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纪事之望月堂
2016-11-19高洪福
高洪福
河南省禹州市古名阳翟,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都城。它南面13公里处,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古迹——“望月堂”。她为什么那样出名呢?这还得从“谋圣”张良谈起。
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秦国力量最强。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破了阳翟,掳走了韩王安,韩国灭亡。
张良祖、父在韩国为相多年,在这次秦军掠夺战中,相府夷为瓦砾。少年张良死里逃生跑回了故乡——栎邑(又称韩里,即今张得,在“望月堂”南两公里处)。乡亲们迅速为他安置好了生活、学习的地方,事事处处有人帮忙,使他顺利地开始了新的农村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他从心眼里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和辛苦,恨透了万恶的秦始皇,决心学好本领,准备条件,待机推翻暴秦,恢复韩国,报国仇雪家恨,使故国人过上安宁的日子。
张良在奋发学习之余,有时在父城河畔漫步,有时在圯桥上吹箫。他悲壮激越的箫声引起了韩国遗老——黄石公的注意。这就发生了“三次纳履”和“三约赠书”的美丽传说。
在黄石老人的启发、诱导和教养下,张良在人生的道路上产生了一次大飞跃: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任重而道远,于是学习更加刻苦,甚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张良所学的知识面相当广泛,除《黄石三略》外,还有历代兵法、天文、地理、经史子集……由于他的天资超群加上主观上的用功,读过的书几乎过目不忘,既理解其中的奥妙,又能融会贯通。这时小张良已长成为一个平易近人、老成持重、大智若愚的农村青年了。
张良的学习场所,起码有两处。除韩里一处外,另一处就是“望月堂”。
乡亲们知道在韩里的那处学习场所因时间仓促,建造时条件还有点差,大家便在村东北角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为他盖了一处座北向南的宅院。院中央筑了一座台,亲人们为它命名“望月台”。台属砖石结构,门朝南开。门边的青石条上刻着对联,上联是:观日升月降;下联是:演星转斗移;横批是:玄奥深邃。进门沿环绕式石梯拾级而上,可进入台顶小屋内。小屋南面平台上,在相应的位置分层刻着《文王八卦图》《洛书》与《河图》的标示,外围是“二十八宿”的名字和形象。东方呈青色,按角、亢、氐、房、心、尾、箕,布苍龙之形;北方为皂色,按斗、牛、女、虚、危、室、璧,作玄武之势;西方为白色,按奎、娄、胃、昴、毕、觜、参,踞白虎之威;南方为红色,按井、鬼、柳、星、张、翼、轸,成朱雀之状。内层和八卦相对应,刻上奇门遁甲中的八卦、八门和九星。中央戊己土处是座位,座前有一石桌,座后立着高1.5米的青石板,上刻着“先天八卦”的图样……整个台面布局合理,得体实用。
张良在这里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了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是他在知识领域的又一大飞跃。
此时,张良制作了一套道家的服饰,把自己打扮成道士模样,在这里著书立说。
首先,他用自己学来并实践过的天文知识,修改了以前的历法,制定出了一部既科学又实用的新《大韩历》。
张良的学习室后墙上,挂着一张当时很大很完整的地图。那是张良把七国分图,通过比对,比例小的放大、比例大的缩小,不准确的纠正……整理好后绘制成的。上面山脉、河流、道路、桥梁、关隘、城邑、村落……清清楚楚。这张地图对后来刘邦建汉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良对《周易·遁·象》进行了研究,结合春秋战国名家的研究成果,对姜太公吕望的原著进行了整理、补充,编撰了《奇门遁甲》。他还把上面的知识运用到排兵布阵上,编出了《八卦迷魂阵》等许多阵法,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影响。诸葛亮就是一个优秀的追随者,他根据张良的《八卦迷魂阵》进一步研究、改进编出了《八阵图》。
张良学习、工作累了,就拿起长箫在“望月台”上吹奏起自己喜爱的乐曲,以抒发感情。早晨他喜悦悠扬的箫声萦绕在人们的耳际,催人意气风发地去投入一天的新生活。傍晚,他优美动听的箫声在空中荡漾,使人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和烦恼,很自然地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后来,张良在这里再也呆不住了。他认为自己总不能坐等暴秦的灭亡。于是,他便辞别了亲人,步入了社会,要到那火热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去锻炼自己。
由于张良年轻气盛,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更没有斗争经验,才演出了一场博浪沙刺秦王的闹剧。这个计划尽管没有成功,但对张良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次行动,他认识到人生的艰辛、坎坷、险恶;要推翻暴秦并非轻而易举的,而是需要千百万人同心同德、披荆斩棘、浴血奋战、前仆后继,逐步消灭封建统治的有生力量,最后才能擒贼擒王取得成功。这种认识使他更加成熟。
