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分析
2016-11-19罗新
罗新
【摘要】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成因及其预防措施,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16份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不良反应事件涉及科室、患者、给药途径,以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与系统情况。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多发生于内科,以儿童、老年患者为主,主要涉及抗肿瘤、抗感染药物,以静脉注射导致的不良反应居多,主要累及患者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结论:药品所引发的不良反应应给予足够重视,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高用药合理性,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关键词】 药品; 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 合理性; 安全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4-0152-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4.085
近年来,临床用药的种类不断增加,联合用药情况越来越频繁,虽然增加了临床治疗效果,但是由此而来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呈现进一步上升趋势,对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1]。回顾性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成因,进一步做好预防措施,对于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年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16份,分析不良反应成因及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216份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妇产科、急诊科、门诊、儿科等各个科室,男103例,女112例,年龄5~67岁,平均(45.6±2.4)岁。
1.2 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本研究21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到的科室、患者基本资料、给药途径,以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与系统[2]。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科室分布情况
21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以内科与外科为主,分别为104份、60份,占比分别为48.15%、27.78%。同时,儿科24例,占比11.11%,妇产科14例,占比为6.48%,急诊科11例,占比5.09%,门诊3例,占比1.39%,内科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
2.2 不良反应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本研究21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男性患者103例,女性113例,占比分别为47.69%、52.31%,以女性为主;≤10岁患儿28例,占比12.96%,10~60岁患者为100例,占比为46.29%,≥60岁患者为88例,占比为40.74%,儿童与老年人共116例,占比为53.70%,以老年人与儿童为主,详见表1。
2.3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分布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静脉注射给药为188份,占比为87.04%,口服给药为21例,占比为9.72%,其他给药途径7例,占比为3.24%,静脉注射给药途径明显高于口服给药、其他给药途径,详见表2。
2.4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种类情况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包括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药物、生物制剂、中成药、麻醉药品及其他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占比64.81%,心脑血管用药占比20.83%,抗肿瘤药物占比4.63%,生物制剂占比2.78%,中成药占比1.85%,麻醉药品占比为0.09%,其他药品占比为4.17%。抗感染药物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药物,详见表3。
2.5 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耗较多,明显高于其他器官或系统。同时,还涉及全身性、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与其他系统,见表4。
3 讨论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21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以内科不良反应为主,研究认为原因在于内科老年患者多、身体耐受性差。同时,在内科用药中,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药物使用频率高,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目前,抗感染药物以氟诺酮与喹诺酮类药物居多,且加上细菌耐药性的提高,抗感染药物用量不断增加,也导致了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提高[3]。各个年龄段对药品反应也不同,根据本研究结果,老年群体与儿童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群体。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社会加剧,加上老年人多种器官功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影响了药物于老年患者体内的代谢,加上老年患者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局部血液循环功能降低,使得患者机体主动呼吸药物速率下降[4]。
人在处于病理状态时,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比较高,这时药物在患者体内的代谢过程将受到影响,给药部位易大量蓄积药物,从而引发药品不良反应[5]。根据本研究的结果,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是药品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系统,对患者系统与器官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损害。所以,为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医护人员应重视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临床经验分析不良反应原因,给予正确的处理[6]。同时,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生活习惯、环境等密切相关,所以应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如在服药时不得饮茶,不然会导致药物药效降低。
当前,社会上广泛关注药品使用的安全性与合理性,为了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合理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努力,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健康教育,向人们患者普及合理用药、药品不良反应知识,提高人们对药品的认知度,提高预防意识;(2)增加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加强知识宣传,严控药品不良反应,并完善监测与报告,确保公众健康合法权益不受侵犯;(3)逐步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积极鼓励民众自我鉴别药品不良反应,发现不良反应后及时上报;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强重视,实施强有力的行政监管,及时为医药部门与公众提供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并积极给出报告[7];(4)逐步建立科学的药品不良反应损耗救济分担机制,对严重不良反应人群,给予经济赔偿,并根据科学的处理方法与程序,科学进行鉴别;(5)逐步完善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借鉴国外救济制度,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修订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法规,为药品不良反应监管提供法律依据;(6)提高药品研制与生产水平,政府应加大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标准化评价,药品上市前应加强检测,保证药品的质量;(7)强化药品流通过程的监管,可采用冷链运输形式,积极做好药品的存储与保存管理,并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识别、报告与分析评价;(8)强化药品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用药过程中,严格根据药品使用说明书,提高用药的合理性[8-9]。
综上所述,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性较大,对患者的治疗会产生较大影响,为了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应逐步完善预防措施,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并正确认识与对待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有效、安全用药水平,从而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金丹,董铎,杜晓曦,等.中国药品不良反应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新药杂志,2012,24(4):2376-2381.
[2]缴万里,王云松,刘海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1(2):357-359.
[3]赵东彦,王海虹,李吉鸿,等.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山西医药杂志,2010,5(9):442-443.
[4]周轩.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26(9):77-78.
[5]龚正林.药品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0(4):276-277.
[6]黄秀纯,吴雪荣.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文献与问卷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药业,2013,16(6):78-80.
[7]邬远兴.老年人群常见西药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5(7):117-118.
[8]徐笑群.某院2012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9):302-304.
[9] Steinman M A,Hanlon J,Sloane T,et al.Do geriatric conditions increase risk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mbulatory elders? Results from the VA GEM Drug Study[J].J Gerontol Biol Sci,2011,66(4):444-445.
(收稿日期:201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