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及评价
2016-11-19李建杰
李建杰
【摘 要】分层教学是一种强调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全面提高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佳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笔者结合现行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谈谈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整齐划一的平均发展,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差异性。分层教学解决了这一弊端,成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高中化学进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提出应在课程前、课程中、课程后三个阶段实施不同的分层教学策略。当然,为了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沟通,并动态地对学生进行分层,这样才能将分层教学的优势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关键词】高中化学;分层教学;实践评价
“分层教学”即是一种将因材施教思想落到实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其实质是面向整体的学生,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从而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分层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选择权利,真正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分层教学缓解了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严苛、枯燥的氛围
分层教学缓解了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创造了一个愉快且充实的学习环境,是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次良好探索。总的说来,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需要
学生之间不仅存在思维结构上的差异,在对化学知识的认知理解上也可能存在偏差。相较于初中化学,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难度加大,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个时期,学生学习能力的两极化倾向会更加明显。面对化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应该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以真正促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
高中化学由于偏重逻辑推理、严谨的数据等一些较为形式化的内容,往往难以使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普遍接受。单一难度的教学内容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得其他学生丧失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分层教学能改观这一现象:教师利用分层教学形式,通过小组讨论、课外交流等方式丰富教学工作,不仅使得高中化学课程消解了枯燥、呆板的氛围,同时也兼顾了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感受,保证每位学生都不脱离高中化学的学习环境。
3.考核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的需要
以往的教学模式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与低,这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来研究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每位学生的学习方向。由此看来,通过分层教学实践更能反映出教师的责任心、观察能力、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等综合教学能力,同时也能督促教师在变化的教学流程中不断寻求进步。
二、分层教学缓解了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具体有效做法
具体说来,高中化学的分层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前、课程中、课程后三个阶段,教师需要在这三个阶段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使分层教学取得实效。
1.课前阶段
教师应先对教学对象做细致的观察,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将之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深入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分层情况进行细致的备课,按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2.课中阶段
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不应在课堂上表明好、中、差这样的分层概念,最好解释成A、B、C这样的层次。根据不同的分层,教师应使用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掌握基础性内容;对处于中游水平的学生,应在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做提升性的点拨;至于学习能力出色的学生,则应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挖掘其内在潜力。在高中化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对于中、下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多对他们的回答做出鼓励,
三、分层教学缓解了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课前分层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知识积累、学习能力和潜力的不同,把学生分开、分批、分层的一种科学管理化的教学策略,与其他的教学模式目的相同,都是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分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在学科方面综合素质的考虑,以学生为中心安排不同的任务,配置合适的教师进行教学。重点关注每一个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重视部分“尖子生”或“差生”,做到更为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不但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更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健康的学习环境和竞争气氛,为学校教育出拥有高专业素质和优良品质的优秀学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学生分层
第一层: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第二层: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第三层: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性格等进行组合。一般以三至六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均含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中至少一人,最多可以安排两人。
2.目标分层
(1)初级目标:针对第三层,面向各层学生,要求能掌握最简单的知识,以及根据教学大纲完成最简单的课堂教学任务。
(2)中级目标:针对第二层,兼顾第一、第三层学生,要求能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高级目标:针对第一层,兼顾第二层学生,要求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加大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能力。
3.备课分层
其一是备好教材,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备好教案,要求写好详细的教案;其二是备好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基础和要求,设计出不同的自学学案,类似导学案。一般设计内容包括:①自主预习部分。②合作探究部分。③教师精点。④学习反思等环节。
四、教师鼓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课堂教学鼓励性评价的形成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备课时提前预设的,另一种是课堂生成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课堂环境和学生的创作体验适时评价,恰当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应是唯一的或者是一刀切。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操作水平和课堂表现等因素,实施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寄予积极的期望和要求,让每个参与课堂的学生都能受到感染,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评价也会由此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
2.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简练、概括,能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改变学困生的消极心态。
3.教师应多方面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不应只是对个别学生表现的一个总结,还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励和启发其他学生有更精彩的表现。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南宋大儒朱熹将之总结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并广为提倡。然而,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大量与之不协调的现象。“应试教育”简单地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机制追求整齐划一的平均发展,往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也是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必须改革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