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禹州张良

2016-11-19林迪

时代报告 2016年4期
关键词:故里张良文化

林迪

张良洞

张良洞,顾名思义,与汉留候张良有关,这里曾是他早年读书求道的洞穴。时代报告杂志社记者在禹州探访张良的足迹是从这个并不起眼的简陋洞穴开始的。

张良洞同黄石公洞、訾仙洞,三条洞并列开凿在面临颍河的石壁上,前留2.5米宽的拜谒通道,临颖筑有护壁。其中张良洞进深6米,宽3米,洞高3米,洞口由青砖浆砌,门额书“张良洞”三字;洞内设祭坛、神塑。天气阴冷,但是信众却很多,经询问,才知道我们来访的这天正好是二月初一——每逢初一、十五这里都香火繁盛。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张良不仅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而且在辅佐刘邦称帝之后归隐,得道成仙。

颍水边的张良洞虽以张良命名,但是它建成的日子离张良所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带领我们参观的原禹州市文联主席杨永华告诉记者,传说金哀宗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禹民为纪念张良,在所谓原洞的基础上凿壁成洞。虽然这些都为传说,但是县志上有明确记载的是,明代禹州知州徐明善又对其维修,清康熙年间禹州知州刘国儒在原有张良洞的基础上,又增拓了张良的恩师黄石公洞和訾仙洞。

张良洞洞处幽雅清静处,俯临潺潺颍水,远揽三峰晓晴。而在这个禹州著名的八景之一旁边,就是禹州市张良故里文化研究会的办公地点。

禹州市张良故里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时间并不长。如果不是8年前那次张良故里之争,这些倡导对张良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有识之士聚首的时间也许会更晚。

2008年春,在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指引下,省委宣传部与省电视台制作了《中国历史名镇》文化专题片。其中《张良古镇》这一集的导演王志强曾来到张良洞、张得镇等地实地探访并拍摄。然而,让禹州的文化人士大跌眼镜的是,在2010年实际播出时,张良故里换成了郏县李口乡张店村,这可真成了“张冠李戴”,但剧中实景大部分是张得古寨和张良洞。曾经陪同王志强导演的张得镇文化中心主任高洪福后来在《厚重张良》一书的出版序言中总结这次故里之争:“由于我们当时对历史名人的影响力缺乏认识,而李口乡在郏县县委的协助下不惜人力、物力奔省赴京全力争取。”

两千年来,禹州人引以为豪的“谋圣”张良,从此侨居他乡。面对这样的“乌龙”,禹州的文化人士坐不住了,提议成立了“张良故里文化研究会”,由高洪福出任会长。他们迫切地想宣传张良,让世人了解文化底蕴厚重的张良故里——张得乡,把有关张良的文化古迹、故居,展现给所有人。

看过了张良洞,了解了研究会的历史,记者不禁发问:“张良洞虽然有一定历史,但毕竟是明清时所建的,能够证明这里为张良故里的确切证据又在哪里?”面对记者的提问,高洪福神秘一笑:“等你们去了张得镇,就知道了!”

三块碑刻

在充满阳光的清晨,记者走进了张得镇。镇上明清的古老建筑随处可见,而旁边正在拆毁旧房子的挖土机则和这些静谧的古宅形成了静与动、古与今的奇特对比。

我们沿着曾是镇中“汴襄古道”的大街,走进其中一座宅子,坐西向东,一门四进,门开艮方,走马门楼两层。屋顶五脊六兽,猫头盘山,平脊和线脊上都等距离地安置着脊鱼、海马,活灵活现。门上房额枋木雕玲珑剔透,两边梢子底砖巧夺天工……

寨中面积约1平方公里,聚落成正方形,南北主街一条,长0.7公里。寨内26条街巷纵横交错,呈棋盘格局。寨内房舍,多是明清建筑,砖木结构,布局严整。

高洪福告诉我们,在古代,整个张得镇是围绕“汴襄古道”建立的。

据《后汉书》记载:韩景侯6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将国都自平阳(今临汾附近)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州)。景侯念张良祖上南征北战,护国有功,封阳翟城南吕梁江畔,万亩良田给他。这里初名韩里,汴襄古道经过这里,又东临吕梁江,舟船便利。后经开地、张平多年经营,很快形成大集镇。该镇三山相护,北有三峰山,西有龙山岗,南有父城岗(又称栎松岗)。秦灭韩后,在韩里设城父县,归颍川郡。两汉时期,当地人为纪念开埠之人——张平(乳名张得),改韩里为张得。此名一直沿用至宋末。

能够证明张良故里在张得镇的第一块石碑,就是在大宋政和元年建制的,上书“留侯故里”。与记者一起随行的许昌市张良传说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苏岐瑞说,这块碑曾镶嵌在镇上的南寨门上。而如今被扔在一家农户的院子里,上面落满了泥巴,为了让我们看清上面的字迹,村民热情地拿出水和抹布将石块擦洗干净。

而在离南寨门的北侧,汴襄古道的西边,是张良父亲张得所建的茶庵。一天张父从韩都回来,时值盛夏,天气炎热。这里又是汴襄古道,黑石关口,过往行人到处找水解渴。他看到此情此景,即命管家派佣人抬出茶水招待行人,并让佣人张丙勤在此负责免费的茶水供应站,名曰“茶庵”。由此,茶庵一直被留传下来。

