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
2016-11-19陈晓东
陈晓东
近年来,如皋市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手段,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断提升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推动“三农”服务、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产业深度融合做出了新的贡献。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多年发展,如皋市农业信息化网络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农技推广架构不断完善。依托如皋农业信息网,下联各镇(区、街道)、村(社区)的农业信息快速传播通道基本建立,培育科技示范户1600个,建成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示范服务站10个,获批省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涉农时效服务不断增强。通过农林短信群发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农业信息、科普农业技术。截至目前,网站总访问量已达到418957人次。建成“12316三农热线工作站”,2015年,共向全市5287多农户发送惠农短信22万条次,专家组远程帮助解决疑难杂症87个。信息宣传载体不断丰富。与南京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如皋农业智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解决农业农村信息化“最先一公里”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难题与信息及时有效进村入户难题。目前,已有8台触摸屏智能终端在金阳、禾盛等规模农业园区安装使用。
“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水平逐步提升。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积极发展智能农业、感知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精准农业。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与如皋市共建“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通过web技术、GIS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的融合,自动监测并调节生产环境。智能农业。如皋市裕康肉鸡标准化示范场采用自助研发专利“鸡舍远程环境调控系统”,对鸡舍温度、湿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决策,远程控制灯光、通风、温度等,用工成本下降35%、肉鸡环境应急反应下降95%、经济效益提升18%。品牌农业。开发农业投入品监管系统,确保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数据化、购销实名化、监管实时化、服务网络化”。建成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管理系统,实现“定点收集、集中处理、保险支持、资源利用”的无害化处理新机制。构建起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的质量可溯源体系。
“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营销推广效应凸显。发挥电子商务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和促进,将“如皋花木盆景”、“长寿食品”、“红木雕刻”、“工艺丝毯”等地方传统品牌推向全国。目前,拥有电子商务企业1400余家,从业人员56000多人,大型电子商务服务企业15家,成为南通市唯一获得“江苏省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县”的县。建成中国长寿密码网、花木大世界网、农宝网3家新型电子商务平台;江苏长寿集团、如皋永兴肠衣有限公司、如皋玉兔集团等企业在淘宝网等第三方平台开设了直营店;寿都密码在微信开通服务号,具有完整的微信客服、微信支付功能。花木大世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年网销6000万元,位居南通市农产品电商20强第6位,长寿大红门食品有限公司年网销2000万元,位居南通市农产品电商20强第12位,寿都密码农产品有限公司年网销1000万元,位居南通市农产品电商20强第19位,如皋市年网销超千万元农产品电商数位居南通市第3位。
“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目前,如皋市已有45家互联网企业,其中服务企业15家、本地平台8家、应用企业22家。江苏欧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慧聪网联手,专注于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及软件服务,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商务解决方案。“花木大世界”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具有B2B、B2C、C2C信息发布和交易功能,还拥有物流配送、第三方支付及担保、应用服务等功能;“中国长寿密码网”云集全国58个长寿之乡相关资讯,开设店铺200多家,同时在天猫商城、京东商城、1号店、苏宁易购四大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江苏长寿大红门食品有限公司先后开设了淘宝“寿之源公司店”、天猫“寿之源旗舰店”,并入驻“寿都密码”、1号商场,网销肉松、香肠、火腿等产品。全市共有物流企业279家,建成15万吨级码头两座,5万吨级码头15座。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速递联手构建电商现代物流中心,助推如皋市农业电子商务物流业高速发展。
制约“互联网+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观念意识待改变。农业拥抱“互联网+”首先需要各个参与主体意识和观念的逐步转变。由于农村群众受文化专业知识的局限,以及对互联网了解程度的不足,许多农民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的愿望不够强烈,有些人甚至对“互联网+”仍有怀疑和抵触心理。
从业人员偏老化。互联网行业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较快,需要文化水平高,而如皋市除龙头企业、规模园区外,从事农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高、文化偏低情况,对新技术、新知识、新模式接受程度不高,缺乏既懂传统农业、又懂互联网技术且愿意到农村服务的专业人才,这制约着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农村物流不完善。尽管如皋市正在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农村物流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并初具规模,物流主体向着多元化发展。但是如皋农村流通触角延伸不够,农村需求分散的特点导致“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尤其突出,社会化物流目前仍不能有效服务村镇。在生鲜农畜产品物流业保鲜技术、储存能力、配送力量存在短板,尤其是冷链物流能力不够,成为如皋农畜产品踏上互联网之路的巨大障碍。
电子商务较滞后。如皋市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互联网意识普遍不强,并且因缺乏人才、技术、资金等,难以实现电商营销。加之生产产品种类少、品种单一、品牌效应低,也导致如皋企业在互联网营销中缺乏有效竞争力。
前期投入费用高。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的特点,一套物联网设备,因其核心传感器的不同,价格从一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在农业整体效益低、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情况下,很多物联网设备因价格偏高很难大面积推广。
推动“互联网+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建立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条模式。将互联网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充分融合。用互联网技术去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产品品质;对产品营销进行创新设计,将一、二、三产业环节打通,形成通畅的产业链。“互联网+农业”催生大数据搜集、信息平台建设等技术服务需求,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打开了更大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农业劳动力供求空间。
创建互联网与生产相互结合的智能农业模式。以计算机为中心,对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系统集成,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尝试推进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人力成本和物质成本的有效控制,以过程控制保障产品品质。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应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模型预测,实现精准农业精确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创建互联网与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子商务模式。农业电子商务是以农业产业链为基础,基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电子化交易活动。其中包括农业生产的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以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网络系统为支撑点,构架类似B2B、B2C的综合支持平台,提供从网上交易、物流配送等功能,主要从事与农产品产、供、销等环节相关的电子化商务服务。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工厂化的流程式运作,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效率。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农业产加销及农业电子政务等,以“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即农业大数据中心、“三农”服务产业支撑平台、种植养殖产业服务平台、加工流通产业运营平台)为核心,加快“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的有效对接,推动农业三产深度融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整合分析涉农部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价格预测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生猪无害化处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等为重点,整合完善现有功能,提升系统使用率、实用性。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等积极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种植效率,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销售。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
加快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全力引进与电子商务项目、区域物流基地、仓储配送中心、数据分析中心、结算中心等项目落地和建设。发挥政策支持、项目带动、典型示范的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电子商务,建设一批要素集聚、政策创新、产业集中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典型。支持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推动有品牌、有产品的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依托三方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开展微信营销,形成多种形式的网络销售。加快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推进电商企业集聚化发展,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产”特色产业为基础,积极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特色村、特色镇建设。大力扶持电子商务协会和团体组织,整合如皋优质长寿农产品、花木之乡产业资源,牵头全市农产品电商平台组织网上营销活动,形成类似“双11”的“中国长寿食品购物节”、“中国花木盆景购物节”等,集中打造如皋农产品电商名片。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组建“互联网+农业”专家队伍,编制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建立长效机制。依托科研机构、涉农信息化企业,建立“互联网+农业”发展高端人才培训基地,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变革主角是农民,普及培训是关键,依托寿都密码、江海技校,邀请专业老师和专家开办培训课程,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互联网操作水平,加快提升农业从业人员能力。引进人才,加快论证、试点推进互联网金融和股权众筹等江苏空白领域,确保在后续竞争中抢得先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互联网+农业”的重要作用,总结推广先进典型,营造关注、支持、参与“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江苏省如皋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钱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