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自主建构式练习课的设计与操作策略

2016-11-19游建青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梯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游建青

一、课堂目标定位:由“齐步走”向“每一位都向前走”转变

数学练习课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就此,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学习上的成就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1)练习课,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练习。如计算内容的数学练习课,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视算笔答”,让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口算练习中,继而由算得快的小组“开火车”顺次接力报得数,其余学生核对,这样不仅全体学生都得到了练习的机会,而且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练习课,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想法,或是想法数量上的差异,或是解决问题方法上的差异,或是想法水平的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有想法,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交流的机会与舞台。他们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认识从朦胧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

二、课堂流程设计:由传统的直线型向板块式结构转变

以“传统的直线型”为特征的教学,依赖许多细小琐碎的环节前后紧扣的递进串连。并且,这些环节往往借助于师生问答来支撑和延续。由于它是前后递进的单线通道,所以前一个环节教学行为落实情况的好坏,就成了影响后一个环节继续展开的主要因素。同时,因为课堂环节多了,所以对学生而言每个环节的体验空间就相对减少了。而以“板块式结构”为特征的教学,则是依靠围绕教学主线精心设置的若干个课堂板块的科学架构。可以看出,“块状弹性结构”的实质是“精简环节”,从而更显教学预设的粗旷。但就是这种粗旷,解放了师生为急于追赶“传统的直线型”中的后继环节而匆匆奔走的步履,使得师生有了更为宽裕的时空余地来充分突破各独立板块的预期目标,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下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练习课》的两次教学设计,结合这节课谈谈自主建构式课堂教学的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一”和“设计二”。

设计一:

(1)复习回顾:你能分别说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吗?谁能说一说四边形的关系。

(2)基础知识练习:判断、选择、填空。

(3)基本技能练习:画高、画指定底边上的高。

(4)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5)课堂作业。

设计二:

(1)谈话揭题,明确目标。

(2)回顾特征,理清关系。

课件出示要求:(先独立自主学习后同桌或者小组合作学习)

①在点子图上画出四个形状不同的四边形。

②画完之后与同桌说说您画的是哪种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

③借助于自己画的四边形填写下表,然后完成后面的集合图。

④全部任务完成之后准备汇报交流,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汇报。

(3)落实重点,强化难点。

①课堂小练。

②判断下面的红色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吗?

③画出下面图形中指定边上的高。

(4)拓展提升,课外延伸。

①变一变。

②你还想研究四边形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设计一从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教师预设了“复习回顾——基础知识练习——基本技能练习——综合运用——课堂作业”的直线型流程。在教师的想象中,这一个严谨周密的设计,足以支撑课堂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对学生而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就好像是跟随着教师行进在一条狭窄封闭的通道里。没有旁逸斜出的余地,没有驻足细品的时间,更没有回望反思的机会,师生双方就在这样貌似顺利的数学课堂中“蜻蜓点水”。这样的数学练习,缺乏应有的自主探究,缺乏必须的个性体验,因而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建构感悟。

设计二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预设了三大板块:其一是“回顾特征,理清关系”的“串联运用”板块,在这一板块中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填一填”等活动将知识串联起来,特别是借助于表格的填写来弄清楚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其二是“落实重点,强化难点”的“练习运用”板块。在这一板块中,教师根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教学当中的重难点设计一些题目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反馈中纠正错误、交流想法和思维共享。在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其三是“拓展提升,课外延伸”的“综合运用”板块。在这一板块中,通过一道开放习题的探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并且打通“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联系,在思辩中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和数学思考的深刻性,使得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条“知识链”。这样的设计,流程板块减少了,但探究空间却更为宽绰了。

三、课堂练习设计:由单一呆板型向鲜活开放型转变

设计一在基础练习环节的三种类型的习题,大部分题目是记忆性内容的考察,缺少理解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的习题和材料,而且这些习题大部分是书本上的习题(原本照搬),材料的呈现方式也都比较单一,全都是课件一题一题出示,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都是按照“课件出示——学生回答——交流辨析——纠错矫正”的“雷同”方式组织教学,无疑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数学材习题设计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知识理解效度的重要因素。

例如:判断题:

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 )

②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 ( )

③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每条高都是相等的。 ( )

④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 )

虽然考查的知识点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有平行四边形概念的考查,有平行线的特征的考查等,但这类题目形式简单,是纯文字类型的题目,学生比较“感冒”,综合性、趣味性、开放性都不够。

设计二本节课的练习不再是一道道习题的再现,而是分为三大板块的设计,每个板快中都有着一条线串联起来,第一个板块选用“画四边形、填写表格、填写集合图”等材料,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且对于四边形间的关系理解的如何?”,都是围绕“特征和关系”这条线设计的一组练习材料,层层递进,要求逐步。第二板块是围绕“高”这条线展开的,设计了几道基本习题的练习,然后就直接进入难点的练习(画高的练习)。第三板块的材料都是围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及区别”这条线设计的,无论是给平行四边形加一条线得到一个梯形,还是给梯形加一条线从中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都是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最本质的区别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样的数学材料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面面俱到”但“点到为止”的,而是“重点突破”且“走向深入”的!

正所谓“攻在课前,功在课堂”。练习课教学,我们在迷惘中前行。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始于迷惘,而又将终于更高水平的迷惘。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2]《小学数学有效性练习的设计与运用》.《小学数学参考》,2013—8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4]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梯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自卑的梯形弟弟
四边形逆袭记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
趣谈四边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梯形》测试题
等腰梯形的判定检测题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