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几乎所有小镇都有图书馆
2016-11-19宿亮
宿亮
我有一个朋友,在新西兰惠灵顿读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期间,他天天“护送”太太到惠灵顿附近的小城上班,然后就在附近的社区图书馆忙活论文,人送外号“社区图书馆小王子”。
一天,他约我见面,发来个地址。我按图索骥,来到一处面积不大、人却不少的社区图书馆。一时找不到他,就顺手从书架上翻出一本介绍赛马饲养的书看了起来。书的内容有些无趣,我看得索然无味。一位管理员不知什么时候走到我身边,热情地拉着我到另一边的书架,指着几十本中文的小说让我随意取阅。
生活在一个移民国家,图书馆里有中文书并不奇怪,但在一个没有多少华人移民的偏狭小城却有这么多中文藏书,着实让我惊讶。
多小的镇子都会有图书馆
前一段时间,北戴河一家建在海岸的图书馆风靡各种国内社交网络,宣传文案引用了博尔赫斯的话:“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当时,那家图书馆号称是“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不过,如果要评选“最孤独的图书馆”,我在新西兰可以拉出一条长长的名单。不少小镇只有一条街道,车速超过100公里时很容易就错过整个市镇,但这里总还是有图书馆的。记得我开车经过南岛中部山区的一个小镇,一座小小的木头房子孤零零地站在镇口,猛一看上去还以为是一个乡村简易洗手间。靠近了才发现,木屋上面骄傲地写着“图书馆”。只有几平方米的空间里都是各类书籍,还分出了“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两个类别。这个小镇小到无法给图书馆分配一个专职管理员,住在周边牧场的居民平时就开车到这里自行取书、还书。
这样的图书馆足够孤独吗?我不知道。在那里逗留时,正赶上一位当地居民来借书。一个肌肉健硕的小伙子从皮卡上下来,手里却拿着一束娇艳的鲜花。借了书,小伙子把鲜花放在书架上,冲我做了个鬼脸说道:“这是送给妈妈的,她过会来还书就会拿回家去。”
虽然远在深山森林中,恐怕方圆几公里没有人家,但我一点不觉得这家图书馆“孤独”。
海滩上的图书馆
在新西兰南岛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又称“基督城”)的郊外,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恰巧也是一家图书馆。这片距离市中心十几公里的海滨社区叫做“新布赖顿”,一听就是当年英国移民怀念不列颠岛最受人欢迎的度假胜地布赖顿而命名的。而在当地毛利部落,这片区域叫做“海鸥的叫声”,或“吃黄眼鲱鱼的地方”。这里的近海物产丰富,伸入到海水中长长的栈桥桥头是当地钓鱼爱好者最钟爱的地方。在栈桥上吹上一下午的海风,就意味着晚餐一顿美美的鱼汤。
在靠近沙滩一端,栈桥并没有简单地与道路相连,而是伸入一栋椭圆形的建筑。这里,就是我在新西兰最喜欢的图书馆了。
第一次到新布赖顿时,我在刮着狂风的氤氲天气中寻找一个能够歇脚的地方,最好还能来上一杯新磨出来的热咖啡。抬起头,我就看到这座几公里海滩上唯一一栋孤零零的建筑。图书馆入口处悬挂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不要把海滩上的沙子带进阅读室”。于是,我把鞋脱下,光着脚走进图书馆,迎面就看到工作人员用模仿书籍的硬纸壳垒成的拱门以及拱门后一排排的书架。面对海岸的落地窗前,沙发整齐地排列着,坐在这里可以看到整片沙滩、栈桥,以及栈桥上空玩动力推进伞的人。
面对我这样的不速之客,工作人员热情地站起身来。当知道我来自中国时,她从书架上拿下一摞宣传材料,是中国地方政府制作的地方旅游材料。我指着一份山东省旅游的宣传小册子告诉她,那里是我的家乡。这位腼腆的工作人员展开笑容,略带抱歉地对我说,图书馆正在申请更多中文书籍,下次我来时应该就能看到。
图书馆深处,十几名当地居民正围坐成一圈,中心的一位是毛利女士,正捧着一本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小说朗读。正巧我是奥斯特的书迷,很自然地加入了这个小型读书会。当时,我们聊起奥斯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激烈的争论让我忘了窗外凛冽的海风。我记得,那位读书的毛利女士是当地滑翔伞俱乐部的教练,围坐着的听众有退休老人、也有捕鱼工人,还有一位当天正巧在栈桥钓鱼的中国留学生。
后来,我每次到克赖斯特彻奇时都要抽时间到新布赖顿这座图书馆“报到”。那个读者俱乐部准备开莫言小说读书会时还专门给我发来电子邮件。
图书馆本来就不应该“孤独”
对我而言,那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和一段奇妙的经历。面对茫茫无边的南太平洋,人们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图书馆里,躲避着海风和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能够在一段时间里沉浸在书籍带来的乐趣之中。不管是不是生活在城市文明的边缘,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应该有这样一个图书馆,让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共同阅读文字、体味生活。
我想,那个南岛深山中无人值守的图书馆也是那样吧。我几乎能够想象,那个小伙子的母亲在夜幕降临之际,点燃壁炉中的火焰,捧起在图书馆挑选的一本小说阅读,小圆桌上咖啡杯的旁边,就放着儿子留在图书馆中的那束鲜花。
图书馆本来就不应该“孤独”。在新西兰,几乎所有的小城镇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不论藏书数量有多少、地理位置是否偏僻,那里都是居民扩大眼界、增进联系的社交中心。在这里,的确找不出“最孤独”的图书馆,因为无论人在哪里,总能找到最具地方特色的图书馆,钱包里也总会有一张小小的图书馆借书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