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的辅导策略
2016-11-19王凤
王凤
“学困生”即因学习困难而造成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造成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因素虽然很多,也很复杂,真正因智力及特殊发育障碍导致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仅为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是由一系列心理问题造成的。要使学困生克服学习心理障碍,扭转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教师要调整学生心态,以具体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作为核心工作来抓。
一、要使学困生克服学习中的失败、自卑心理障碍,不为其消极心理所左右,以积极愉悦的心境投入学习,就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去理顺和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为他们学习进步营造一个友爱、互助、和谐的人际情感心理氛围
1.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自尊、自爱、自信,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基础。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去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这种健康情感,并在心灵深处架起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桥梁,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从根本上使学困生变“要我学”“逼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从学习成绩落后学生心理特点来看,一般都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和较强的自尊心,而且他们对于老师给予自己尊重和信任的言语举动往往怀有特殊的敏感。教师应该懂得,每个学生都有求好上进的良好愿望,人人都需要表扬,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许多老师往往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倍重视,对学困生常常不屑一顾。老师对他们怀有偏见或歧视,动辄当面指责批评或羞辱,这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其厌学情绪,更为严重的还可能激起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便产生厌恶情绪,把他们推向破罐子破摔的境地。老师应多找他们谈心,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他们微小的进步,要注意及时鼓励,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适时的表扬,都会使他们精神振奋。
2.互助、互爱、互励的同学关系。班级同学关系是学生在班集体内同学之间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既是学生个体在心理上产生舒适感、安全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条件,同时又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起着情感上的相互感染、相互激励和意志方面的支持作用。为此,教师要加强对班集体的教育引导,改变集体对学习成绩落后学生的看法,努力为学困生的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心理氛围,以使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感到他本人已不再处于尴尬的学困生行列,从而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力量。
3.充分理解、信任的家庭关系。学困生在家庭所处的地位与待遇,往往影响其健康向上心理的养成。为此,教师要通过家访等方式,协调好学困生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同学生家长一道定制促进措施。学生家长要抱有孩子一定能迎头赶上的必胜信心。要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和精神上的关怀、抚慰。平时对孩子的批评要适度,多用表扬和鼓励的言语,强化其主动学习的积极动机,激发其勤奋好学的精神。
二、要使学困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学好的自信心,教师必须从改进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点滴进步入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信度与其以往的成功经验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成功喜悦感,既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驱力,更是树立和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良药。对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使学困生尽可能多地获得学习成功体验的机会。
1.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导趣,让学生乐学,通过导思,让学生活学,通过导学,让学生会学。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境,通过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師要帮助学困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既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又具有激励作用的近期、远期学习目标,目标指向应明确,并依据变化适时予以调控。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成功教学、情境教学、愉快教学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困生在愉快的教学双边活动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乐学的愿望;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受到感化和鞭策;在学习成功体验中树立和增强自信心。
4.当学困生学习基础差需要补课时,应从眼前学习内容有关的、基础的和比较容易见成效的方面补习,让他们随时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而且要坚持小步子原则,不能贪多,不搞题海战术。
5.要争取学困生个别辅导的时机选择在上新课之前。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学困生及时克服学习新课程的困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也益于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踊跃发言,在同学面前表现进步,改善学习落后的自我形象。
6.课堂提问或板演时,要优先照顾学困生,并注重要求适当,对其结果的评价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有错漏时切勿指责,应以激励为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学困生学习成绩的进步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做到一个也不放弃,按既定目标努力,给他们以成功的信心和希望,多给他们创造机会,他们一定会早日进入先进行列。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