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聋生的朗读习惯

2016-11-19蒋夏莲

新课程·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身体语言理解课文聋生

蒋夏莲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而朗读习惯的培养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又有着更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帮助聋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并从课文中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从而促进他们读写能力的提高。

普通孩子他们可以通过听觉来控制和调节,而聋生除了极个别进行过听力语言训练外,绝大多数都是进入学校后才开始学习语言文字的,就是这样他们语训的时候都少之又少。因此要让他们通过这一途径有感情地朗读是不现实的。再说正常孩子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抒发对课文的理解,而聋生习惯了凭借手语读书,这样就更难表达感情。那么如何培养聋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对特教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和聋生自身的特点,培养聋生的朗读习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聋生养成大声读的习惯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他们平时无论是读书还是交流都是手语,几乎不用口,要让他们读出声音就更困难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先是耐心细致地教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发音,但是很多同学读的时候仍然有困难,于是我就先教他们拼读单个字,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他们能一个字一个字读了。然后我用同样的方法教他们读词语,最后才一句话一句话地读。虽然他们的声音是含混不清的,但是从他们的脸上、从他们的眼睛里我能感受到他们因为自己能说的兴奋,这为培养他们朗读习惯打下了基础。

二、培养聋生朗读习惯需要多鼓励

聋生由于多种原因读的时候常会出现许多问题。在训练的时候,虽然他们的发音含糊不清,有的时候不会断句,甚至有的时候仍然习惯一个字一个字读,完全不管这样读是否把句子读完整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非但没有责骂他们,反而努力地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耐着性子一句一句地教,有的时候为教会他们读完整一句话,可能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但我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也在所不惜。就这样他们在一遍一遍读的过程中,慢慢地能把一句话读清楚,一段读清楚,逐渐他们对朗读充满了信心、喜欢上朗读了。

三、培养朗读习惯要让他们带着疑问读

在预习的时候,我常常把课文中一些需要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在反复读、反复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主旨,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提高了朗读水平。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夏天的美时,我告诉他们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第一句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封、挡、遮”这三个动词表现了夏天树木的什么?“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中“浸”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当我把这些问题提出以后,孩子们开始认真地读,他们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线条,有时又低头沉思……三十分钟后,我检查朗读情况,结果大多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而且能大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培养朗读习惯要注重体态语,增强语感

体态语是一种不用声音,而用人体一部分形态变化来表现某种心情或思想的语言,直观而又形象。埃克曼和弗里森的研究表明:面部表情往往传达情绪的性质,而身体则暗示情绪的程度。由此可见,无声的身体语言信息同样也充满了感情色彩。就像哑剧演员那样,虽然他们没有绘声绘色的有声语言,但是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所要表现的情节内容和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聋哑人的面部表情相当丰富,模仿能力很强,这说明他们的身体语言(一般指表情、动作)是十分丰富的。在训练朗读时,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长,遇到许多难于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时,我就让他们通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表情来表现。这样听的人和读的人都心领神会,朗读中配合“肢体语言”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使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如,朗读《小萝卜头》一课中“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时,我手在空中做一个轻轻捧小虫子的动作,学生接受到这一体态信息,就知道了这句体态描写应读得轻一些。

总之,让聋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比他们仅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情领悟透彻得多。苏霍姆林斯基把朗讀看成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极为巧妙的工具。因此,指导聋生养成有感情地朗读习惯,不只是为了让他们读好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特教语文老师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朗读训练的方法,那么聋生的朗读一定会成为聋教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崔丽莉.朱自清诵读教学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身体语言理解课文聋生
身体语言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论审讯中身体语言的运用与利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