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说教者到倾听者

2016-11-19贾丽

新课程·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叶儿解决问题内心

贾丽

这是一个初冬的傍晚,叶儿走进心理咨询室,简单的寒暄之后,她告诉了我一个藏在她心里的小秘密:

“老师,我最近喜欢上了一个人。”面对这个进入初二才几个月的女孩,我按捺住心头的讶异,轻轻问道:“喜欢?什么样的喜欢?”“就是有想和他在一起一辈子的想法。”我需要帮助她明确咨询目标,而不是沉溺于回忆和想象,于是我问了一句:“有些学生也会有类似的想法,你的困惑是?”“其实我不想早恋,但有时想到他的拒绝,我就很悲伤。”“他拒绝了?”“是的。”她犹豫了一下,像是下定决心要面对事实。“他认为我们都不够成熟,很多事情都需要将来再考虑,不能现在就做决定。”“你认为呢?”我想知道他的想法。“他说的对,但有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很纠结。”“有时?什么时候?”“就是平常,写完作业之后,下课之后。当然,它没有影响学习。”“你做得很好!”看来这个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错,我要做的就是帮助她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走出困境。“有没有尝试过战胜纠结?”“嗯,有过。”叶儿想了想,点点头。“你是怎么做到的?”我惊喜地看着她,引导她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同学聊聊天。一个人的时候就听听音乐,不过我喜欢听那种伤感的歌。”“有用吗?”“有用,就是转移注意力,做点其他事。”“有用的话就继续做,你已经找到方法了!”“真的吗?”她吃惊地看看我,继而开心地笑了。“嗯,我明白了!”看着叶儿开心地离开,我的内心却无法平静……

常常听到老师们这样的抱怨:自从进入青春期,孩子和自己的交流就越来越少,不知道他们整天都想些什么;自己的孩子宁可和一个外人(同伴)说悄悄话,也不愿告诉亲人他的真实想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吗?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是生来如此,还是在一次次的诉说与被教育、被指责下变得沉默寡言,和老师的交流越来越少,隔阂越来越深……

孩子出现不愿和老师交流的现象,作为成人的老师更应该认真反思。

假如叶儿诉说她的秘密时,我也像大多数老师一样愤怒不已,给孩子一顿指责呵斥,明令禁止她不许早恋;或者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引经据典地告诉她早恋的危害;甚至暗地里对她严密监管,不给孩子们任何单独接触的机会……

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结果会如何呢?

我将会像大多数老师一样失去孩子们对我的信任,再也不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秘密。许多老师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个说教者,总觉得自己是过来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孩子呢?在他们眼里往往是一无所知,盲目冲动的代表。这种说教式的教育也许会让孩子暂时或表面服从,而他们内心的阻抗则会不断增长,甚至会让事态向着大人意愿相反的方向发展。

倾听,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碍于面子,他们往往又不愿意直截了当地向成人表达出困惑,这时的诉说往往是旁敲侧击,寻求解决方法或了解老师的想法。如果老师一味地制止“不是你的事,你就不用管”“好好学习,别人的事不用你管”;或者敷衍了事“知道了,这有什么好说的”;要么自作聪明地来一句“就是你吧,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你不能怎么怎么样……”这样一来无疑加深了彼此的心灵隔阂,阻断了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渠道。因此,老师要有倾听意识,并创造机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孩子来说,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是一种放松,老师的倾听也是孩子情绪调整的重要途径,因为无论是忧愁还是欢喜,都有人与他分担、与他分享。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被他人认可和尊重的需要,孩子也是如此。老师要放下架子,摒弃所有的主观偏见,避免先入为主的想法,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便将自己的观念一股脑儿灌输给孩子。再小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使他的想法和自己相左,做老师的也要抱着一种空杯心态,和颜悦色地倾听孩子,满怀热情地接纳孩子。上述对话中的提问“什么样的喜欢?”“有些学生也会有类似的想法……”就是对叶儿的尊重和接纳,让她感到我能理解她并愿意继续说下去。

老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都有完善自我的愿望和自我成长的潜能。这种积极关注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有潜能、有价值的个体,重塑孩子的自信;也会让老师转换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无论孩子的想法如何,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错的,我们都不要打断他,更不要急于判断对错,一味说教。因为每个人都讨厌别人强迫给自己的事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而且孩子和老师对同一事件的理解也不会完全相同,就像对话中叶儿说的“喜歡上了一个人”,如果老师一听到这句话,就草木皆兵,开始说教,势必难以帮助孩子迅速消除困惑。

当老师认真倾听孩子时,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因为他们的问题和困惑不会一直保持在同等程度,它们较轻或者没有的时候,就是“例外”的时刻,而使问题或症状减轻的因素,便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例外,主动挖掘孩子原有的成功经验与潜在的资源,让每个孩子成为解决自我问题的专家,“例外”情形是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机,也是鼓励和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上述对话中,叶儿说自己曾经战胜纠结,这就是一个“例外”。我对她的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是帮助她挖掘潜在资源,总结成功经验。而“有用的就继续做,你已经找到方法了!”则是对叶儿的及时鼓励和增强自信。

参考文献:

赵琨.教师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J].内蒙古教育,2014(2).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叶儿解决问题内心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南瓜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消失了的存折
雨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