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一课”情
2016-11-19纪华
纪华
读着陈辉的“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读着裴多菲的“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读着,读者,我的整个身心便沐浴在爱的长河之中,思绪便如驾长风般飞回到都德的《最后一课》,重品那浓浓爱国之情。
积累字词表达爱。正如文中所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啊,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被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因此,无论是谁都要牢牢记住自己国家的语言,只要民族语言在,国就在,家就在。在这种爱国情感的感召下,学生在学习字词时都非常认真,不仅字词的书写都正确,而且还用一些词语(如:祈祷、懊悔、哽住、踱步、诧异)进行了说话训练。如:我祈祷我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永保强国之列;我真懊悔以前没有认真学习汉字,以至于作文时总写错字;看到玉树同胞也遭地震之难,我的喉咙哽住了,不禁在想——真的是多难兴邦?……一句句肺腑之言,一句句用词说话,怎能说不是——满腔爱国情,词语表达爱!
探究问题品味爱。我和学生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用心灵去触摸文字,用“相知”去感悟人物,在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戴着三角帽的郝叟老头儿,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由调皮发生转变的小弗郎士,穿戴庄重、神情凝重、语言沉重的韩麦尔先生。围绕这些人物及当时的环境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一句又如何理解?
为什么小弗郎士会在下课时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
探究问题是对心灵的一次考问,在考问中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爱国馨香,在爱的品味中学生的心灵将会被净化。因此,结合本課可以说探究问题就是一次爱的教育。徜徉于此而想于斯——在我们的面前:不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吗!不也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鲁迅吗!不也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吗!
因此,我说探究问题既是品味爱,也是延伸爱!
分析人物体会爱。小说的爱国情感从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身上得以具体体现。因此,这节课上我抓住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体会了浓浓的爱国情怀。
首先,分析小弗郎士的性格特点。
贪玩幼稚怕老师,理解敬重爱老师,懂爱国。即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以前的怕老师到最后一课上用“可怜的人”“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而表达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理解、敬重;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憎恨敌人中表现了小弗郎士的转变,这一系列转变都围绕着爱国而发生。心中有了爱,人才会转变。怎能说不是爱国深切!
其次,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
1.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穿着。
2.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言行。
3.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终了时刻的神情、语言和动作。总结起来就是——穿戴庄重、语言柔和、内疚自责、痛苦万分。一位光辉的爱国者形象便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正所谓痛之切,爱之深!
再次,分析小弗郎士这一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2.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平时不爱学习的调皮的孩子,用他 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一个调皮的孩子都能这样爱国,其他人又情何以堪呢?更加渲染了爱国情感。
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既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又深深体会了一次危难时刻的爱国情怀!
拓展延伸传递爱。
根据本文的主题思想,我相应地布置了两种作业,既可做到爱的传递,又可做到读写结合的训练。
1.链接生活:
(1)阅读爱国主义著作,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
品质。
(2)大处可以爱国,小处亦可以爱国。说一说身边的爱国主义事迹。
(3)自己平时都有哪些不爱学习的表现?应该怎样克服?
2.实践探究:
若干年后,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下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重逢时的场面。(200字左右)
本课在表达爱、品味爱、体会爱、传递爱中走进尾声,耳畔又响起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寰宇中又听到了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伴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我们共同畅想了为祖国而贡献毕生精力的心曲。
感谢都德的《最后一课》。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