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教学提高实效
2016-11-19王慧琴王洪波
王慧琴 王洪波
摘 要:现在的课堂不再有朗朗的读书声,不再有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教学,整体把握,品词析句,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读写结合。
关键词:品词析句;朗读训练;读写结合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堂中不再有朗朗的读书声,不再有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不再有认认真真的学法指导。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突出它的学科性,要正确运用阅读教学的规律,重视语言教学,整体把握,品词析句,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读写结合,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整体把握
让学生浏览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些课文有中心句,有的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有的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核心问题,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读书,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加强词、句训练
新课程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我们在教学这些课文时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带领学生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其语言精华,让学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的熏陶。如,教学《秋天的雨》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优美的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悄悄地,悄悄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引导学生理解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到来的,因为秋雨虽凉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润物无声,“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些优美的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树叶比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教学这些富有诗意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平时自己的生活实际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在自己作文时,怎样去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另外,在读课文时,还要学习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
三、重视朗读训练
朗读有助于正确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要多样,可指名读、赛读、开火车读、轮读、范读,读的指导训练要有层次,要善于用指导读和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教学中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中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只是讲形式热闹,一味停留在模仿水平上是不够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应该逐步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即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一篇文章的基调是什么;朗读速度怎样;一个句子读什么样的语调,一个句子中哪个词读重一些,哪个词读轻一些;哪里该停顿,停多长时间等等,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要采取相应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读法。把握语速。一篇文章朗读时的基调,速度的快慢视课文内容和体裁而定。叙述性作品或段落要用中常速读,描写迅速动作或异常悲愤的句段应加快速度。快速,要快而不乱,吐字清晰,慢速要慢而不拖,不松懈沉闷。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感情变化而调节的。要用不同语调、语气读出来,如快乐、热烈、赞叹、悲哀、同情等语调。
四、读写结合
教材既然是例子,那么教师就要恰当教学生一些关于习作的方法。比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描写人物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写细节的方法,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等。课上王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修辞方法,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学到写作方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应该有必要的训练。阅读教学中,要利用课文中的美句美段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教学《北京》后,我让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仿写了《我们的校园》,仿写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用上“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雄伟壮观”等词句。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后,让学生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仿写了《美丽的家乡》。因为我们地处东北,所以家乡的景色也和课文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写起来也可借鉴,学生的作文写得很美,在这种不失时机的仿写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突出词句训练,让语文课堂书声朗朗,读写结合,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美的艺术,一种真的艺术,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继续执著地行走在追寻本色语文教学的大道上,必将会使语文之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勃。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