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革命是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道路
2016-11-19王平生
王平生
摘 要:中小企业面临的经济困境困扰着企业家,进行宏观的调控,从国家层面用好货币和财政等手段为制造业的复苏提供条件固然重要。但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运营效率的改善,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进步,关键是真正搞好管理革命和企业家素质的根本性提升关乎企业是否能够渡过难关,更关乎中国制造业为下一步的大发展奠定基础。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在中国崛起之时就是中国制造业崛起之日。
关键词:经济困境 管理革命 创新 效率 企业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268-03
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尤其是实体经济中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用严重来形容。经济专家认为围堵中国制造,也就是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的低成本红利即将耗尽;整体营商环境不容乐观;东南亚、墨西哥等地抢夺低端市场;欧美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国。需求严重不足,CPI2014年9月以来连续7个月同比低于2%,PPI更是近四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需求、投资双双低迷。已经有企业开始裁员。生产装置明显开工不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企业家开始给领导写信?要求协调支持。也有寄望于国家继续的量化宽松政策。然而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认为目前中小企业。就联困境中的大企业走出困境也只有管理革命这一不二选择。
一、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的宏观经济受凯恩斯主义影响,已遇问题就是三驾马车(四驾马车)的分析,而目前调控的确遇到困难,市道陷入低迷,并淼无结束迹象。我们试着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不总是从需求侧去求解,一来宏观问题是国家层面的问题,企业不好左右。二来我们的确也应该发现自身的问题。从供应侧考虑,当然减税问题我们也不考虑,那也是国家的事。我们说效率问题,说创新问题,说管理革命。我们试着用宏观的情况分析微观问题。生产要素无非就是劳动,资本和效率问题。资本供应,我国2014年11月份M2已突破136万亿元。是GDP的两倍多。用比美国还要多的货币供应创造的GDP只有其52%。单位GDP消耗能源是美国的3.3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2013年数据)。劳动效率,人均GDP7000美元,我们的企业拿出这样的成绩,却念叨国家政策不好。市场没有,而现实是2014年全国出境游人数1.16亿,境外消费额1650亿美元。钱有的是,为什么实体经济喊没钱呢?货币发放的结构有问题,都放到国有企业,和虚拟经济上了,可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盲目投资,奇高的负债率,2014年国资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小企业负债率平均值是65%,而较差值是90%,可见不达标准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负债率会更高。企业财务不透明,管理不规范,加之目前的大环境,那个银行也不可能放贷的。再说人,人有的是,2015年又有770万大学生毕业要求工作,学得了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先进的工业技术而我们企业一味的说人才结构不合理,我们短缺技能型人才。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是我们没有跟上社会的进步,如果我们总是乐意和农民工打交道,企业抱着上世纪的技术和装备不放,明显是社会进步了,我们落后于时代了。能源有的是,我们的石油50%以上要靠进口,国家千辛万苦给我们进来了,我们却比别人浪费了一倍多,搞得满国家的雾霾,没有一个干净的河流。问题就是出在供应侧,出在效率上,出在创新上。也就是出在企业家精神上,只有企业家精神可以挽救经济。
制造业中尤其是重化工业产品价格的回升在目前政策性、周期性、结构性三期叠加的金融危机时期,要靠需求拉动不太可能。房地产价格的滑坡。汽车工业的大量库存。人力资源红利的消失。说明城市化进程已经减慢。难以出现轰轰烈烈排队抢购的胜景。重工业化走向衰退期。供给端去产能扭扭捏捏。不能实现产能的有效收缩。而把希望寄于国家降息降准效果也不会很大。更不能希望国家大量的货币投放。截至2014年底我国实体经济的杠杆率是217.3%。非金融企业债务总额94.93万亿。占GDP的比重为149.1%。截至2015年9月份,我国M2总额135.98亿已经是GDP的2.3倍。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比例一般是1以下。货币供应的增加边际效应越来越小,投入会徒增风险,反而降低去产能化,把能解决的问题拖久,不利长远。量宽与否是经济问题我们可以不予讨论,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到只能说是我们运行率慢,再放也不管用。李克强总理的盘活存量,用活增量,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方面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居民存款和投资又无多选择,资本证券化程度低,的确急需解决;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不是金融机构的问题更多是企业本身。大量的流动性沉淀在低效的企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到不畅,产能过剩,投资机会稀缺是现实问题。
