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在青少年逆反心理个案咨询中的应用
2016-11-19王毓章
王毓章
青少年逆反心理案例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比较常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咨询方法。其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常用的咨询方法,主要用来澄清问题、疏导情绪、改变认知、塑造行为。大量的咨询实践说明,角色扮演在青少年逆反心理个案咨询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收到很好的咨询效果。
青少年逆反心理角色扮演心理咨询青少年逆反心理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就容易和家长、老师发生矛盾冲突,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案例,尤其以初中学生最为多见。心理咨询师面对这类问题,通常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咨询方法。其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常用的咨询方法,如果使用得当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对于学生而言,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1.对家长和老师不认同、不信任,对正面教育进行反面思考。
2.对家长和老师的重复要求感到厌烦,产生抗拒心理。
3.对拉帮结派、挑战权威、打架斗殴等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4.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进行消极抵抗,甚至公开对抗。
(三)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心理发展因素。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迅速成熟,心理还不成熟,造成了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青少年进入“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以独立人格出现,但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当自主性被忽略或受到阻碍时,就会引起反抗。
2.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口的构成。如果家庭结构不稳定甚至破裂离异,孩子往往焦虑水平偏高,容易出现防御性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2)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一般将教养方式分为溺爱、专制、放纵、民主四种类型。其中溺爱型、专制型、放纵型的方式所教育的孩子都比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只有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最好的,孩子的情绪长期处于稳定和健康的状态,即使出现逆反心理也可以自己进行调适。
(3)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它与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家庭气氛紧张,就会促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
3.学校因素:
(1)教师的影响。教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如果学生出现错误,要耐心进行教育,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批评学生时应以理服人,不要采取高压政策,更不要当众羞辱学生。教师“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容易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者自暴自弃。
(2)同学的影响。同学之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也容易相互影响。其中消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再加上青少年的模仿性较强,因此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
4.社会因素。社会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一些影视剧中,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其中的人物有时会挑战权威、顶撞父母、对抗老师,这些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坏的示范作用。在一些网络游戏中充满暴力、色情、享乐等内容,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当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家长、老师的价值观差别越来越大时,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因为上述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已经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心理咨询师面对这类问题时,通常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咨询方法,其中角色扮演是在咨询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二、角色扮演
(一)角色扮演概述
角色扮演(role-playing)是一种心理咨询技术,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Jacob Levy Moreno,1889-1974)提出的,是由求助者通过角色扮演来改变自己已有的行为模式或者是学习到新的行为模式,促进产生相应的认知改变。
角色扮演的目的在于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使人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在角色扮演中,求助者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情感。