除了“留候故里”,另外两块清代石碑亦成为证明这里是张良故里的重要证据。其中之一便是“子房寨”。这块刻于清朝同治六年的牌匾所在的位置原在子房寺附近。子房寺原是子房祠,也就是张良的故居,后来因张良家族的散落,子房祠渐渐变为子房寺。据《禹县志》载,该寺坐北向南,占地16亩,乾龙入首,卧龙发脉,上溯与镇地寺一脉相承,北枕三峰山,足蹬黑石关,三案三水,三进院落。山门的两端有侧门,东门额书“洞天福地”,东门进入是塔林。西门额书“绿波莲”。寺前城父河上有企桥,为黄石公与张良授书处。大殿居中,前有拜台,群厢40多间围护,殿中有无名氏题诗云:“兴汉灭秦为复仇,封侯原不在心头。成功远去寻三岛,隐居长从寺松游。”该寺经唐、宋时期重修,到明朝达到顶峰,清朝常年佛经之声朗朗,香火鼎盛。在清咸丰年间捻军兴盛之时,为防匪患,当时的县政府将整个禹州打散成72个寨子,子房寺附近的村民统一编入子房寨。

另一块石碑“瞻箕门”,暂在孙姓农家的院中保存,主人不在家,我们托邻居将院门打开,才得以睹其真颜。“瞻箕门”石碑的建制年代与“子房寨”几乎同时。当时政府加固寨墙,深挖寨壕,四门建有城楼,南门额匾张得镇,下嵌“留侯故里”石匾。有石刻楹联,“黑石关险通云衢,赤松林幽逸仙踪”。北门为“望峰门”,有石刻楹联,“楼对青山卧韩相,书传黄石有张良”。东门为“朝阳门”,有石刻楹联,“群策可御侮,众志即成城”。西门便为“瞻箕门”,有石刻楹联,“博浪一击震天地,企桥三进升云霞”。

当我们一路奔波,分赴三户村民家中看到这些石碑时,我们心中的那块石头也渐渐落了地——如果这些石碑不是伪造,那么张得镇是“张良故里”无疑。

“最后一击”

当我们以为到此禹州之行便可以结束时,87岁的教之忠老先生又拿来了珍贵的史料——他收藏多年的清朝道光年间的《禹州志》。

教老先生是禹州张良故里文化研究会的顾问,他将其中与张得相关的部分指给我们看:“张子房故里,旧志云在城南张得里。”“留侯旧志云:子房寺,县南三十里,张德镇旧制度张德都,张良故里改名子房。明嘉靖十年……”他说:“你看,在道光年间的禹州志就已经把子房当禹州人来记载了。虽然这些碑刻多是在明清时期,但是在明清时期不管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没有开发旅游资源的意识,更不会借名人来造假。”

“其实张良故里到底在哪里,还是应该追根溯源看最早的记述——《史记·留侯世家》。因为司马迁所在的西汉从时间上来说,离张良的战国末期最近,应该也最准确。”教老先生说。

《史记》卷五十五“留候世家”记载:“留候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而后汉书更明确了具体的位置,“张良出于城父”,而城父县属颍川郡。中国石油大学的余世诚教授所撰写的论文《张良的故里在今禹州》依据文献记载、地方史志资料和实地的勘察,论述了张良故里不是在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地域,而是在韩国地域;不是在东城父,而是在西城父(亦称父城),否认了张良故里在安徽亳州、河南郏县、宝丰县等说法。

除此之外,明代成化年间,吏部尚书马文升书写的“忠臣张良孝子黄香故里”的石碑仍在禹州市博物馆存放着。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重修圣院茶庵记”石碑上,还记载着:“张得是钧台名镇,张良得道处也。”

不争之争

在禹州,有关张良故里的碑刻、庙宇至今犹在,而和他相关的传说,诸如“张良诞生”“张良刺秦王”“张良杞桥”“张良风筝破敌”“张良辞官修炼”等,繁多、生动而鲜活,并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可是,张良故里的名号却被他人抢了风头,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分析。

禹州市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自西至东横贯全境,紧邻国家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广铁路、京港高铁,郑尧高速、永登高速交汇于此,禹登铁路等铁路贯穿全境。有了这样的交通优势,禹州依托资源优势,能源、建材、机械、陶瓷、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发展强劲,并形成产业集群。除此之外,禹州的中药材、钧瓷产业也发展得越来越红火。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禹州一路狂飙,多次荣膺“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2014年,该市全年生产总值超515.7亿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禹州对文化的重视远不如GDP那么上心。经济急速发展的背后,文化旅游事业却成了渐渐孱弱的那一条腿。在河南省别的县市争抢旅游文化资源之时,禹州却“无心恋战”。高洪福略带惋惜地说:“禹州的旅游事业比其他地方大概落后20年……”张良故里从来没有请过专家来鉴定,没有进行过任何宣传,因为资金有限,研究会编辑出版的研究文献也仅《厚重张良》一本。对于一个研究会而言,这样的成果未免有些单薄。在某种程度上说,禹州是把张良故里的名号“让”给了别人。

然而,因为痛心于此种现状,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禹州的文化事业中来。“一直以来,我们禹州不是特别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但是我们现在既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要一步步地改正。”禹州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化红军这样说。而禹州市张良故里研究会的下一步工作就是邀请省里著名的历史学家过来对碑刻进行鉴定。

对于张良故里之争,教老先生说,我们不需要争,因为我们就是。不过禹州的“张良故里”认定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故里张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漫悟漫画
项王故里
张良受书
思乡
张良拾鞋
谁远谁近?
张良拾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