企业家迷茫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的增长,投资什么也盈利的情况不见了。成本边际越来越薄,市场变得血淋淋的。原来我们熟悉的盈利模式不见了,就是连我们熟悉的消费者也变了。然而为什么有的企业还在不断壮大,市场经济有铁的法则,就是机会均等。究其原因是我们出了问题。也是我们一直不愿意承认的或是没有认识到的问题,是企业家精神出了问题。而恰恰是根本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毁掉我们的制造业,中国36年来的发展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教育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惠教育,大批的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劳动者储备大军已取代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国家号召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我们的企业家却苦于招工难。市场上不再需要房子;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煤炭;不再需要那么多的钢材。可我们还再拼命地供应,做着市场不要的劳动,把本就有限的资金大量用库存的形式沉淀起来,大喊需求不足。而当国人到隔壁国家去暴买马桶盖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不是需求不足而是有效的供应不足,抑或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跟上市场的变化呢?。一味的投资规模来做大,不想着投资研发和革新来做强。产品结构出了问题,我们为什么不想一想我们的企业家没有跟上呢,经济热的时候泥沙俱下,谁都可以挣口饭吃。危机来了,就知道谁在裸奔了。战略上一味地追求规模,只想做大就没想做专业。短债长投,甚至把净营运资本搞成负数。战术上基础管理欠账太多,甚至把抢占资源,占有资金当成管理,全要素提高效率无从谈起,没把精力放在素洛余值的增加上。管理按亨利·法约尔说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恰恰就是这一点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间。2014年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全国国有企业总资产周转率(次)平均值是0.5也就是要两年周转一次;而库存周转率(次)是4.5,也就是81天周转一次。管理的目的就是合理调度有限的资源亦即总资产以及人力资源,信息等表外资源进行再生产过程,以为客户创造价值并获得应有的利润。再生产过程既然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企业中不参加再生产循环的要素就是多余的。多余的资产就是浪费,比如闲置的生产线,过期的备件以及原料库存,不合格的产成品。放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不是流动资产就是固定资产,恰恰是企业家往往看不到的巨大浪费。比如过期的备件以及原料库存,不合格的产成品定义为流动资产就是比较易变现的资产,实际变现也就是一点残值了。多余的人员就是冗员,法约尔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位置,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就是说要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要在萝卜的坑里。我们的企业由于数年来的野蛮式增长,人员红利,靠机会,靠资源获取利润的惯性。加之我们又是一个尚仁尚义的社会文化,使得我们多年来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的成本考虑,很容易使两个萝卜一个坑甚至多个萝卜一个坑。萝卜坑里种的不是萝卜的问题就更严重了。多是由于任人惟亲,以及对岗位的不了解和领导干部的愚昧无知。家族企业老一辈创业者行将退下来,企业制度化建设尚不完善,出于交接班的过度期考虑或多或少会影响企业发展的需要,难免出现家雀当成八哥养,粘土砖当成耐火砖用的怪相。前者是运行效率低下的客观因素,但是后者作为运行效率低下的主观因素更多一些。
孙子曰:“兵者,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大多数学者理解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进行认真研究的”。如果运用到企业管理我们的确可以这样理解,生死之地就是我们面临的客观环境,存亡之道就是我们自己要确立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主观处理办法,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处理任何事情特别是管理决策一定要关注主客观两方面的情况,然而这的确是我们一直以来没有做好的问题,静态看问题后我们更要动态的看问题,解决了分母大的问题,只是盘活了死的。关键的也是能永保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是用快活的。企业从股东那里获得资本,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就是为了从市场购得装备,土地,原辅材料,技术,并雇佣员工,从而进行生产以获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出售产成品或提供服务换取货币,用货币进行下一个再生产的循环。由于生产循环的连续性就会形成预付账款,存货,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发出商品,应收账款,货币资金等形式的资产存在。压缩循环中诸环节的数量和时间就是管理要研究的问题,是存亡之道。
二、企业走出困境的选择是管理革命
首先由于产品升级换代而闲置下来的生产线,以及与现实生产经营不相应的辅助设施,备品备件,原辅材料,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有无存在必要,有无升级可能,当期有无启用可能。如没有立即变现。当然有可能没有提取减值准备,势必会给当期造成损益的影响甚至是大额亏损。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变现一来可以获得一定的现金流支持运营,二来不要说困难的时期,就是企业上升期大量的闲置资产也是经营者没有搞好经营,是对于股东的犯罪。关于正常生产中的备件和材料库存问题一定要按精益制造的原则去安排。产品库存一定要努力争取零库存,这个环节是最不增值的环节。日本的稻盛和夫把阿米巴经营运用的驾轻就熟,西方企业资源计划ERP从上世纪90年代兴起已经为制造业带来划时代的进步,而我们的企业还在为应用无人值守的地磅进行论证。正如陈启申教授所说一个制造业企业,至今还没有产品结构和物料清单(BOM)的概念,不知道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s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就意味着在信息化管理进程上落后近50年。大部分企业现代化管理基本说不上。企业内部信息集成根本没有起步,仅有的一点电算化就是省了几把算盘。供、销、存人工录入,仅是数字的罗列,根本没有对于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分析更谈不上利用。这就是我们的现状,要克服就要革命,就要补上这一课。关于应收账款管理,不能局限于人工管理,努力搞好信息集成,不要仅仅寄希望于客户忠诚,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不具备西方国家工业文明的软实力。现时期ERP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很大努力空间,ERP的内涵是“采用最新信息技术(IT),打破企业的四面墙,把信息集成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需链,实现供需链制造”。这就需要我们敢于自我管理革命,以增值共赢的原则优化管理流程,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消灭一切不增值的因素。