(二)角色扮演的理论
角色扮演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米德的角色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通过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在不同场合,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是角色扮演用于塑造人的行为的理论基础。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在观察学习中,人们不需要奖励或强化,甚至也不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只要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就可以学到新的行为。因此,有意识地从正面给人以正确、规范的行为刺激,有利于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改变不良的行为。
(三)角色扮演的作用
1.协助求助者觉察、纾解情绪。
2.修正求助者对他人的了解。
3.协助求助者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和想法有新的认识。
4.协助求助者学习与预演新的行为模式。
因为角色扮演的方式比较轻松、自由,可以使求助者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增进求助者对他人的理解,从而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所以角色扮演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比较常用,尤其是在青少年逆反心理个案咨询当中被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角色扮演在青少年逆反心理个案咨询中的应用
(一)角色扮演的技术步骤
1.求助者描述问题时,咨询师从求助者的描述中,找出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情境。
2.确定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情境后,请求助者重演事件经过,并且扮演不同的角色。
3.如果求助者无法进入某一个角色时,咨询师应先处理阻碍求助者进入该角色的障碍。障碍去除后,求助者再扮演该角色。
4.求助者进入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后,咨询师协助求助者体验该角色的感觉、想法和行为。
5.角色扮演结束以后,咨询师给予求助者相应的反馈,或者由咨询师进行示范在当时的情境下怎样反应更适宜,让求助者逐渐学会相应的技能。
(二)角色扮演在逆反心理个案咨询中的应用
1.澄清问题。角色扮演可以帮助求助者了解其心理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与外在表现,为解决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一个周末的下午,初三学生小李和父亲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小李原来是在甘肃省某初中上学,初三时因为父亲来宝鸡市工作,所以转学到宝鸡市某初中。父子二人住在宝鸡市某小区,母亲还留在甘肃老家。虽然功课很紧张,但小李一有时间就去网吧,学习成绩也是直线下降。父亲多次进行教导,甚至打过他几次,但是都无济于事。
经过心理测验,收集相关资料,咨询师发现小李对父亲有比较强的敌对情绪。建立咨询关系以后,咨询师请小李讲述了他和父亲的对话过程,从中选取了一段对话。由咨询师扮演小李父亲,小李扮演自己,重现了当时的情境。然后进行角色互换,由小李扮演父亲,咨询师扮演小李。经过角色扮演和咨询师的反馈,小李认识到自己问题的原因。他转学后对陌生环境不太适应,而父亲对自己管教太严,缺乏关心,所以小李感到特别孤独,就想去网吧打游戏。而父亲在和小李的对话过程中,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没有考虑到小李的心理需要。这就造成小李对父亲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父亲不让他上网,他就偏偏去上网。
问题澄清之后,咨询师制定了咨询方案,引导小李想办法解决当前的问题。同时,咨询师也和小李父亲进行了深入沟通,使小李父亲理解了儿子的真实想法,改变了对儿子的教育方式。经过两个月的咨询,小李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在班级里交了几个好朋友,不再去网吧上网,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小李父亲也经常抽时间和小李一起去打篮球,父子二人能够很好地沟通交流。
2.疏导情绪。角色扮演中,求助者重演事件发生的过程,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觉察过去未觉察的情感。透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释放,将求助者内心的不满和积压的情绪以及难以表达的想法宣泄出来。求助者内在的情感得以纾解,从而不会干扰其认知与行为。
国庆节放假期间,咨询室来了一对母女。女儿小赵是某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她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成绩下降,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因为父亲是某厂工人,对女儿的期望值很高,母亲从私营企业辞职,专门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所以小赵最近压力特别大,感到心烦意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时效率也不高。还好小赵母亲比较关心女儿,带她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经过两次咨询,咨询师和小赵建立了比较好的咨询关系,小赵感到学习压力有所缓解。谈话过程中咨询师发现,小赵的压力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父亲,而她对父亲有比较强的逆反情绪。第三次咨询时,咨询师打算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疏导小赵的情绪。于是根据小赵的讲述,选取了一段小赵和父亲的对话场景,由咨询师扮演小赵父亲,小赵扮演自己。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小赵父亲严厉的话语使小赵突然间泪流满面。她哭着说,难道父亲的面子就那么重要吗?难道女儿就是学习的机器吗?小赵哭诉的时候,已经完全进入了当时的情境,她平时不敢对父亲说的话一下子全说出来了。当小赵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咨询师问她的感觉及想法。小赵说她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以后,感到轻松了很多。
