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护理管理预防急诊输液潜在风险的效果分析

2016-11-19孙平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潜在风险

孙平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护理管理在预防急诊输液潜在风险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8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急诊输液患者140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急诊科输液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品管圈护理进行急诊科输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输液疼痛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输液过程中的疼痛感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护理方式可有效降低急诊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于预防急诊输液潜在风险、提高急诊输液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品管圈护理; 急诊输液; 潜在风险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4-0095-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4.052

急诊科室是医院内工作量最为繁重的科室之一,补液和建立静脉通路是急诊科最为常见的抢救方式,如何有效的降低急诊输液风险对于提高急诊科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品管圈护理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其通过相同工作性质和同一工作单元的护理人员自发组织成业务小组,运用科学方法,持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并有效减低护理风险[1]。基于此,笔者采用品管圈护理活动进行了急诊输液潜在风险预防的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8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急诊输液患者140例,年龄22~35岁,平均(27.8±4.3)岁,男93例,女47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其中7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急诊科输液护理,作为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品管圈护理活动进行急诊科护理,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品管圈护理活动进行临床护理,即:(1)品管圈小组建立。成立品管圈护理小组,选取护理经验丰富的2名副主任护师作为圈长,4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及9名护士作为组员,由圈长组织小组进行目标、工作计划制定,负责对小组内成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估。(2)主题的确立。圈长可通过组织圆桌会议、头脑风暴等形式,让小组内组员结合自身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情况,每人提出至少3项研究主题,圈长对所有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筛选出出现率最高的3项主题,并通过全体小组成员协商、分析、讨论,确定本次品管圈小组活动主题为“如何有效的降低急诊输液患者产生的输液反应”。(3)原因分析。品管圈小组成员依据自身实际工作情况,对造成患者出现输液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输液反应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输液装置是否严格执行消毒操作、取药/配药是否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输液人员的穿刺技术是否熟练[2]。(4)提出解决方案。针对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急诊输液反应的危险因素,小组成员应分析输液工作中每个环节出现的漏洞及相关责任人,依据方法、环境、物、人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在小组内开展急诊输液操作的培训班,加强小组内成员无菌操作、取药配药和穿刺操作的规范性,降低输液风险[3]。(5)实施及反馈依据“PDCA”模式进行对策实施[4]。对实施过程中成功之处进行推广、应用,不成功之处进行经验总结,圈长定期对小组内成员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记分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书面记录,小组内就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法进行讨论,安排专门人员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如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继续讨论、分析,提出新的改进方法,再次执行。(6)业务水平培训。小组内部定期开展业务技能水平培训,由小组组长或科室内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定期对小组内成员进行输液技能和相关临床知识的培训,并对组内成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对于成绩优异的学员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于成绩较差的学员,分析学员的不足,给予针对性的帮助,从而持续性提高小组的临床服务水平。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输液疼痛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输液疼痛情况使用VAS量表进行评价,无痛:0~1分;轻度:1~3分,中度:3~6分;重度:6分以上。护理满意评价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标准,满意率=(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 两组输液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输液过程中穿刺、输液及拔针过程中的疼痛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 讨论

品管圈活动最早起源于质量管理课程和统计学课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临床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治疗为中心”的治疗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大多数患者越来越注重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态度,为了有效的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品管圈活动逐步运用于医学领域中[5-7]。品管圈护理活动方式通过组织院内一线医护人员对急诊输液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通过圆桌会议等讨论方式,集思广益,确定目前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高危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并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跟踪、反馈,从而持续性的提高输液护理服务质量,一方面有效的降低了临床输液风险,提高了输液安全性,一方面也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8-9]。品管圈护理模式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定期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效的提高了一线护理人员(尤其是刚入院的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技能,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护理服务质量。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品管圈护理活动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有效的规避了输液护理中的高危风险,降低了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急诊输液的安全性;同时观察组患者整个输液过程中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品管圈护理通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有效的提高了一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了输液护理的服务质量;再者观察组护士护理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了品管圈护理活动通过提供高水平、优质的护理服务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总之,品管圈护理方式可有效降低急诊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于预防急诊输液潜在风险、提高急诊输液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琼辉,张翠云.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静脉输液质量[J].护理管理杂志,2013,28(15):66.

[2]黄雪飞,陈全景.品管圈管理在门诊护士静脉用药核查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4):450.

[3]凌秀云.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输液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111-112.

[4]曹美凤.应用PDCA循环降低静脉输液护理缺陷率[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8):84-85.

[5]陈巧玲,全小明.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2):143.

[6]廖梅嫣.急症输液中潜在风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159.

[7]张爱萍.护理干预减轻静脉输液疼痛感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58-59.

[8]梁美丽,谢伟红,陈雪峰,等.开展品管圈活动减少输液患者亮红灯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24.

[9]孙艳艳.门急诊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问题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3):116-117.

(收稿日期:2015-10-15)

猜你喜欢

潜在风险
门诊妇科检查室医院感染潜在风险与预防
银行会计管理潜在风险与对策探析
电网调度运行潜在风险与防范策略
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若干问题的思考
论德美两国学术自由的宪法解释
浅论聚合支付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及对策
校园分期金融的用户认知、消费偏好与潜在风险的研究
透过金融海啸看融资融券业务的潜在风险
手机银行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