企业一切问题皆有人解决,一切问题皆发于人。首先是企业家队伍的问题,目前的企业家大部分是40后到60后,经过文化大革命和计划经济。有一定比例的人没有系统的学习企业管理,经验管理居多,根本谈不上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习惯于看现象本身,做事只凭感觉。认为管理就是管人、管事、管物。这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通病。尽管有些企业表面看上去也十分重视数字的管理,建立了流程制度,编制了若干报表,但是所有的这些活动仅仅流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记录,并没有专门的人员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类、分析汇总,更不用说用于改善企业的种种管理不善了”。容易跟一些本不该跟的风,地方领导就像追星族,那里有工地到那里指导工作,上完了项目你运行怎么样他不管了。企业家像明星,领导喜欢什么项目就搞什么项目,一个五线城市也要搞机器人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更可悲的是没有看到危机就是眼下。要懂得放弃,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班子中不称职的老一辈要退下来。我们面临企业升级的难题,搞不好就会影响中国制造业的革命,改革开放后我们搞制造业的为中国富起来立了功,更要为中国强起来搞管理革命。德国搞工业4.0的双领先战略:“领先供应商战略”和“领先市场战略”;美国提出基于工业大数据的AMP2.0(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我们国家也于2015年5月8日,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也要搞我们的2.0。我们同时应该搞我们的企业家进步计划。企业家素质的根本性提升关乎企业是否能够度过难关更关乎中国制造业为下一步的大发展奠定基础。企业管理就是革命,是企业家自我革命。接下来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工作,处理不好就不是一点薪水的问题。关于人力资源问题的劳动工资问题,劳保福利,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我们在此不予涉及。仅谈必须建立全员的岗位责任制,认真做好岗位分析,必要时邀请专家进行诊断定岗定责。对于非生产性岗位必须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岗位除企业后勤部门的人员外多属于管理岗位,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也是企业家自我革命的关键。不得任人唯亲,幼稚无知,把粘土砖放到耐火砖的位置上,真正运行起来粘土砖自己毁掉的同时毁掉一台锅炉。要保持一定的流动率,确保活力和知识更新跟的上形势需要。关于操作工人一是数量把握,二是质量把握。人力资源的素质好坏是企业的软实力,国家的大学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人力资源,2016年要有770万大学生毕业,把大量的学生用起来是企业家的责任也是水平问题。只有我们的企业家把社会上的大学生真正用起来了我们的制造业就有希望了。
创新问题,国家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列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中心位置,理论、制度、科技、文化都要创新。企业突出要抓好制度、技术、文化创新,尤为重要抓好技术创新。国家已经提出供给端的改革,我们这里不研究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着重讲供给端的自身建设的课题,也就是制造业企业自身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供给不合理问题,却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汽车用的钢材和钢丝绳用钢;每年进口芯片要花掉2000亿美金,占国际贸易量的一半还多,比进口石油的花销还要大,等等不一而足。研发投入必须在成本中占一定比例,研发不仅是强身更是活命。
装备进步,是破解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不要说《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仅就目前装备水平所应承担的历史担当就不适应要求,虽然我们的大型企业石油、造船、石化、钢铁以及军工已经拥有了比较跟上时代的应用装备,但毋庸讳言,大部分装备制造成果,主要是通过消化吸收或模仿国外先进技术而取得,鲜见自主研发创新,并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加快自身技术升级的步伐,凭过硬的技术和实力赶上。装备应用更要跟上,目前我们的企业家乐于雇佣技工甚至是农民工,而吵吵闹闹说,大学生不好用。其根本原因是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只能说是人才供应走在了需求的前面。
企业求人不如求己,只有我们自己有一个坚强的体魄,有一个要强的灵魂——企业家精神。一步一步的跟上时代的发展,充分认识,不是市场需求不足,而是我们供应不对;不是货币供应紧缩,而是我们没有用对;不是出口不行,是我们产品不过硬;供应侧也不要仅仅寄希望于国家减税,更要把眼光盯在自身上,这是根本,是我们唯一应努力的地方。也要认识到,国家从需求侧还是从供应侧调控都要一个过程,要时间,更要宏观层面和战略层面的多方兼顾。只有坚持把存量的文章做好,把内涵的课补上。才能安然度过经济的严冬。不要有幻想,更不能一味的等待和抱怨,正如基辛格博士研究中国文化时说的一样,“人可以认识自然和世界,却不能完全主宰,最佳结果是与之融为一体”{6}。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强者恒强的经济,弱者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就是躺在人参上也枉然。坚持下去的永远是强者。制造业的强弱关乎国家的强弱,企业家的兴起关乎制造业的兴起。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的崛起之时,就是中国制造业崛起之日。
参考文献:
[1] 郎咸平.拯救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理论实践案例.人民东方出版社,2013
[2] 陈启申.ERP-从企业集成起步.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3] 史永翔.不懂财务就当不好总经理.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4] 亨利·基新格.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河北冀衡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衡水 053000)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