两个月的咨询结束时,小赵已经从学习压力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对父亲的逆反心理也基本上消除了。咨询师和小赵父亲也沟通了一次,提出了一些建议,小赵父亲完全同意。三个月后电话回访,小赵母亲高兴地说,女儿现在情绪稳定,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和父亲相处也很好。
3.改变认知。求助者的问题常常是过去未完成事件的反映。重演现在发生的事件,常常会带出过去未完成事件的情境。当过去未完成事件与现在事件产生联系时,求助者可以对目前事件的行为、感觉与想法产生改变。求助者扮演他人,有机会体验别人内在的感觉、想法与行为,这种体验可以使求助者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增进对他人的理解。
暑假刚开始,初二学生小刘的母亲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她说小刘从上初中开始就特别叛逆,学习成绩很差还不愿意去上辅导班,经常和同学打架,在学校和老师顶嘴,在家里和母亲顶嘴。咨询师让小刘母亲把儿子带来,先进行心理测验,收集相关资料。在谈话过程中咨询师发现,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是小刘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通过两次咨询建立了咨询关系之后,咨询师打算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改变小刘的认知。先让小刘讲述自己回家后和父亲的对话过程,再讲述和母亲的对话过程。然后分别选取了一段对话,进行角色扮演。第一个场景是小刘扮演自己,咨询师扮演小刘父亲。第二个场景进行角色互换,由小刘扮演父亲,咨询师扮演小刘。通过角色互换和咨询师的引导,小刘认识到父亲对自己过分溺爱,而小刘父亲本身也是一个不喜欢遵守规则,情绪容易冲动的人。
第三个场景是小刘扮演自己,咨询师扮演小刘母亲。第四个场景进行角色互换,由小刘扮演母亲,咨询师扮演小刘。经过角色扮演和咨询师的引导,小刘认识到母亲对父亲的溺爱行为非常不满,希望儿子能作一个好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不要轻易动手打人。所以小刘母亲对儿子管得比较严,结果引起了小刘的反感,故意和母亲作对。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小刘认识到自己的逆反心理是由于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造成的。父亲过分溺爱,而母亲又管教太严,巨大的反差让他难以接受。小刘认为母亲就应该和父亲一样溺爱他,这种“绝对化要求”使他对母亲极为不满,甚至认为自己是母亲捡来的孩子。但事实上,父亲过分溺爱是绝对错误的,母亲管教太严虽然也需要改变,但毕竟有她的理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经过这次咨询,小刘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咨询师和小刘的母亲也进行了沟通,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咨询结束的时候,小刘已经消除了对母亲的逆反心理,和母亲能够很好地相处,在学校也不再和老师顶嘴了。
4.塑造行为。通过角色扮演,求助者可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学习与预演新的行为模式。
寒假里的一天,初二女生小张和母亲一起来到了心理咨询室。母亲说小张逆反心理严重,希望咨询师能开导开导她。小张却什么也不说。咨询师建议让小张母亲先离开,单独对小张进行咨询。小张这才讲述了对母亲的反感。原来小张学习一直很好,但母亲总是不满足,经常提醒她要努力学习,不要贪玩,将来一定要出国留学,和小张的阿姨一样定居英国。说的次数多了以后,小张就比较厌烦,故意和母亲不说话,进行消极对抗。
咨询师对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之后,打算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第二次咨询,小张和母亲一起来到咨询室。咨询师向她们简单介绍了角色扮演的原理和作用,她们说可以试一下,并且选好了一段对话场景。首先由小张扮演自己,小张母亲也扮演她自己,重现当时的情境。咨询师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扮演的过程进行了反馈,并且指出母亲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而小张也需要和母亲好好沟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母亲。然后再次进行角色扮演,在当时的情境下重来一次,结果双方沟通得非常好。角色扮演结束以后,小张和母亲都说有所收获。咨询师也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反馈,分别给小张和母亲提出了一些建议。
经过五次咨询,小张的逆反心理已经基本消除。母亲和小张也逐渐改变了以前的沟通交流方式,母女之间又和好如初了。
(三)角色扮演的注意事项
1.咨询师和求助者建立咨询关系以后,如果要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应该向求助者说明角色扮演的原理和作用。如果求助者同意进行角色扮演,咨询师应选好一段场景,引导求助者进入设定的情境。
2.角色扮演应尊重求助者的自发性,使求助者在比较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扮演。当求助者觉得无法继续扮演下去,或者认为扮演已经完成,咨询师可以停止角色扮演过程。
3.心理问题一般都比较复杂,只是用角色扮演技术往往不能解决求助者的问题。所以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角色扮演经常和其它心理咨询技术结合起来使用。
参考文献:
[1]何良长.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疏导[J].教育科学论坛,2005,(10):75-76.
[2]王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0):35.
[3]韦焕能.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化解对策[J].职业技术,2006,(12):55.
[4]韦耀阳.情景模拟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6):27-29.
[5]李祚山.心理咨询技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