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号航母的未来
2016-11-19詹博
詹博
发展和拥有航空母舰一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长期目标,也是海军上将刘华清——中国现代海军的总设计师——为中国未来海军勾画的愿景中的一大关键元素。在他的回忆录中,航母被描述为“国家整体实力的象征”。
2012年辽宁舰服役,标志中国向实现航母梦想迈进了主要的一步,为训练和培育舰载航空兵打下基础。2015年12月,解放军海军证实建造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为一窥中国海军未来发展提供了机会。发展有效的航母空中打击能力需要长期的投入与努力,需要建造航空母舰和保障设施的较长研制周期,最重要的是培养舰员与飞行员,因为航母的战斗力必须依靠他们才能发挥。拥有可靠的航母战斗力后,长期而言,将极大提升中国海军执行日益扩展的“近岸防御与远海护卫任务”的能力,成为维护中国海外利益和保障海上丝绸之路安全的坚实力量。
建设航母作战能力
必须强调的是,发展航空母舰不仅仅是建造一艘航母和获得若干架舰载机这么简单,符合规格的船只和飞机是建设航母打击能力中的核心部分之一:舰艇和舰载机的配置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考虑,比如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STOVL)、短距(滑跃)起飞/拦阻着舰型(STOBAR,辽宁舰上的正是此种,见下文)和弹射起飞/拦阻降落型(CATOBAR,美法航母皆用此种)。
各种型号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是考虑到航母的尺寸、排水量和舰载机联队的选择,就整体战斗力而言,具备弹射起飞/拦阻降落能力的大型航母(六万吨以上)比另外两种类型的航母表现更佳。然而,在下文中也会谈到,中国在近期的航母上先采用短距起飞/拦阻着舰(STOBAR)模式的决定也是明智的,因为这种操作比采用弹射起飞/拦阻降落的航母更容易上手。
发展有效的航母打击能力的另一核心部分是人员的培养,包括机组及海员。航母的操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挑战,这就需要对航母人员进行特别的培训和训练以积累经验。例如,在海上环境中,面对横摇和纵摇等因素,飞行员和甲板工作人员都应对航母飞行甲板的操作及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起降了如指掌。最终,为了发挥出航母执行国家政策的能力,飞行员和甲板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夜间进行上述工作的能力。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非常大的投资,不仅是资金上的投入,还有日复一日的操作训练。为了达到高水平的技术实力,舰载机联队需要定期驻舰部署以获得高水平的全天候航母操作能力。
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的经验显示,固定翼舰载机的飞行员需要不少于18个月的前线部署,才能获得全天候的驻舰资格。而中国将辽宁号作为航母训练平台,表明中国明白发展航母打击能力内在的挑战。新华网在2015年12月发布的图片新闻,展示了辽宁舰在渤海恶劣气象条件中训练。辽宁号短距起飞/拦阻降落的模式,决定了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选择短距起飞/拦阻降落的模式是明智的,新航母与辽宁号的航空操作具有延续性。目前在辽宁号上服役的舰员与飞行员,将成为新航母上舰机操作协调的核心力量。如果中国国产航母选择弹射起飞/拦阻降落的模式,那么舰员与飞行员的整个训练体系都需要进行重大变动。
需要强调的是,航空母舰并不单独作战,它是由护航舰艇、保障舰艇和潜艇组成的航母打击群的一部分。航母、舰载机以及伴随的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战斗力(比如反潜作战,反水面舰艇作战和防空作战)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的武力投送与防卫体系。一个航母打击群的航母、舰载机和其他战舰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相互协同才能发挥出战斗力。例如,美国海军曾在正式部署之前,花费9个月的时间进行航母编队基础的整合性训练。
第一艘国产航母的意义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大校在2015年12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证实,中国第一艘自主设计的航母正在大连进行建造。这艘航母为5万吨级常规动力航母,采用短距起飞/拦阻着舰模式(STOBAR,通过滑跃甲板帮助固定翼舰载机短距起飞,布置有阻拦索斜角甲板进行拦阻回收),搭载歼-15战机和直升机。首艘国产航母的设计在“库兹涅佐夫”级二号舰辽宁舰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应用了大量辽宁舰的科学测试和训练中获得的很多经验,并进行了诸多改进。
由于没有弹射器,航母采用短距起飞/拦阻着舰的模式,其设计将比弹射起飞/拦阻降落的航母更简单,但也导致了靠自身动力起飞的固定翼飞机作战能力的下降,尤其是降低了飞机的航程和武器挂载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战机面临短距起飞的限制,短距起飞/拦阻着舰的航母更加适合夺取制海权(舰载机进行防空和远程反舰作战,直升机进行反潜作战)而非力量投射作战。
这与中国“远海护卫”的战略需求不谋而合,例如在南海,航母将为海军和其他军种的联合作战提供护卫。国产新航母以俄“库兹涅佐夫”级为参考,很可能配备24~36架J-15飞鲨战斗机(以苏-33海侧卫为参考的中国国产舰载机)。相比,越南空军拥有34架侧卫战机(由苏-27和苏30组成)。
