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了解的“马寅初事件”
2016-11-19赖林嵩
赖林嵩
马寅初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心忧天下,关注民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根据国情,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为中心的新人口论,以及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理论。他以主人翁的态度、赤诚之心,进言献策,针砭时弊,却受到了很不公正的批判。马寅初面对逆境,坚持自己认定的真理,视学术观点重于个人生命,为我国学术争鸣创一代新风,为后来学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马寅初事件”已经有结论。但近年来,出现了不同的看法。“马寅初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深受学界的关注。以事实为依据,科学地进一步厘清这个公案,不仅直接关系坚持中央对马寅初平反的决定,公正地对待历史人物,更涉及国家的人口发展战略、党的工作指导方针等方面的问题。笔者本着学习的态度,谨以所了解的情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毛泽东说,马寅老讲得很好,我跟他是同志
马寅初说过,要实施明健的人口政策,必须认真进行人口动态统计。为了掌握我国人口的准确信息,马寅初积极建议中央人民政府开展人口普查。1953年我国实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我国人口超过六亿。马寅初深为我国人口增殖太快而焦虑。1955年7月,马寅初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的提案,阐述了控制人口的主张。在浙江小组讨论时,除了邵力子和其他几位科学家外,不赞成马寅初主张的很多。马寅初自动收回提案。
毛泽东1956年10月12日在会见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时,指出人类本身的生产要与社会的生产相适应,提出了“计划生育”的命题。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提出,我国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马寅初听了十分高兴,在3月1日结束会上发言说,“我们的最高领袖毛主席对人口问题有同样的看法,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他所见所闻远比我广,得出的结论一定更正确。”他把1955年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浙江小组上的发言稿,简略地讲了一下。毛泽东予以肯定:
总而言之,人类要自己控制自己,有时候使他能够增加一点,有时候使他能够停顿一下,有时候减少一点,波浪式前进,实现有计划的生育。这一条马寅老今天讲得很好,我跟他是同志。从前他的意见没有放出来,有人反对,今天算是畅所欲言了。
马寅初受到鼓舞,于1957年6月向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交了人口问题的提案,7月3日,以“新人口论”为题在会上作了书面发言。7月5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新人口论》。马寅初在《新人口论》和在此前后发表的文章中,阐明了他的人口思想。他认为,今日中国的大矛盾,就是生产力落后。中国人口问题与这个主要矛盾关系很大。中国人口太多,影响工业化进程,如果继续这样无限制发展下去,就一定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要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一面要积累资金,一面要控制人口。他认为,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马寅初还提出着眼于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认为提高人口的质量就等于增加人口的数量。
马寅初对人口问题也有过不正确认识,但他虚心接受批评,认真纠正
毋庸讳言,马寅初在探索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过程中,也有过不正确的认识。1957年3月1日马寅初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曾预言,50年后中国会有26亿多人口。“26亿人口吃的东西怎么办?上山去开荒?向外发展嘛!那就不能和平共处。”1957年4月27日,在北京大学大饭厅作人口报告时,马寅初又说,“如人口这样增长下去,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不免因生活困难而侵略他国。”
马寅初的话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1957年4月5日,在四省一市省、市委书记思想工作座谈会上,刘少奇问毛泽东:“主席报告提倡节育,有些人不大了解这与马尔萨斯人口论有什么区别?”
毛泽东回答说:“马尔萨斯就是结论不对。说人口成几何级数增加,粮食是算术级数增加,因此说战争不可避免的,失业和危机也不可避免的。这个级数的说法是个问题,尤其是结论。马寅初就如此说。可是人多了是否一定要打仗?你人多了,人家也人多了,不就打不成了吗?”
毛泽东还说过,“主要问题不在于人口多寡。社会主义的原则,马列主义的原则,是不允许侵略的。我们的党是共产党,我们反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毛泽东早在1949年就提出了“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的原理。1954年再次指出:“我们人口多的问题,可以用发展生产的方法来解决。”
马寅初虚心接受批评。在北大做报告时,会场上有人递条子问:“马老您是哪个马?是马克思的马,还是马尔萨斯的马?”马寅初立即以果断的语言、铿锵的声调回答:我首先是马寅初的马,也是马克思的马!
