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样随笔:隐性“孤儿”心灵沟通的最佳路径

2016-11-19王宝琳

新课程·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孤儿隐性

王宝琳

摘 要:隐性“孤儿”,也就是父母都健在,而产生的心灵孤儿。心灵孤儿就是由于父母监护缺位而忽视孩子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导致孩子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逐渐形成了“孤独心理”。花样随笔:隐性“孤儿”心灵沟通的最佳路径,有文就写,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可写、可画,诗歌、画画、随笔……让孩子们随心而为。

关键词:监护缺位;隐性“孤儿”;花样随笔

看看我们身边的家长,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自己节衣缩食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把孩子逼进辅导班在书房题海里遨游,就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有的父母为了工作事业,无暇顾及孩子,选择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与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这种监护的缺位,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渐渐地,孩子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

一、父母监护缺位现象调查

针对校园中这些隐性“孤儿”的逐渐出现,展开了初步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担心:

(一)父母忙于工作或生意

1.每天与孩子一点儿沟通也没有的占15%。

2.每天与孩子交流没有10分钟的占70%。

(二)父母外出打工

1.半年没见面的占43.9%。

2.一年没见面的占27%。

3.两年以上没见面的占8%。

(三)生活在监护人身边

每天仅提供吃住,没有交流的占70%。

(四)隐性“孤儿”暴露出的特點

1.孤独:由于长时间与亲人严重缺乏沟通,缺乏亲情之间爱的交流,孩子的语言随之严重缺失,语言的缺失导致孩子与人交流就大大减少,甚至不会与人讲话、打招呼。也就加速了孩子自己语言的退化,最终直接导致孤独倾向的形成。而这是让老师和周围的同学无法提供帮助的。

2.敏感:是自卑的连锁反应。由于自卑,且长期缺乏父母给予的安全感,孩子就会变得胆怯,神经质。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提心吊胆,小心眼儿。只好处处小心谨慎,处于高度紧张戒备状态,密切关注他人的举动,常担心别人打探自己的秘密或说自己的坏话,因而易对他人产生敌意或警戒心太强,对外界的刺激敏感,易小题大做等。

二、父母监护缺位现象的解决措施思考

(一)花样随笔之一:诗歌——隐性“孤儿”人格发展的精神寄托

诗歌是语言的一颗钻石,写诗歌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而且还可以寄托自己的精神需求。对于隐性“孤儿”,偶尔写写诗歌,表达一下自己心里的一些简单的想法,却是别的语言不可替代的。

爸爸我想对你说

我多想你抱抱我

妈妈我想对你说

我多想你亲亲我

爸爸,妈妈

我好孤独

真希望你们多多陪陪我

这是一名三年级孩子所写的简单的诗歌,诗歌中流露出孩子对父母的那份爱的渴望,甚至祈求得到父母的那份爱的强烈的饥渴感。这就是诗歌独特的魅力,表达了也就释放了自己的那份情感。

(二)花样随笔之二:画画——隐性“孤儿”情感宣泄的万花筒

画画有利于情感的宣泄,使身心发展得到平衡。同时,美育又能陶冶情操,使儿童情感境界得到升华。而情感则是学习的动力,这样就会增进隐性“孤儿”自发的学习热情,是孩子不断得到充实和完美。

1.培养隐性“孤儿”创造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未来社会的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画画通过创作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周密的思考与计划能力,独特与变通能力。

2.发展隐性“孤儿”的思维能力。儿童通过观察进行的视觉思维,是儿童早期的思维活动,他们通过创造视觉符号表现认识,发展智慧,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促进逻辑思维发展。艺术活动可以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

3.促进隐性“孤儿”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创造。美术创造活动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培养自尊、自律、合作动机和自我激励的品质,培养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

花样随笔的随意性,绽放了隐性“孤儿”的心灵之花,大胆晒出了自己的那份孤独、自卑与敏感的倾向,那份情感的需求,释放出了自己的那份脆弱,正如《弟子规》中所言“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从而成就了健康、自信、自强、自立的自己!

参考文献:

王一军.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科研2013[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50.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孤儿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海豚也会抚养“孤儿”
废墟中的孤儿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拿什么喂饱隐性饥饿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