他在逃亡的过程中认识了刘邦。不过,他只是把刘邦当作推翻秦朝统治的代理人。和刘邦结识后,他们对消灭暴秦形成了共识。
公元前208年,张良见到了项梁、项羽叔侄,说动其封韩公子成为韩王。次年项梁封了韩王成,都阳翟,张良为司徒。这样张良的复国计划,便初步实现。从此,他便在阳翟帮韩王成料理国事,并经常回来看望父老乡亲。晚上还经常坐在“望月台”上吹箫,抒发他灭秦必胜的坚定信念。
之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韩国又亡,张良心事重重地进入了刘邦的阵营。其间,他多次借师命回到家乡来,告诉亲人们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也不要说我的故乡在这里,更不能说我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对谁都有好处。
公元前202年,历经五年的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而告终。刘邦称帝,封张良为“留侯”。不久,便开始诛杀功臣。前195年杀了韩信和彭越,次年杀了英布,囚了萧何。此情此景使张良触目惊心,便毅然决然跟随恩师云游去了。
在云游期间,张良还多次秘密地回来看望自己的亲人。
光阴荏苒,200多年过去了。
公元9年,王莽称帝。为了拉拢大将,他便认了二十八个干女儿,招了二十八个驸马,号称二十八婿。随后,他又下诏称这些人为“二十八宿”,并一一对号入座,此举可笑之至。
公元23年,王莽被义军杀死。在清除二十八婿的过程中,来到“望月台”的义军听到一些人说,“望月台”上有二十八宿,便不分青红皂白拆掉了“望月台”,焚烧了房屋,使这里成了一片废墟。
公元25年,东汉建立后,社会逐步稳定,经济走向繁荣,科学文化都有所发展。由于统治阶级的需要,东汉朝廷便把“黄老之道”作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在国家的重视下,道教首先盛行。“太平教”、“五斗米教”相继出现且发展很快。在这种情况下,“谋圣”的亲人们便在“望月台”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规模更大的张良祠堂,名曰“望月堂”。由于张良“得道”早,故很多信徒来到这里主持传教活动。他们在正厅中央塑了一座身高丈余的“谋圣”像,黄石公、李耳等人的塑像慢慢也都被请进了“望月堂”。热爱张良的人们纷纷来这里烧香、礼拜,以求平安……由于道徒的参与,“望月堂”的名声更大了,方圆几百里甚至更远的人都来到这里烧香……这样,不知什么时候,这个村庄就叫做“望月堂”了。
到了唐朝,皇帝姓李,和道教的祖师爷李耳同姓,所以唐朝的皇帝中,高祖、高宗、睿宗、玄宗、武宗等都特别提倡道教,把道教放在其它宗教之首。高宗追赠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妻为“先天太后”。把孔子像侍于老子侧;多处建立宏大的道观,赐予大量土地,给“道士”“女冠”都免去徭役和租税,并选拔大道士参政……在这样优惠的政策下,许多名流都成为道士,如李林甫、贺之章等,睿宗的两个公主也入道成了“女冠”。有些名人虽不入道,却也自己命名“某某山人”“某某居士”了。
在道教的这股发展热潮中,“望月堂”当然位于皇家的大力支持之前列了。国家的视察官吏把“望月堂”香火旺盛的情况奏明天子,高宗大喜,派工部侍郎带着许多能工巧匠来到“望月堂”,通过勘察,决定划地20亩,责令颍川、许昌、郏县等附近各州、府县出钱、凑物、出人来协助完成这项工程。
由于皇帝重视和地方支持,不到两年,新的“望月堂”落成了。
“望月堂”的整体布局是袁天罡大师奉旨根据张良修订的八卦九宫、五行生克学说设计出来的。
“望月堂”里供有“太上玄元皇帝”像,故建成宫殿式。
中宫,建两大殿,是“望月堂”的主体和核心。两大殿即前面的“谋圣”殿,后面的“先师”殿。先师殿里面供着三个古贤,中间是道家祖师李耳,左面是姜太公吕望,右面是黄石公,三个人各具情态,突出地表现出他们生前的不同处境和个性特征。
震宫是展示切磋厅,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巽宫被辟为接待处。被接待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有志青年来得越多,“望月堂”就越兴旺繁荣。
艮宫为碑林。坤宫作为施舍慈善的机构,救助贫困之人,这些人永远和“谋圣”心连心。兑宫,供道士居住,这里所住之人无疑都是老子和“谋圣”的徒子徒孙。乾宫,伙房、仓库、餐厅等安排于此。这里的一切物质基础都是主题所产生。坎宫,为重建的老“望月台”。
总之,“望月堂”占地面积约8100平方米。其结构模式打破了传统庙宇建筑的格局,带有浓厚的道家风格,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工部把“望月堂”的建设过程详细奏明圣上,皇帝便下旨赠予“望月堂”土地300亩,并在“望月堂”西南侧建了一座“步云庵”,以备“女冠”加入道教,又赠地100亩。
然而,历史的变迁是无情的。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望月堂”曾几度沧桑,无论宋、明时人怎样努力,它总没能恢复到唐朝时代的恢弘气势。“望月堂”已成为过去,我们不需要厚古薄今,但这段历史、这座建筑应该被今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