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林芝地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的思考
2016-11-19索朗欧珠
索朗欧珠
【摘 要】识字教学抓得越好,学生阅读便越容易,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不能忽视。本文从汉语识字的重要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三方面讨论了藏区小学识字的相关问题,希望能为藏区汉语推广和教学做一点贡献。
【关键词】林芝地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藏区学生的第一母语是藏语,父母是大都是藏族,这样导致藏语在大脑中根深蒂固,习惯用藏语的思维习惯去猜测和学习汉字,这样容易产生歧义。作为基础教学的识字教学,对我们语文教师是一个大挑战。本文以笔者的识字教学实践为基础,总结和藏区识字教学的地位、价值以及具体做法,供大家商榷,旨在不断进一步完善教法。
一、藏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语言需要以文字作为载体,好比高楼大厦的修建离不开建筑材料一样。藏族学生的汉字发音不准,影响到了与人交流,不能无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有时甚至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同样,没有一定的识字量,也会影响正常的阅读,产生歧义,导致阅读理解寸步难行。由此可见,识字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不仅如此,识字还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种,即“六书”——会意、指事、假借、形声、转注、象形,反映了汉族祖先的智慧。好比说“本”,就是一个会意字,木就是一棵树,“点”就是树根,用来指代根本;而“末”,则指的树木的枝叶,故称“末”……这些造字方法,可以提高藏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养成形象思维的能力,感悟文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二、如何培养藏区学生识字兴趣
兴趣就是学生对某种事物内心的感情倾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集中学生心智,专注所学的内容。兴趣有一种巨大的驱动力,驱动着学生内心的潜力。凡是有重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对某种事物有着顽强的入迷和终身执着的追求。比如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以及中国物理学家丁肇中等等……兴趣是我们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下面就如何提高藏区学生识字兴趣的一些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讲解汉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上文已经讲了,汉字有它自己的造字原则和方法,可以通过讲述汉字的来源来激发藏族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鳥”字,一般写出一个繁体字,学生看了非常好奇,纷纷说“好像个鸟儿,有眼睛,有羽毛。”我又讲解了这个字的起源和发展演化,简体字为“鸟”,学生意犹未尽,纷纷想深入了解其他汉字的构成和来源。再比如“山”在甲骨文中是这样写的“”就是一座山的笔画的简写,学生联想到雪域高原的座座山峰,就非常容易记住和理解这个汉字。学生观察汉字演变时,懂得了看问题要抓住主要特征,感悟到我们汉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伟大智慧,为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而感到自豪和快乐。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内地地区的学校已经大量借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识字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渠道进入大脑的信息要比单一渠道进入大脑的信息记忆更加深刻,为了将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建构。多媒体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汉字,辅助以声音、色彩、图片来激发学生识字激情。比如在讲解“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多媒体幻灯片,这张幻灯片上有一树,正好一个人从左边往右边走,走到这颗大树旁边,走到一起就是“休”。人是红色的,木绿色的,有节奏地读出“xiu”,并且还书写“休”,笔画鲜亮,横平如水,给学生全新的感觉,学生兴趣盎然。
三、落实识字教学的方法
教学需要脚踏实地,切记搞花架子,一定要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根据我区儿童的特点,笔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顺口溜记忆法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以后,笔者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防止混淆,将所学的汉字进行了汇编和总结,编出了一些押韵歌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好记忆,能随口说出“竹木禾米,口目手足”、“人子儿女,大长自立”……这样编写顺口溜,学生好读好记,减轻了记忆负担。
2.游戏识字教学法
可通过“打牌”激发学生兴趣,扩大识字量。“打牌”是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把班内的幼儿分成几组,把所学的生字每个字拆成几个部分,看到能够与自己手上的扑克组成字的,收上来,把手中难组成的扑克打出去。看谁能把手中的扑克全部组成字,就是赢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忆生字,而且要观察、记忆、计算才能取得成功,在活动中活化了对汉字的记忆和应用。
3.汉字收藏展示
课堂是小学生认识汉字的一个平台,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汉字无处不在,如电视上、广告牌、电杆、标语、商店的门牌等等。笔者动员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汉字,把它记录在集字本上,通过查字典注准字音、说出字义,定期举行汉字比赛。
总之,小学生识字教学是基础教学,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以上讲到的,还要注意通过自己的教学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将识字教学常态化,这样才能巩固和扩大识字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铁生兰. 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 民族翻译, 2010(4):73-78.
[2] 道吉. 藏区乡村识字教学策略浅析[J]. 小学教学参考, 2015(3):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