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心比心凝聚人心

2016-11-19姚玉辉

关键词:仁爱尊重融合

姚玉辉

摘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我们主动走进对方,了解对方的心,开启对方心的钥匙;用一颗温暖、包容的仁爱之心沟通心的桥梁;创设平等的人文环境,与社区、社会爱心机构共建联谊,搭建好交心的平台。引导各民族的文化互相融入,走进来,合进去,融化在一起,相信各民族最终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关键词:尊重;仁爱;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5-2

笔者认为内高班教育尤其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办好新疆班,促进民族团结。

一、将心比心,首先要了解对方的心

我们要主动走进对方,了解对方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予以充分地尊重和理解。这是做好交心工作的一把钥匙。

我们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是唯一代表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民族。在民族关系方面、尤其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党的18大有专门的论述,集中体现为:“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也不能用强制的方式加以改变。”

先说一个语言习惯,维吾尔族学生的姓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比如“努尔玉素甫.亚森”,努尔玉素甫是他自己的名字,亚森是他父亲的名字,你要了解,不能图方便好记,叫他亚森,这是不礼貌的,也不能根据汉族的习惯,缩减“努尔玉素甫”,称呼其中的几个字,这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他们很在乎,我们要尽量避免,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

对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我们也要充分了解并尊重。比如,维吾尔族、哈族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对传统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十分重视,那我们在这些节日时,举办各种庆祝活动,隆重地跟他们过节,并在这些节日时把他们带到社区、福利院、特殊学校,跟当地的汉族朋友联欢,分享他们节日的快乐,同时也促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同时要注意尊重他们的民族心理。拿一件小事来说,有位班主任一天走进预科班学生的宿舍,闻到一股霉味,发现阳台上晒了很多碎东西,仔细辨认,原来是碎馕饼,已经发霉。学生告诉她,这是从新疆带来的馕饼的,是粮食,不能丢。《古兰经》有句谚语,大意说《古兰经》上不能放任何东西,但是《古兰经》不能放在粮食上。也就是说在即使被伊斯兰教奉为圣典的《古兰经》也没有粮食重要,他们认为“粮食是用来供奉的”,不能浪费。如果实在剩了,在家乡他们会扔到屋顶供养禽鸟。如果我们的这位班主任对民族的这种爱惜、尊重粮食的心理不了解,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那么势必伤害民族心理。所以我们要先努力去了解,然后因势利导做工作,首先肯定她爱惜粮食,节俭的优点,然后再从卫生的角度谈对身体的不利,让她在情理上认同你,感情上接受你,心灵上靠近你。

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民族宗教政策和宗教知识的学习,走进学生,了解民族风情、风俗习惯,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了解新疆的自然资源和发展状况,为做好交心工作打下基础。

二、将心比心,你自己要有一颗温暖、包容的仁爱之心,爱是沟通彼此,做好交心工作的一座桥梁

习总书记对四有教师的要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笔者认为在内高班教育上,爱心至上。

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尤其内高班学生不远万里,他们远离家乡父母亲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可以这么说,你哪怕付出一滴甘露、一缕春风,都能收获整个春天。

就拿笔者刚碰到的事情来讲。今年笔者教预科班,记得刚开学没几天,有一个维族女孩作业没有上交。早读课,笔者就把她叫出来询问,问她为什么不写,怎么问她都不做声,让她静静,回头再问也还不做声,既不点头也不摇头,场面很尴尬。她也不像一个调皮的学生,就是语文基础差点,也不应该一道题也不会写啊,怎么回事呢?突破口在哪呢?是不是想家了?可不是,当刚问道“你是不是想家了?”她的眼泪像决堤的海水一样哗哗地流下来。原来她跟家里通电话,妈妈病了,她想回去,不想读内高班了。国家规定预科班的学生是可以打申请回疆读书。但是笔者了解到这位学生家境贫寒,已经没有父亲,有哥哥嫂嫂,现在母亲也生病了,回去后可能她就不能再读书了。再说国家对内高学生的补助力度很大,即使她回去有书读,教育、教学条件也没有现在好,而南疆还有男尊女卑的现象,以后她的前途很难讲。于是笔者就站在她的角度上,将心比心,跟她好好分析回去后的利弊,最后在跟家人商量后,她还是选择了留下。通过这件事她真切地感觉到了国家、学校、老师对她的关心、爱护,现在这位同学变得更加懂事、认真,师生关系很融洽。试想如果当时笔者简单粗暴处理这件事,没有包容学生的沉默,而视学生的沉默为无礼,不问青红皂白打击学生,也没有站在她的立场,为她将来着想、打算,让她回疆,表面上似乎解决了问题,使自己少了麻烦,实际却可能影响这位学生的一生,伤害她乃至一个班学生的民族感情。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感动,记得有位已毕业的维族女孩在毕业留言上写道:“我觉得人与人相处,就是将心比心,您对人家好,那人会加倍对您的。”她还说:“老师如若有一天,我们相遇,我一定会第一眼认出您,因为您是让人感觉温暖的。”试想我们用一颗包容、温暖的仁爱之心融化他们,让每个民族孩子都能像她们一样感受到学校老师的爱与温暖,还愁凝聚不到人心,不同民族不能团结融合在一起吗?

三、将心比心,是尊重对方,进行平等交流、滋养、融合,搭建好交心的平台

1.创设平等的人文环境。

比如,在教育管理上与内地学生一视同仁,不搞特殊,让他们觉得“我”就是大家中的一员,就是长相不同,自然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里。

2.与社区、社会爱心机构共建联谊,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外拓展活动。

组织多彩的社团活动,充实、丰富他们异地生活;与社区、社会爱心机构共建联谊,带他们走出校园,举办主题活动,进行双向交流、滋养,融入当地的文化,引导新疆学子融入内地广阔的社会舞台。

比如,笔者带领内高班的学生在古尔邦节期间,走进特教学校举行了一个“架设心灵彩虹共写美好人生”的联谊活动,为特殊儿童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与他们一起分享了节日的快乐,互动热烈,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古尔邦节。在中秋节期间天山爱心行动小组走进西郊老年公寓,为老人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与老人共度中华传统佳节,尊老爱老,公寓活动室其乐融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风俗互相交流、滋养。

近期,内高班学生在“丹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在行动”活动中,积极担任蒲公英志愿者多次走进社区,和丹阳市民共同为丹阳市民奉献了精彩的演出。内高班的同学表演的《掀起你的盖头来》《铃铛舞》《弹起心爱的多塔尔》《赛马舞》都获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也让市民们对新疆有了更新的了解。在本场活动中,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内高班孩子由衷地吐露心声。

通过搭建一个个沟通内地.新疆、学校.家庭.社会的平台,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民情等充分地交流、碰撞、融合,心与心自然地靠近、走进、融合。

猜你喜欢

仁爱尊重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融椅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