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范长存,光照南粤

2016-11-19张越军

源流 2016年4期
关键词:杨老南路同志

张越军

2015年7月13日晚,打开“南路子弟网”,一支支烛光在眼前闪动,上方令人不愿看到的一行字:深切悼念革命老前辈杨应彬同志。我简直难以置信!然而,第二天早上拿到《广州日报》时还是见到了一则无法回避的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广东省委原常委、秘书长,广东省政协第五、六届副主席、党组书记杨应彬同志,因病于2015年7月13日14时52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革命老前辈杨应彬,既是我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老领导,也是南路革命斗争中富有传奇色彩、令人敬重的领导人之一。令我特别深刻的是,很久以前,父亲给我讲起南路革命斗争史时,无限感概地说:“南路的革命斗争能够减少损失和取得胜利,离不开隐蔽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员传递出来的情报。”父亲曾讲到杨应彬同志,使我增添了对杨老的几分敬重。2011年,父亲写出革命回忆录《一生跟党走》的初稿,叫我带稿件去找老首长杨应彬审阅并请他作序,我有机会见到了这位久负盛名的革命老前辈。后来又和父亲拜访他,因而有幸聆听他的教诲,领略到他的精神风范,也知道了他的一些传奇革命故事。

念念不忘弘扬革命传统

坚守党的信念,一生跟党走,念念不忘弘扬革命传统,是杨老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2011年,我带着父亲的书稿去拜访九十高龄的杨老,受到了他和革命伴侣郑黎亚的热情地接待,杨老对我父亲在八十多岁仍撰写革命回忆录十分赞赏,爽快地答应作序,并用颤动的手拿起毛笔题写了书名。末了,杨老还殷殷寄言我们南路的革命的后一代要尽快抢救南路革命史料,弘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

革命一生,已到暮年的杨老,对党的事业这份执着深深感染了我。我把这些转告了父亲,传达给南路的革命子弟,大家无不为之感动,并受到很大的鼓舞。从2012年起,我和南路的革命子弟开始积极收集南路革命史料,为组织南路革命历史展览出谋划策。杨老闻知后十分欣喜,给予鼎力的支持和鼓励。为了保证展览的顺利展出,他与南路革命前辈欧初、陈超、罗连等同志联名写信给广东省委请求支持。省委书记胡春华十分重视,亲笔批示有关部门进行协调组织。这样,“南路——粤桂边革命风云录”展览在广东省、湛江市、茂名市党史研究室、在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粤桂边分会、广东南路中共党史研究会筹委会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于2012年8月1日在省立中山图书馆正式开展。南路革命历史是首次在省展出,当时参观的人数达几千人,盛况空前。

2015年1月19日,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70周年之际,在杨老和南路老游击战士陈超、欧初、吴宏信、罗连等人的推动好组织下,由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粤桂边分会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南路部分老游击战士及其家属、子女等200多人参加的“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在广州三寓宾馆会议厅成功举行。此期间,南路的革命后代发起编纂一部南路革命历史文集《烽火南路》,也得到杨老的大力支持,使之顺利出版并在纪念大会上献礼。这些活动对抢救南路的革命史料,弘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起到了促进作用。

杨老还念念不忘建设南路革命历史展览馆,多次向广东省及地方领导提议,且牵头与南路老同志联名打报告,要求尽快建设南路革命历史展览馆。目前这一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可惜杨老再也没能看到,我们只有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积极推动这些工作。

一生光明磊落永远忠于党

杨老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粤桂边区党委军事特派员,粤桂边纵队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常委秘书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1993年3月从领导上岗位退下来。杨老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斗争如何残酷,还是在和平年代,受到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无论顺境或逆境,无论职务升或降,他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党性和坚毅的革命意志一直不变。他始终相信党,始终保持革命的乐观精神并以此勉励同志。这些,杨老在我父亲张振文的革命回忆录所作的序中就可看到。他写道:

回首往事,国民党军队曾不断调集重兵围歼我们,实行并村入栅的政策封锁,我们与群众的联系被切断,粮食、食盐供应困难,除缺衣断粮外还受到恶劣自然环境的侵害,营养不良,生疥疮、打摆子,病号日益增多,我军指战员的处境十分险恶。当时,以为十万大山是开辟游击根据地的理想场地,实际并非如此。十万大山是穷山僻壤,人民极为贫困,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外人进入险象环生。我带队伍曾两次转战于该地,几乎无法立足。但为什么敌人打不垮、剿不灭我们呢?我想,一是与中央和地方党组织自始至终的领导分不开,即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密切联系群众,与广大人民结成鱼水关系;三是面对顽敌和困难,毫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和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