更重要的是,新航母意在提供实际执行任务能力,而辽宁号的任务重心在于训练与试验。通过联合演习和训练,新航母会为海军提供发展舰载航空兵(和反航母作战)的宝贵经验。同时,航母编队的部署也显示了航母、舰载机部队和打击编队其他舰艇的重要性,具有实际战斗力的航母打击群将提升中国“盟友”(事实的或潜在的)的信心,并对对手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中国海军的未来
这艘在大连建造中的新航母是中国航母家族的第一艘“中国造”。而拥有三艘航母才可以实现一艘航母能够在任何时间进行作战任务(即一艘出海,一艘训练,一艘维修),尽管英国试图仅用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实现航母的持续部署。相较于辽宁舰,新航母会在航母发展、建造和作战领域提供更多宝贵的经验,也会为中国舰载航空兵的发展打下基础。
在未来航母发展中,有三个问题需要首先被回答:中国需要多少艘航母?航母的主要角色是什么?中国会选择什么样尺寸和舰载机起降模式的航母?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首先制造了两艘短距起飞/拦阻降落的“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然后建造了一艘更大的、装备核动力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如果中国学习苏联的模式,中国的下一艘航母可能是一艘更大的配备弹射器的核动力航母。解放军海军杰出的技术专家马伟明少将,曾在2015年介绍了中国的电磁弹射技术,并与美国的技术相比较。运用弹射器可以弥补短距起飞模式的不足(减少航程和起飞载荷),并且使航母可以配备固定翼预警机和其他特种作战飞机(比如电子战飞机)。简言之,中国是否会建造弹射起飞/拦阻降落的大型核动力航母,取决于中国是否想要拥有更加强大的投射能力。
对于航母数量,有猜测说海军最终将建造4到6艘航母。航母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中国想要将航母部署的区域、航母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他国家的航母政策(例如印度海军计划拥有3艘航母),等等。
关于发展航母究竟是以大中型为好,还是以小型为好的问题,美国军方和海军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统一意见:作为一个有着全球利益的强国,活动于全球海洋的航母,如果吨位过低、体积太小,势必导致载机数量有限,各种装备和武器不全,其作战功能将大打折扣。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的不断拓展,中国海军力量在中远海海域的活动距离越来越远,且频率日渐加大,为此,中国海军迫切需要且也有必要设计与建造大中型航母,以满足未来海上作战和行动的要求。
多年来,动力系统一直是我国舰船和飞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航母的动力系统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在这些方面倾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动力装置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时至今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大幅提升,航母的核动力已然没有经济技术障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拥有自主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动力航母。
目前“辽宁”号航母上使用的是歼-15舰载战斗机,这款舰载机无论是其本身的战斗技术性能,还是总体技术水平,均属于三代机的水平,与美国即将服役的“福特”级航母上准备搭载的F-35C舰载战斗机(属于四代机)状况相比,总体性能水平差距不小,包括隐身性、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以及矢量推进喷口等诸多方面。但可喜的是,我国的四代机研发步伐非常快,这为新型舰载机的发展奠定了极为良好的基础。
2015年出版的中国防务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指出,中国需要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战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参与海洋国际合作,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不断崛起,不论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还是国际危机对于中国利益的潜在威胁(例如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和2015年的也门撤侨),都需要中国寻求以某种形式在印度洋甚至是地中海维护通道安全。目前,中国海军的主要关注范围是第一和第二岛链之间的海域,多航母的海军力量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投入。
正在大连建造的新航母标志着中国海军航母作战能力发展历史上的一大重要里程碑,并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未来军力结构的核心,包括第一个航母编队。而我国自主研制航母的举动会成为中国向海洋强国进发的有力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