1958年3月21日,马寅初在北京大学校刊上登出了认错的大字报。全文如下:
去年四月间,我在大饭厅曾讲过中国的人口问题,并说出“如人口这样增长下去,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不免因生活困难而侵略他国。”这些话说出后,转背一想,知道大错而特错了。我也深信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致蹈资本主义国家的覆辙而侵略别人,我保证此后决不致再有这样一种错误。会后很多好友也对我提意见,我都接受,并且对他们致以真诚的感谢。好在这句话没有见诸文字,在起草“新人口论”时,亦把此句删去了。今日樊弘教授亦对我提出同样的意见,我深切地感谢。
1958年5月24日马寅初又在全国政协整风小组会上作了检查。马寅初在公开发表的《新人口论》中,还特别强调指出:“我的人口理论在立场上和马尔萨斯是不同的。”“马尔萨斯从掩盖资产阶级政府的错误措施出发,我则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出发。”
因此,马寅初关于“人口多了不免要侵略他国”的说法已经作了改正,不代表他的新人口论的观点,不应认为马寅初是“中国的马尔萨斯”。
批判马寅初主要源自党的工作
指导方针的“左”倾失误
我们党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个不断探索、深化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既有正确的认识,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后来经过实践证明是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认识。毛泽东个人也不例外。
随着反右派斗争和“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毛泽东的人口认识逐步发生了变化。马寅初看到了人口剧增对生产力的压力,喊出了三个“不得了”:人口多得不得了,增长速度快得不得了,这样发展下去不得了。毛泽东则认为,“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我说现在还是人多好,恐怕还要发展一点。”“‘人多了不得了,地少了不得了。多年来认为耕地太少,其实每人二亩五分地就够了。宣传人多,造成悲观空气,不对。”毛泽东在“大跃进”运动中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对于反右斗争和“大跃进”运动,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作结论。
马寅初不仅发现我国存在人口问题,制约国民经济发展,而且发现国民经济失衡,严重影响发展速度的弊端。马寅初认为,要综合平衡,非把人口问题搞好不可。他把自己的人口理论称为“平衡论的新人口论”。他尖锐地指出,“大跃进”运动已使国民经济出现全面失调,严重影响发展速度,想“就大跃进的情形,做出一个科学的解释”。这也给他引来了灾难。
毛泽东与马寅初之间本来是工作方针和学术问题的讨论,由于康生等人的插手,却变成了政治问题。在对马寅初旷日持久的批判中,康生、陈伯达特别是康生起了很坏作用。
1958年4月19日和4月26日,《光明日报》刊登了评论马寅初《新人口论》等理论观点的文章,拉开了批判序幕。5月4日,陈伯达在北大60周年校庆会上点名批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说“马老也要做检讨”。之后,批评文章纷至沓来,见报频率加快,调门也不断提高。除了《光明日报》以外,其他报刊也参加了批判马寅初的大合唱。特别显眼的是1958年6月6日《人民日报》登载了一篇《我国人口和就业问题》的署名文章,直接点名批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把他的人口观点和“右派分子的话”挂上了钩。文章摘录如下:
右派分子站在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立场上说出这些话,也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他们的立场完全是资产阶级反动派的立场。值得奇怪的倒是像马寅初先生这样的人,也说出这种附和右派分子的话。
他在“新人口论”一文中说,……可以归纳为两点:一、中国人口多,积累少,不能工业化,不能发展农业,不能改善人民生活;二、中国人口多,城市安排不了,安排到农村很危险。马寅初和某些右派分子以此两点企图说明中国人口太多,既很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就无法解决就业问题。
《光明日报》在7月24日的“编者按”中说:批判马寅初的“这些文章,对马寅初的学术思想作了比较全面地分析批判,特别是对马寅初的‘团团转平衡论和‘新人口论,指出其违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精神”。
马寅初看了各方面的批判文章,始终不服,抱着自信向批判者解释自己的观点。从1958年8月开始,马寅初外出视察五个月,归来后根据“视察所得的资料和感想”,写了《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文中的“附带声明”说:“据去年(1958年)7月24日和11月29日的《光明日报》估计,批判我的学术思想的人不下200多人,而《光明日报》又要开辟一个战场,而且把这个战场由《光明日报》逐渐延伸至几家报纸和许多杂志”。“这个挑战是很合理的,我当敬谨拜受。”他坚定地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马寅初在“附带声明”的末尾饱含深情地说:
最后我还要对另一位好朋友(指周恩来)表示感忱,并道歉意。我在重庆受难的时候,他千方百计来营救;我一九四九年自香港北上参政,也是应他的电召而来。这些都使我感激不尽。如今还牢记在心。但是这次遇到了学术问题,我没有接受他的真心诚意的劝告,心中万分不愉快,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得拒绝检讨。我希望我这位朋友仍然虚怀若谷,不要把我的拒绝检讨视同抗命则幸甚。
据当时《光明日报》的负责人穆欣回忆,康生看了《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后,于1959年10月24日,在中宣部孑民堂召集理论界和有关报刊负责人开会,研究进一步批判马寅初人口理论、经济观点的部署。康生在会上说:
马寅初这篇文章赶快给他登出来,一次全文发表,而且要快发表。对党外先不要讲“批判”。这篇文章共有五个部分,有“精彩”的东西,奇文要共赏。由此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分子少数人是要带着花岗石脑筋去见上帝的。
人家等了八个月之久,要挑战。我们应战就是了。要反击,要比过去更有组织些。《新建设》11月初出版,12月初开始批判。
北京市委、中央宣传部要考虑:马寅初还当不当得成北大校长?批判完了要准备换人。可以尽量揭露,不要给他戴错了帽子,但是适当的帽子不可不戴。“天冷了”嘛!北大党委要把这场批判当作大事抓起来。马寅初的文章发表后,要找人座谈讨论。
按照康生的布置,《新建设》1959年第11期发表了马寅初《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12月初开始批判。“学术讨论”升级为政治批判。
马寅初尽管面临巨大压力,但仍坚定不屈。他写了《重申我的请求》,于1959年12月12日,约见《新建设》编辑,要求近期刊登。
文章又送到了康生那里。康生于12月15日对北大党委书记陆平发出进一步批判马寅初的指示。同日,中宣部召集各报刊和有关单位党的负责人,研究进一步批判马寅初的问题。会上传达了康生的指示。当天晚上7时30分,北大党委常委会在临湖轩召开会议,研究“关于批判马寅初问题”。会上,北大党委书记陆平传达了康生的指示。根据会议记录影印件,照录如下:
马寅初最近很猖狂,给新建设写了一个“重申我的请求”,猖狂进攻。康生同志今天指示,他已经不是个学术问题,而是藉学术为名搞右派进攻。不许他去考察,贴大字报,“好汗(汉)不要逃跑”。把大字报一直贴到马寅初门上去。我们不发动,如群众有人贴他是右派也可以。另外,要写几篇文章,决定专门组织几位同志,北大出三人脱产,住到饭店去专门写文章,胡绳同志指导。学校里,集体搞,“海龙王”先不出来,就用学生擢(戳)他。有些大文章,人民日报要登。他的校长是不能作(做)了。根据康生同志指示,怎么搞法,抽那(哪)几个人去?会后讨论下,要有个方案,报市委。
1959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党委给北京市委大学部上报批判马寅初的计划和安排。
1959年12月23日,康生署名,给于光远等理论界、北京市委、北大党委和有关报刊的五位负责同志写了一封信。按信的原来格式全文照排如下:
陆平同志:
这是康生同志寄给我们的信,因我们分在各处,传阅不便,特打印送上。
于光远
十二月二十四日
于光远、范若愚、并杨述、陆平、穆欣诸同志:
我们在反驳马寅初的反动的“人口论”时,要去读读毛主席在1949年9月16日所写的“六评白皮书”一文。该文在反驳了艾奇逊所说的中国人口太多了,饭太少了的反动的“人口论”之后,说:“中国人口广大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生产。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象(像)马尔萨斯者流所谓食物增加赶不上人口增加的一套谬论,不但被马克思主义者早已从理论上驳斥得干干净净,而且已被革命后的苏联和中国解放区的事实所完全驳倒。”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我们是艾奇逊反革命理论的驳斥者,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这里只摘引两段,在此以前,关于人口问题还讲了许多,可以把全文从旧报上找出看看。
康生
十二月二十三日
康生在信中引用的毛泽东两段话,摘自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深刻批判了帝国主义分子艾奇逊的马尔萨斯主义谬论。康生布置在反驳马寅初“反动的‘人口论”时,要去读读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实质上就是布置要像批判帝国主义分子艾奇逊的马尔萨斯主义谬论那样来批判马寅初。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马寅初的批判,是个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在这个批判中,康生、陈伯达特别是康生起了很坏的
作用。
从以下几方面的材料,也可以得到印证。
1.1979年7月9日,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根据6月13日中央关于“解决马寅初问题”的指示,向教育部党组并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请示报告》。根据报告的复印件摘录如下:
北大对马寅初先生的批判,分1958年以前和1959年底以后两次。前一次,看来还比较着重于就学术范围内谈的,批判他的“人口论”、“综合平衡”和“团团转”等问题的思想、观点;后一次则已超出学术讨论范围,错误地扣了许多政治帽子,如:“用学者幌子搞猖狂进攻”、“一贯为帝、封、资服务”、“攻击‘三面红旗”等等。这后一次批判主要是根据康生的两次“指示”(1959年12月15日陆平同志传达的记录和同年同月23日康的信)搞的。
2.当年批判马寅初的主要阵地《光明日报》,1979年8月5日发表为马寅初平反文章所加的编者按说:
1958年4月19日,本报在那个以极左面目出现的“理论权威”(即康生——编者注)的指使下,首先向马寅初先生的正确理论发难,先后刊登了几十篇文章,对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进行了种种污蔑和攻击,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3.马寅初逝世后,《人民日报》1982年5月23日刊登的新华社新闻稿也明确说:
在康生、陈伯达的策划鼓动下,开展了对马寅初同志的“批判”,把正确的说成为错误的,把学术问题,说成是政治问题。给他戴上“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国的马尔萨斯”、“反党反社会主义”等等帽子和罪名。
