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古鉴今,浅谈当今超常儿童创造力教育

2016-11-19吴杰玲

亚太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创造力

作者简介:吴杰玲(1990.1-),女,汉,广东,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

摘要: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众多超常儿童在历史长河里各取得辉煌的成就,成为古代高创造成就的主力军。但我国的创造辉煌在古代后期开始逐渐衰退,本文通过对古代高创造成就与古代后期低创造现象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借古鉴今,提出对当今超常儿童创造力教育的看法。

关键词:超常儿童;创造力;学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63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012-02

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的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人们却忽略了“超常儿童也属于特殊儿童一部分”的事实,学校教师、家长不仅不善于发现超常儿童,更不擅长如何培育超常儿童,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损失。超常儿童往往具备高创造力潜质,我们若是善于发现超常儿童,给予他们最及时、适当的创造力教育,则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提升民族创造力和竞争力。

一、超常儿童的定义

我国古代曾经诞生了众多闻名后世的哲学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被誉为“神童”,也称圣童、奇童[1]。当代,我们把神童称为超常儿童,他们在智能发展上明显地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的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突出发展的特殊才能[1]。

许多学者认为,高创造力是超常儿童不可非议的典型特征,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显其重要性。伦祖利的“三环天才儿童”理论中指出,创造力是在某一领域内新颖、实用或不同一般的想法,是天才所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2];加涅认为,创造力领域是“天才能力”的关键领域[3];克拉克称创造力是超常儿童的“最高级形式”[2];美国天才教育中对“天才”的定义为:某些领域中明显表现出高成就的儿童,这些领域包括了创造力[2]。

二、超常儿童是古代创造成就的主力军

我国古代超常儿童的创造成就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创作、文学创作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创作。

在科学技术方面,张衡创制世界第一个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南北朝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算出了精确度极高的圆周率近似值,创制了《大明历》;郭守敬创制的《授时历》比罗马教皇颁布的格里历早301年[2]。

文学创作方面,具有“江南神童”美誉的骆宾王,六岁创作出至今传唱的《咏鹅》;被称为“神通”的王勃,六岁创造了千古佳作《滕王阁序》。[3]。

社会治理方面,司马光急中生智,用创新的想法演绎了“破翁救友”的故事;年纪小小的曹冲创造性的称象法成为千古佳话;曹植急中生智创作了七步诗;圣人孔子开创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1][3]。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先后7次来到中国实地考察,用了40年的时间,写出足足有七大卷的《中国科学技术史》[4]。古代超常儿童惊人的创造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给当今超常儿童创造力教育一个深深的反思和启示,为何当今中国超常儿童的创造力难以获得持久、深远的发展?

三、高创造成就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据《中国古代神童小辞典》记载,历史上对神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拔和培养的只有西汉、唐、宋、元、明、清等几个朝代,其中,唐朝神童49名,宋朝43名,而隋朝仅3名,五代仅5名[5]。超常儿童出现率最高的唐宋时期,培养和推荐神童成为社会风尚。北宋经历了“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害怕历史重演,以“杯酒释兵权”把前朝重武轻文的格局扭转成重文轻武,用对联“亲试”被推荐的神童[5]。明朝经济文化发达,重视对神童的选拔培养,皇帝亲自殿试各地推荐的神童[5]。

追本溯源,社会兴盛时期,国泰民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文化教育的昌盛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推动了神童教育的发展。而群雄割据、战争连绵不断的魏晋南北朝、隋及五代,社会极不安定,生产遭到破坏,教育几乎停顿或徒有其名,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对神童的关心和教育了[5]。

(二)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超常儿童盛产的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思想自由、文化繁荣的氛围之中,知识与智慧受到尊重,人的个性与才华受到欣赏与重视,爱才惜才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在这样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土壤上,为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不可或缺养料。

(三)自身因素

1.优异的遗传因素和良好的家庭教育[6]~[8]。根据古代172名“神童”家庭出身情况的调查,古代绝大多数神童出身于官宦门第,或是帝王将相、封疆督抚,或是学士名流、书香之家。例如,曹植是曹操之子,李贺也是皇室后裔、王安石的父母都是官员。一方面,超常儿童具备优异的遗传基因;另一方面,养育者对他们从小进行悉心的照顾和培养,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条件,促进他们早日成才[6]。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中,超常儿童的家庭拥有较少的孩子,年长或独生子,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早期刺激和促进;父母年龄比普通父母的年龄大,受过更好的教育,父母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爱好,能够为儿童做出较好的行为榜样[7]~[9]。

2.广阔的见识。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喜爱游历四方,探索大自然,往往在其中获得新的创作灵感。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二十岁就已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张衡16岁以后离乡游学;司马光在15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访古探奇,赋诗题壁[5]。

