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仰才有力量
2016-11-19李嘉谊黄明理
李嘉谊 黄明理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提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一时间,对理想信念的讨论成为热潮。然而,一方面广大干部对“如何坚守理想信念”、“如何笃行理想信念”、“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理想信念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又对于“为何需要理想信念”、“需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等问题缺乏一个通俗化的把握。王燕文同志主编的《精神之钙》,围绕我们为何以及如何笃行理想、传承信念两大主题,很好地呼应了群众与干部们的理论诉求。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该书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问题与主线的并重,真正做到论证的依据来源于公认的历史史实。作者从近现代中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动态历史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中,回应了我们为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历史问题,同时,又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何以可能与何以必然,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身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校正的过程。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同时代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对比,突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担当拯救中华民族历史重任的内在原因:它彻底摒弃了以往意识形态用所谓普世精神掩盖起来的阶级偏私性,坚持以无产阶级的实践为基础,以服务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为己任,而无产阶级利益与人类发展趋势的根本一致性,必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做到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辩证而又自觉的统一,这是任何其他意识形态理论都望尘莫及的,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民群众并成为改造当今世界最强大精神动力的秘密所在。特别是日益获得世界认可的中国道路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了检验,也使人们重树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在这一系列的纵横与对比、猜想与反驳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之重要性和必然性这一问题的答案便孕育其中了。该书中肯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始,便被反动势力贴上了“非法”的标签(引自该书第40页,以下只注页码),受到种种压制,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受到残酷迫害,但真理的力量愈挫愈坚,在高压环境下不仅扎下了根,而且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信仰,成为中华民族苦难命运得以根本改变的精神秘诀。正如该书的作者所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第41页)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硕果。这就是历史事实,而这一载入史册的成功史实又成为马克思主义能够被更多的人民所信仰的不竭动力源。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不仅源自严谨的科学理论论证,更源自对历史规律的敬畏与遵循。因此,它最有资格藐视那些以绝对真理自诩的只有论断而无论证的宗教教义及其空头许诺。
“三个自信”来源于
三个举世公认的事实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是理想信念坚定的当代呈现。马克思主义最讲实事求是,最注重用事实说话。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的艰苦探索,终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完整而科学的诠释。它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性应用,更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一个国家应当实行什么样的主义”这一历史性难题能否成功解决,取决于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解决中国的历史性课题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国的历史性课题成功解决的根本标志就是中国已由世界的边缘走向世界的中心。“今天的中国是1840年以来最好的时期,今天的中国是1840年以来最好的制度,1949年以来的中国是全球各主要国家发展最好的。”这三个事实判断是我们坚定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第51页)。如今的中国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发展最快和最被世界看好的国家,中国人民是世界上生活条件改善最快的国家……无数个“最”字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魅力和生命力之有力证明。“自信来自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第60页),“自信来自比较,比较出真知”(第64页),“自信来自实践的有效检验”(第68页)。如今,我们已彻底告别主要依靠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抽象化和虚幻化的满足的时代。空讲社会主义好人民是不会相信的,客观数据最有说服力(该书大量运用可靠的数据来证明,极富说服力),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不会欺骗自己。今非昔比,没有人愿意回到过去——而如今有太多国家的人民在深深地怀念着曾经有过的好时光。
同时,“自信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清晰战略图景”(第70页),成就属于过去,开辟未来任重道远。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和极大兴趣,不仅因为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更加光明的愿景。中国自信而不自负,我们深知前进的道路上会有更多的曲折,但我们已做好最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五位一体”战略目标,始终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样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哪个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此雄略伟志?它们的实现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同时,也必将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就是榜样,中国的今天就是他们幸福的明天。该书引用的客观数据和外国学者对中国的理性评价入情入理,让人读来不禁对中国的未来信心倍增。其实,中国的巨变不仅外国人并不十分了解,就是生在其中的中国人又有多少能够真正客观地把握呢?该书使我们坚信,后人一定会为我们能够创造这样一个奇迹而赞叹和敬畏的,他们从中一定能够感受到理想信念蕴涵着怎样伟大的力量。
坚定理想信念始于
学习成于实践
该书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性立场、作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的工作态度等深刻回答了我们应当如何坚守理想信念问题。对理想信念重要性的回答并不能简单替代或等同于如何去笃行理想信念的问题,只有自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有用坚忍不拔的行动来说话,方能使理想信念不停留于抽象的空谈,从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又如何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如何才能使我们理想信念的坚守不偏离方向?正如编者在序言中所提到的那样,坚定信仰,就必须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应有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只有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以应对“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将党性立场作为“传家宝”,践行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拧紧核心价值观这一“总开关”,秉持认真这一根本的工作态度,才能在杂乱多样的价值追求中坚定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
该书在坚定理想信念问题上,既始终保持鲜明的政治自信,又不一味唱赞歌,而是直面真问题,勇于揭短。如批评一些领导干部面临“四大危险”时指出:他们“与新的社会阶层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被顶了回去”(第101页)。该书对领导干部在学马克思主义时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深刻的批评:犯过时论、无用论错误,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只言片语的理解或浅尝辄止,简单把高学历与高理论水平画等号。
理想信念的成功言说:
生动性与深刻性的完美统一
高大上是理想信念天然的属性,对它的研究具有其他学术问题所不具有的困难,如何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是一个学术难题。然而,可喜的是,该书成功地克服了本主题研究的困难,真正做到了学理的深刻性与话语的生动性的完美统一。一方面,该书本是宣传性读物,然而,并不简单地用宣传性话语,而是富有学理深度的学术分析。作者在理论上颇下功夫,力求挖掘理论的深度,提升思想的高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论证有据,概括全面,分析深刻,绝少出现一些宣传性手册里经常出现的武断式论断或正确的废话,真正做到了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这仅从标题的拟定上就足见一斑:标题都由正、副两个标题组成,每个正标题都极具意蕴与想象力,但又通俗易懂。比如:以“不可或缺的‘看家本领”(第六章标题)意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第七章标题)表明坚定不移的党性立场,用“加力拧紧‘总开关”(第九章标题)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等。副标题则是对正标题的补充与解说,让读者对每章所叙述的内容一目了然,且增强了核心观点的内化力。
另一方面,形式活泼多样,风格新颖独特。在言说内容时接生活的地气,语言风格上接群众的人气。如把“党性”当作做人的“地”、为官的“天”,“把认真记在心上抓在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比喻为“送我们过河的船和桥”(第101页)、“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被描绘得形象生动。语言朴实无华,但又简洁练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书设计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多样。譬如,有学术小贴士、资料照片和延伸阅读,以加大的圆图状表明信仰缺失问题的严峻性(第5页),以生动的漫画来表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一总要求(第14页),以图表形式表现出“八项工程”的成效(第177页)等,做到了话语表达上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总之,该书坚持以彻底的理论来说服人、用大众化语言方式来打动人这一原则,语言的生动性与思想的深刻性完美统一是该书最大的亮点。这无疑造就了该书既是一本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理论宣传读本,又是一本适合宣传工作者以及广大群众与学生阅读的大众化读物,颠覆了意识形态读物无法做到大众化与小众化统一的传统认知。
(黄明理: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嘉谊: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