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
2016-11-19施彩凤
施彩凤
摘 要:随着社会意识的不断丰富,教育领域的思想也日益完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也逐渐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实施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本理念;必要性;教学途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开发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的中心环节。
一、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必要性
1.教育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成长与沟通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教育部门对语文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科教学发展的需求,也不利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发展的第一步。生本理念,对于小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十分重要。因此,贯彻生本理念,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这样的教学活动难免具有枯燥性,不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保持。受到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如果教师不考虑小学生的学情,会让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生本理念重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反应与感受,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有积极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方法
1.创造和谐学习环境,促进生本理念落实
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生本理念的本质,就是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传统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许多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体,一直站在自己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活动。在贯彻生本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与实施教学,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小学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需要和谐学习环境的支持。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民主与平等的重要性。将学生与自己放在同样的地位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发言,让互动式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比如,在讲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相关知识点的时候,一些学生认为小男孩很可怜,一些学生认为小男孩很懂事,但也有学生认为小男孩不诚实,他明明喜欢汽车,却不要。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并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以此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能力的发挥,为打造高效的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生本理念落实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是贯彻生本理念的重要方法。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用有趣的教学内容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更要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教学具有吸引力,小学生会自主融入课堂中,积极发散自己的思维,跟随教师一起融入语文世界中,开发语文知识。
比如,在讲解《丑小鸭》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上课本,拿出纸张与画笔。教师将课文中描写丑小鸭外貌的句子读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画出丑小鸭,并预测丑小鸭长大后的样子。这样的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内心需求,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更能让小学生与文章进行互动,促进语文学习活动的愉快化。
3.优化课程教学设计,促进生本理念落实
对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进行优化,将学生的期待融入课程设计中去,有利于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改革。以学生为本,就要突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植入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动起来,参与进来,有利于课堂趣味性的提高,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孔子拜师》相关知识点的时候,看到孔子这一人物,许多小学生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远,没有学习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自己扮演孔子与老子,对课文中没有详细描述的求师路途中的困难进行创作,提高课堂活动的实践性,有利于小学生学习体验感的加强。小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生本理念也就发挥了其教育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为目标的今天,要完成教学最终目标,教师需要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接受并应用生本理念,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与实施教学,一切为学生发展而考虑,对于教学创新十分重要。寻求最佳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途径,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孙火丽.以生为本,点亮语文课堂: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以生为本[J].语文建设,2015(14).
[2]陈爱珠.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如何体现生本教育理念[J].新课程学习(上),2015(3).
[3]秦洪英.浅谈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