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顺卿小传

2016-11-19林迪

时代报告 2016年4期
关键词:史志工作

林迪

张顺卿,原名张小顺,1922年9月出生于今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下辖的一座古镇——古荥镇。

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家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一直都是非常艰苦的。爷爷和父辈都是贫农,靠给地主家打长工维持生计,全家人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一家十一口人挤在三间半破旧的茅草房里,冬不遮寒,夏不避暑,下雨的时候还时常漏雨。一到下雨天,屋里都摆满了大盆小罐,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虽然当时条件很艰苦,但一家人相依为命、相濡以沫,日子过得还算温馨,起码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193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上了古荥镇高小。

1942年9月初开始,全家人经过商量决定,父亲、母亲和小妹留守老家,而他带着奶奶、妻子还有八岁的三妹向西逃荒,投奔远在洛阳的姑姑家。姑姑和姑父当时在张茅火车站附近居住,生活条件也很拮据,住的地方又小,根本容不下那么多人。为了不给姑姑家增添太多负担,张顺卿和奶奶、妻子还有妹妹就在附近的一座山坡后面挖了一个山洞,暂时寄居在那里。就这样,他们一家四口“安身”于这个只有丁点儿大的山洞里,靠每天在火车上卖饭维持生计,一日一日相依为命,艰难地苦撑着……

张顺卿在铁路上做临时工时,认识了共产党员秦岱——他是郑州地下党负责人。1948年12月,经秦岱介绍,他到郑州文化教育局合作社上班。

1950年,张顺卿开始带领职工搞运输,主要负责从粮食公司往大同合作社运送面粉和大米。当时,他一心想报答党、报答人民,想多为大家做些实际的事儿,因此干劲十足,经常亲自驾着马车,一次可以运送两千多斤。此外,他还联合郑州的监狱系统,办了一个制服厂。他负责买布,然后让监狱的制服厂来进行加工,这样做出的衣服不仅质量有保证,而且便宜,还可以给学校的教职工们穿。

1952年5月底,张顺卿在市委党校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1952年夏,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张顺卿顺利结业,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刻的兴奋和激动,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1953年,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张顺卿成为了二七区组织委员,干劲更足了。自此之后,合作社也给了他更多的机会和更宽广的空间为家乡人民做事。

从1953年到1959年,张顺卿连续七年被评为“郑州市财贸系统劳动模范”。

1953年,郑州市开会表彰劳动模范,他又被评为“河南省抗美援朝模范”。省长将亲自为劳模们逐个颁发劳模证书,进行鼓励。颁奖地点定在了郑州人民广场。

1954年3月,郑州水产局成立;同年12月,张顺卿调到水产局上班,担任水产局储运公司副科长,负责保管冷库、经营运输。从这一年开始,直到1977年6月,他这24年的工作生涯都与水产业有着密切关系,这也正值他人生的黄金时期。

从1955年5月开始,张顺卿大部分的工作精力都用在了抓渔业生产上。他把它当成一项工作来努力做,认真做,并不断地积累经验。

1957年,组织机构调整,水产局更名为水产科,改为郑州市直管,张顺卿依然主要负责生产科的工作事务。建渔场、抓生产依然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1957年的主要任务是建渔场,他一方面抓郊区的渔业生产,一方面到各县抓渔场建设。通常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仔细勘察、调查建场的厂址等情况,继续推动郑州郊区和下属各县的渔场建设工作。

1959年5月,水产局的工作恢复,李书林任书记,他任副书记和渔场总经理。局下分为四个科,人事科、业务科、财务科和生产科,分别由李同、刘文安、王子祥和赵明进担任科长。这一时期水产部门的机构设置已经初具规模,大家的分工也更加明确了,这样非常有利于水产局工作的展开。

