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课堂寻找构筑的基点
2016-11-19徐永华
徐永华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讲求效益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从这个角度讲,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只有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换来课堂质量的提升,学生才能获得具体的进度和发展。
关键词:有效;课堂;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36-1
纵观目前的数学课堂,广大教师以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面貌出新,出彩,课堂质量不断提高。
然而,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教学不够实在,有形式主义现象存在。这些现象还有待我们认真研究,不断反思,矫正教学行为,以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来促进课程改革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对如何构筑有效课堂,提升课堂质量作出阐释。
一、有“温度”,更要有“深度”
现在有些数学课堂表面上看热闹异常,气氛热烈,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很快乐地忙个不停。然而这种表面热闹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虽置身于活动之中,却没有对学习内容的深刻体验,也缺失了相应的数学思考。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通过两轮实验——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积的置换,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积的置换,发现圆锥体积公式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并力求使公式中的“1/3”得以强化。教师的设计看似煞费苦心,课后质量反馈效果却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学生探求体积公式的活动仅仅是活动方案的简单实施,他们仅充当了“操作工”而已,对公式的理解和认识缺乏深切体验,显得单薄与浮浅。如果教师在引出“转化”这一思想方法后,就放手让各小组通过自己的方案去验证猜想、探求公式,进而在组织交流中激疑、反思,共同完善体积公式,实实在在地建构起相关知识的认知结构。
二、重“情节”,更要重“细节”
目前,许多教师在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方面孜孜以求,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也更加多姿多彩。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体现新的理念,对一些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却往往有所忽视,结果因为细节的失误造成了整体设计的失败。
例如,在“圆的认识”课上,学生认识丰富以后,教师演示了一段多媒体课件……(见“教学随笔”中《让学生去想像》一文)
更多时候,对个别细节的巧妙处理,竟似“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处。
曾经听过一位名师“认识分数”的课,这位老师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以拍手游戏的形式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学生面对“每人半个蛋糕”的结果觉得有些为难。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表示平均分的结果。鼓励的话语营造了学习的“情绪场”,学生有的用文字“一半”,有的用手势“拍半下”,有的画图“”,也有的写出“1/2”,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对“半个”的理解。正是这样的一个“渐近”过程为新知的探索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重“过程”,不能轻“结果”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形成知识的技能,发展数学思维,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重过程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结果”。一些数学课堂,片面理解了新课程中的对“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的定位,以为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都要分小组活动,都要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课堂虽然生动活泼,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目标达成度极低。
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又要辅以必要的练习,这样才能使数学知识获得、技能形成的过程成为积极的智力活动过程。
在“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第一步,呈现材料,提出问题。考虑到本节课内容较浅显,所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写一道符合课题的算式。
第二步,探究算理,掌握算法。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在探索算法全过程中沟通与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表内乘法的联系,完成新知系统的建构。
第三步,应用练习,拓展延伸。我对书上的习题进行了加工重组,运用题组对比,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我还让学生自己照样子编一组口算题,在实际运用中获得提升。最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涉及的因素很多,如预设与生成、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效课堂的准备,以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务实的态度,前瞻的视角,扎扎实实地去实践,及时深入反思,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实现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需“近观”,更需要“远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把目光盯在分数上,是近视的。我们常常把自己的关注点落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情感和能力方面的目标。我们应该追求课堂教学这样一种意境——课虽止,意犹存。课虽然上完了,但是却能留给学生深深的思考,把学生带向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指导。教学中常见的一种状况就是:师生共同通过学具操作来理解算理,仅此而已,却没有更深入一步,让外显的动作“内化”为学生的思考。那么我们有难发现,学生一旦离开这些具体的实物,就有知道怎样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见教学随笔《让外显的操作内化》一文)
数学不仅具有学科性,同样也具有人文性,我们应该以人文的视野,在每节课点点滴滴的教学行为中,有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目标上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要有过程性目标。学生在课堂里不仅增长知识,而且从中发展着能力,获得体验,为未来的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