党中央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于1979年6月21日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关于《马寅初的家属希望尽快为马落实政策》的报道上批示:“耀邦同志:马寅初的问题,应该平反,如何请酌。”胡耀邦当天批转给中央组织部部长宋任穷:“任穷同志:请即同统战部商量。我赞成恢复他的名誉。”宋任穷第二天批给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陈野苹具体承办。批示说:“我赞成耀邦同志的意见。转请中央统战部考虑(最好能快点着手解决)。”
按照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召开了中央统战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教育部、北京市委和北大党委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讨论关于如何落实马寅初平反问题的会议。会议议定了各单位的分工。
7月9日,北京大学党委向教育部党组并中央组织部上报《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请示报告》。7月1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请示报告上批示:“请耀邦同志批示。”
7月11日,胡耀邦批示:“请野苹同志、沙洪同志同统战部同志商量办理。要认真核实清楚,向中央提出报告。但请尽快完成这个工作,未完成前可派人去看看他。”
7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李贵,专程登门拜访马寅初,通知他党组织要为他彻底平反和恢复名誉。
7月23日,北大党委按照中组部牵头会议拟定的方案,向北京市委上报了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报告及决定。
8月7日,中央统战部向中央呈报了《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安排问题的请示报告》。
8月9日,胡耀邦在《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安排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批示:“请常委同志考虑,是安排北大名誉校长好?还是其他名誉职务好?建议小平同志批注意见。”
8月15日邓小平批示:“似可同意安排为人大常委和北大名誉校长两个职位。”
8月16日,北京市委把北大党委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报告及决定转报中共中央。
8月2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即向教育部党组、北京市委和中共中央统战部发文,经中央批准,任命马寅初同志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
9月11日,中共中央向北京市委发出加急电报:
中共北京市委:
八月十六日报告悉。中央同意北京大学党委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报告及决定。
中共中央
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一日
北大党委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决定,在充分肯定了马寅初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出色表现和贡献之后指出:
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的观点是正确的,许多主张也是可行的。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各部门应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也是正确的。强加于马寅初先生的“藉学术研究为名,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一贯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服务”、“一贯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等诬蔑不实之词,应一律予以推倒。党委决定为马寅初先生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至此,为马寅初平反已完成。1979年9月14日,北大党委召开了干部会议,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同日新华社就此事用中文和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作了报道。
9月15日,马寅初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
1981年2月,马寅初被推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0月,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以全体代表名义向马寅初颁赠英文表彰信。《新人口论》已被选入《绿色经典文库》。
1982年5月10日下午5时,马寅初以101岁高龄挥别人间,向他认定的“本家”马克思报到。5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新闻稿《人大常委委员、我党真挚诤友、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同志遗体在北京火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向马寅初同志遗体告别》。陈云对马寅初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坚持真理,严谨治学”。宋庆龄赞扬马老“不愧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编辑 姚建萍)
(作者曾任《中国人口报》社长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