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农村小学英语教育
2016-11-19干春蕾
干春蕾
【摘 要】现在的中国快速发展,国家逐渐地面向全球化,一些城市也飞速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满地飞奔的汽车,高楼大厦层层建起,各种商场,人们娱乐的地方,还有最收益的就是现在的孩子们,吃得好,住的好,最重要的是学校很好,现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坐在自己的教室里,拥有自己的学习工具,更幸福的是有着数不清的教学设备,多媒体的引入,老师资源的雄厚,让我们不得不感慨与过去的差异,但是并非所有地方的孩子们都生活在这么幸福的世界,比如在农村地区,并没有这么数不尽的教学设备和这么高资的老师,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浅谈一下现在我们国家农村在英语方面的教育问题,看一下他们现在的学习英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育;问题
一、现在农村小学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众所周知,农村比较偏远,交通不方便,而且没有城市里琳琅满目的产品,更不要说晚上的夜生活,可能在农村里晚上每天街上有路灯已经是很好的生活环境了,人们自己都想从农村跳出来,来到城市里享受城市的热闹与繁华……也因为这个原因,大部分的教师不愿意去农村,而且农村生活比较艰苦,没有干净的大路,这些种种的因素导致了老师的数量严重缺乏;有一部分老师本身也是农村的,可能上完大学之后因为考虑到离家比较近,会愿意再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乡,大多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那么第二个问题就又出现了,农村小学里专业化的职业老师少之又少,而且几乎都是一个老师带好几门的课程;因为老师们自己的专业性知识不够多,专业素养也不能很完善,老师在一些专业英语,专业技能,和一些专业素养和思想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农村老师不能达到现在教育的标准,各种小学老师上课时大多都是一种状态,就是“填鸭式”,学生们的学习氛围不高,上课提不起精神,都有了厌倦的心理,导致了农村的孩子们都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农村英语教学设备低
英语是一个除了我们的国语以外,我们的第二种语言,语言就是要说出来,听别人说,一起交流用这个话一起沟通。需要不断的听,不断的说,不断的思考。需要的设备也是相比之下比较多的,比如说复读机,电视机上看英语电视剧,多媒体需要更多的有趣的画面和时时刻刻的声音学习,光盘,录音机还有配套的磁带。
3.家庭的因素
在农村,很多家长的观念仍然较落后:我的孩子认识字,会做运算,以后不是一个文盲就好了……他们并不知道现在世界发展的速度,现在世界多元化,英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但是家长们的思想不够前进,不支持学校的这种课程的安排,对于开设英语这门课程来说都比较漠视不关心,这样的态度会给学生一种思想,学这门课程没有很大的用处,而且考得好不好,自己的家长都不重视这门课程,我也不会受批评,这种想法也让孩子们对英语越来越不重视。
4.学生自身的因素
孩子生活在农村,接触的事物都比较少,而且学生的数量比较少,因为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也就把孩子带了出去,放在了寄宿学校,以至于在农村的孩子的数量极少,一个班级最少的以至于4个人,老师们的教学计划也会随之改变,老师们的教课欲望也会降低。
二、改善的有效途径
面对前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对性的手段。第一我们应该增加老师自己的职业素质,老师可以定期去一些有名望的学校进行教师交流,增进自己的自身因素。第二我们应该增加一些或者一小部分最基本的学英语的设备,哪怕多上几台录音机,可以放相应的听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改变老师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们开设英语的目的也是为了孩子能够改变平常无聊的世界,希望英语的幽默能够带动学生们的乐趣。第四和孩子们的家长进行交流,让他们的态度有所改变,这样子才会让自己的孩子对英语有所重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态度。第五,开展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之间的学习交流,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才会有一定的差距,老师们的交流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大家都认真的思考之后,才会想好下一步应该怎么办,以什么样的态度。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步,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我们更要高度重视,不能放弃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孩子,我们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能被这个社会丢下,现在国家也是一个与外交流的大国,我们要努力提高我们自己的素养,学好我们的第二语言,努力走在时代的最前端。教学的材料应该和教学的实践相互结合,制定属于学生们的学习计划,不能着急,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期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农村孩子有一个特殊性,面对的世界比较小,接触的东西比较少,接受起新的东西也比较慢,我们都要换位思考一下,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高效地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们。
参考文献:
[1]王晶.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04).
[2]刘洋,贺林茂.提高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0).
[3]原斌华.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及教师素质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