他深切地说:“南路的革命战友,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经历了残酷的战火洗礼,在和平年代同样历尽艰难曲折,甚至经历了比战争年代更加难以忍受的心灵折磨与生死考验。这些,张振文同志在《一生跟党走》中都有较全面的叙述。一个革命战士、共产党员天大的困难都不怕,在敌人面前视死如归,但面对革命内部的同志把你几乎当作敌人的残酷斗争,那是需要有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党性和坚毅的革命意志的。”

杨老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仗义执言。他说:那时,广东反地方主义说“广东党是旧基层,混进大批坏人”,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历史证明,广东地下党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反地方主义还把一些根本没有内在联系的事情混淆在一起,打击、清理地方干部,这也是完全错误的。值得庆幸的是,南路的战友不愧为久经考验的革命同志,他们中大多数人不但坚强地面对逆境,而且无怨无悔地继续努力为党工作;无私无畏,一如既往地继续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始终跟党走,永远忠于党!这也是杨老的真实写照。

传奇故事和鲜为人知之事

杨应彬因家穷未能升初中,13岁时的他竟趁母亲不在家,把家里的四只小鸡拿去卖钱报名读初中并写出《小小先生的游记》出版,

此书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题写封面,在解放前再版12次,曾轰动一时。1935年10月14岁时他参加左翼教联,未满15岁时入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6岁的他进入淞沪战场张发奎为总司令的战地服务队,此时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中共特别支部成立,他被党组织安排到特支工作,是最小的党员,被周恩来趣称为“小同志”,从此在张发奎部潜伏十年从事中共地下工作。1938年他后来的夫人郑黎亚也进入战地服务队,他俩共同学习、相互勉励,演绎出一对中共特工男女身在虎穴、智取情报、比翼齐飞的传奇。1946年1月,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签定的协定,密令张发奎对广东东江纵队的北撤干部“聚而歼之,一网打尽”。这一情报,被隐蔽在张发奎司令部任参谋的杨应彬获悉,他立即将蒋介石的密令及国民党的广州行营军布局情况告诉中共特支书记左洪涛等同志,左洪涛立即找人火速赶回香港把特急情况转告林平。林平随之告知方方、曾生并电告周恩来、叶剑英。在周恩来、叶剑英的布置下,动员香港的进步报纸刊物,揭露和谴责国民党广州行营的阴谋,使我东江纵队2500人顺利北撤。

其时,中共中央及时提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南路部分暴露身份的同志和粤桂边人民武装也奉命北撤成功和分散、转移。当时,我父亲所在的南路抗日人民解放军第一团奉命西征,进入广西。国民党正规军64军156师师长刘镇湘奉命率两个团,配合广东、广西保安团和地方民团向我父亲所在的部队发起大规模的围剿。在如此紧急的形势下,第一团领导根据中共南路特委和广东省区党委、中共香港分局的指示,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避开敌人锋芒以保存实力,于1946年3月初进入越南北部边境进行整训。至此,国民党猖狂剿灭我东江纵队和南路抗日人民解放军以及西征队伍的阴谋彻底破产。父亲说,解放后我们才知道此情报出自他们的老参谋长杨应彬之手。

杨应彬和他的夫人郑黎亚是一对潜伏在国民党部队里长达十年的中共特工同志,当时,为了消除张发奎的怀疑,杨应彬、郑黎亚经与左洪涛商量,决定举行一场结婚仪式,并请张发奎作证婚人。1945年12月3日,张发奎出席了他们的婚礼并作了讲话祝福。1947年夏,杨应彬突然向张发奎请假回老家,成功撤离张发奎所部,结束了潜伏张部十年的秘密工作。杨应彬撤离后辗转香港,后受中共华南分局委派到粤桂边区任军事特派员,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参谋长,在南路雷州半岛等地领导武装斗争。

杨应彬、郑黎亚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七十余年的恩爱夫妻,他们一起书写了一段革命一生、白头到老的传奇故事。2013年12月16日,95岁的郑黎亚先于丈夫仙逝。当时,郑黎亚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殡仪馆举行,我特意赶去送行并和父亲送了花圈。在五百多个花圈中,有习仲勋夫人齐心送来的花圈。

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习仲勋同志主政广东,旗帜鲜明地带领广东省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制定广东的改革开放政策。当时杨应彬出任省委秘书长,有不少文件出自杨老之手,他为广东的改革开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风范长存,光照南粤。革命老前辈杨应彬同志,我们永远怀念您!

猜你喜欢

杨老南路同志
笼中鸟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鉴宝大师
OVER THE RAINBOW
鉴宝大师
百岁翁的“三气”养生法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青岛四流南路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