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探讨
2016-11-19张向华
张向华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实现从教学知识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创设合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中,高中化学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化学规律,以及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需要让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实践,增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碱金属”中的“钠”时,可以先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擦去煤油后切下一小块放入含有酚酞的水中,学生会看到金属钠浮在水面上,变成一个银色小球快速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水也变成红色.在学生观察的兴趣盎然时,高中化学教师顺势提出问题:①为什么金属钠需要保存在煤油中?②为什么金属钠会浮在水面上?③是什么力量驱使银色小球在水面上快速游动?④为什么水会变成红色?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高中化学教师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时,需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出的问题需要和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如金属一般会沉入水底,而金属钠却浮在水面,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采用有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理论知识讲解,或者从安全角度出发,由教师进行实验操作,而学生进行观察的教学方法,从而限制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也难以尽如人意.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卤素”中“氯气的漂白性”时,可以先简单演示如下实验:将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可以观察到溶液的红色会逐渐褪去,并提出问题:氯水中哪种微粒使溶液红色褪去?化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到问题答案.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先确定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次氯酸分子、氯离子、氢离子和次氯酸离子等,然后采用逐一排除法,证明次氯酸根离子才使溶液的红色褪去.证明过程为:①氯气不能使干燥有色布条褪色,证明氯气分子没有漂白性;②稀盐酸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氢离子、氯离子没有漂白性;③氯水可以使红色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证明次氯酸根有漂白性.同时,氯水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从而使溶液的pH<8,导致红色溶液褪色.这样学生对氯水漂白性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全面与深刻,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让化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既有利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又可以营造融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三、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中化学需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作用与价值,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与创新.
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中丁达尔效应时,可以先帮助学生理解丁达尔效应的概念:当一束光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交替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即为丁达尔效应.然后,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存在的丁达尔效应,如阳光穿过树林洒下的光影;夜空中探照灯发出的光柱;明矾净水时形成的稳定絮状液;江河入海口处形成的三角洲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丁达尔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化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胶体,进行丁达尔效应的演示.例如在空的矿泉水瓶中装入粉笔灰、泥土和烟圈等,经过充分的摇晃震荡后,以红外激光笔对矿泉水瓶进行照射,可以观察到瓶中出现了丁达尔效应.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无论是实验构思,还是胶体选择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对胶体性质中的丁达尔效应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途径,真正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