令人担忧:一是中高职没有达成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衔接;二是衔接的课程体系安排欠妥,只是对学制和教学内容做了延长和拓展,导致中高职专业课程的内容部分或大量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三是衔接的教学质量效果不佳,将高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分解压缩或删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了断层;四是衔接的载体过于单调,中高职衔接局限于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而忽略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此,笔者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在职业能力素质模型视域下,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过程衔接为重点,广泛调研并基于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无缝衔接。

一、广泛调研、动态调整,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专业无缝衔接

笔者以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载体,开展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明确应用电子专业服务面向和不同层次岗位指向,科学确定专业定位;根据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确对中高职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科学确定中高职衔接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中高职衔接、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基于能力素质模型,构建行动导向的中高职衔接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无缝衔接

对接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基于校企合作共建的应用电子专业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构建行动导向的中高职衔接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引入IPC等国际行业标准、电子设备装接工等职业资格标准、6S管理等企业现场职业规范。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和素质的等级要求,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中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共同开发核心实习实训模块课程。

三、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设计并建立“校企合作、双向嵌入、双主体”“2+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学过程衔接

依据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接的生产一线、调试与维修、设计等岗位,按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并建立“校企合作、双向嵌入、双主体”“2+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系统设计、精细管理,完善教学管理、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等管理体系,实现中高职两个阶段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实施全面对接,确保教学过程全面衔接。

四、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实现专业共建,师资资源、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建设,形成对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中高职衔接互补的专业体系。以高职教学团队为基础,通过“互派互通、常态沟通、传帮带”,形成由高职优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试点院校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试点专业教师团队。中职、高职、企业三方共建虚实结合、系列化功能共享型实训基地。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强资源动态更新、转换及推广应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以上的广泛调研,科学确定专业定位,在职业能力素质模型视域下构建行动导向的中高职衔接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无缝衔接,逐步完善专业共建,师资资源、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确保中高职人才系统培养、科学高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供保障,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