1959年10月,张顺卿又以郑州市人民政府的名义,带领河南的代表团到上海、杭州、宁波、山东的微山湖等地区进行逐个考察、交流。

1964年,为了继续扩大渔业生产,他提出了“机关养鱼”的做法。

到1965年,各机关养鱼的做法已经相当成熟,渔业生产量也提高了,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求,还为各机关单位增加了额外收入,用于更多的建设和发展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974年,第二次水产会议在南京召开。在王均智市长的动员下,张顺卿和水利厅厅长冯子俊、技术员唐国庆等人一起参加了会议。

1976年6月,水产公司与食品公司重新分开,成为独立的公司,由杨保春、刘德全、冯亚荣和张顺卿组成新的领导班子,张顺卿任经理和副书记一职,依旧一手抓生产,一手抓业务。

1978年,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他们决定集中力量筹备建立一个大饲料厂。

1985年他离休了,根据市里领导安排,没有离开单位,继续负责粮食局办公楼的建设,成为了粮食局劳动服务公司的顾问。

市里建立郑州市人民政府老龄委员会后,张顺卿开始在这里上班,但依然要负责粮食局的部分工作。

在此期间,粮食局要建设办公大楼,但供电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作为顾问,张顺卿又义不容辞担起了这个重担。经过一系列的多方面的协商和沟通,顺利解决了供电问题。

1990年,老年宫的建设任务暂告一段落,开始准备建设郑州市老龄商店,老伴儿岳秀英任经理。经营老龄商店时,张顺卿的原则是确保“货真价实、价格优惠”。很多客户是一周来进一次货,而旺季时几乎天天来进货。由于货真价实,他们大多数是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无形之中就积累了很多忠实的老客户。由于货源充足,供货质量有保证,所以人们都愿意到他们店里来进货。张顺卿和老伴儿尽心尽力地,就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经营着商店,每一个工作流程都事必躬亲,所以进货、售货都费力劳神。

家和万事兴。庆幸的是他拥有着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因为有了妻子,他们的家才永远那么温馨,就算是在动荡的年代最艰苦的岁月里,家也是张顺卿和孩子们最向往的温暖港湾。他这一辈子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到了她。妻子名叫岳秀英,出身于旧社会的她,身世很是凄惨,四岁便痛失母亲,失去母爱呵护的她小小年纪就尝到了人世的艰辛。

1941年,他们七八个月大的女儿患肝炎,由于没钱看病,最终不幸夭折,妻子几乎肝肠寸断,可是生活的重担不允许她一味地沉浸在丧女的悲痛之中。1944年,他们的大儿子出生。家里又多了一份重担,妻子既又要哺育孩子,又要洗衣做饭、照顾老人,非常辛苦。年纪轻轻的她就已经担负起了家里最重的责任。

后来,张顺卿常年在外工作,妻子继续用她稚嫩的肩膀撑起整个家。她不想让丈夫在工作上分心,希望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此家里的事情,无论大小,能独自扛下来她就绝不吭声,一直照顾着他生病的双亲,养育儿女们,料理家务事儿。

提到几个孩子,他们都是张顺卿的骄傲,个个都很孝顺,工作都很努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勤劳付出。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孝顺体贴,小重孙们活泼可爱。他们是家庭血脉的延续,看到他们健康快乐的生活,张顺卿感到很幸福、满足。

编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史志内容,用根亲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用孝文化记述追慕先贤功德,反映一个时代孝文化的历史足迹,传承祖辈先贤的良好家风,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时代报告杂志社、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编撰《百姓史志》大型系列丛书。

《百姓史志》主要记载两方面人物:为有成就的已故老人树碑立传,便于子孙后代了解、追念先辈;为60岁以上有成就的老人立传,以彰显其一生功德、业绩。

本期,本刊继续精选《百姓史志》人物小传刊发,以激励、鞭策、启迪后人。同时,本刊向全社会发出号召,欢迎社会各界提供可入选《百姓史志》的人物线索。

猜你喜欢

史志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鱼怎么烧
我用自强行走人生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