3.独特的兴趣爱好。施建农等人对智力超常和智力正常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动机和兴趣做了测验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智力超常还是智力正常的儿童,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系数都要高于智商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系数[5]。超常儿童的兴趣与动机通常体现在他们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物上。王羲之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四、古代后期低创造的原因

(一)缺乏对超常儿童教育的研究

西汉时期规定了神童选拔的年龄、考核科目、内容、方法、步骤和录取标准。“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唐宋时期的童子科制度规定,凡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诵文十通者,授予官职[2][5]。童子科的设立反映了古代神童选拔仅停留在认知能力上,缺乏了对他们身心特点和教育需求的深入研究,没有经过系统化、专门化的培养就委任官职的选拔方式,往往扼杀了神童的创造潜力。

(二)僵化的思想文化教育

李约瑟学者对我国古代100个世界第一的科技发明做出统计:公元前有43个,占43%,公元元年至公元5世纪有27个,占27%,公元6世纪至10世纪有22个,占22%,公元11世纪至16世纪有8个,占8%[4]。越接近现代,科技发明越少,并且在数学、物理学、磁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发明都在公元前完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创造成就先高后低,逐步衰减,这并不说明中国人的智商越来越低,而是意味着古代社会激发创造力的机制不断地被不合理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阻碍和抑制[4]。

1.随着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越来越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越来越僵化。到了明清时期,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固定的主题和格式,内容必须符合孔孟和朱熹的思想,不可以任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拒之千里之外。

2.清朝统治者自以为天朝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主张闭关锁国,杜绝对外交流,忽视了科技创新和创造性教育的发展。

3.中国自古强调“统一”的文化,人们重视集体而非个体,重视整齐划一而轻视特立独行。这种文化价值观映射在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中,阻碍了超常儿童创造潜能的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教师权威的绝对化

尊师重道的思想蔓延了整个古代中国,“天地君亲师”对教师的尊重是无可非议的,但许多教师自身无创造性的意识和思维,只懂得禁锢学生的思想和创作,将自己的权威绝对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即使通过童子科或者科举制选拔出来的超常儿童,在毫无创造意识的教师教育下,反而会成为了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阻力。

五、反思当今超常儿童的创造力教育

当今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教育观念遭受了社会众多“非议”。中国文化教育缺乏了创造教育的滋养,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儿童一味地被定势思维束缚了创造思维的解放,缺乏一个系统、有效和适合超常儿童身心发展的创造力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借古鉴今,反思当今超常儿童的创造力教育。

(一)创造力教育从学前教育抓起

北宋著名学者颜之推言:“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之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根据1985年之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60名科学家的统计资料,在8岁以前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科学家约占80%[10]。施建农等人曾对110名超常儿童家庭早期教育的调查显示,70%的儿童在2-4岁时便受到有计划的早期教育,平均接受早期教育的起始年龄是3.5岁。祖冲之家族历代都对天文历法素有研究,他从小受到父亲对他的天文、数学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司马光6岁时,司马池就教他读书。可见,早期教育对超常儿童的成才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6]。

健康的心理品质(包括个体兴趣、求知欲、好奇心等)是从小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中逐渐形成和培养的,它为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越早发现超常儿童,越早对他们进行个性品质的培养,就越有助于超常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二)激活当今的超常儿童教育制度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并没有涉及“分数体制”,创造力教育更适合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抓起。

第一,纵观历史上有创作成就的超常儿童,时代的教育制度赋了他们成才的机会。第二,反思古代杰出的超常儿童群体,历史记载基本为男性。“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阻碍了女性超常儿童的成长,把天资聪颖的女孩扼杀在童年期。因此,当下的超常儿童教育应该进一步扩大受益人范围。首先,扩大获得超常教育资源的渠道,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多渠道传播超常教育的理论和规律,让广大人民善于发现超常儿童;第三,成立学龄前超常儿童相关的教育制度或法律法规,保证超常儿童得到特殊的保护和教育。在国外,如美国、加拿大、以色列、俄罗斯等国,有针对超常儿童相关规章制度与法律。而我国,由于超常儿童的教育刚刚起步,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第四,我国缺乏对学龄前超常儿童的心理研究,超常儿童往往在幼儿园的传统教育中被磨灭了创造性潜能。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龄前超常儿童教育的研究,防止具有超常潜质的儿童错过发展关键期,造成人才浪费的后果。

(三)极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超常儿童的创造力教育,首先来自于家庭。家庭是发现儿童创造潜能的第一场所,家长是鉴别儿童是否超常的“第一人”,能够及时地观察并发现到孩子的超常潜质,随时随地地开阔孩子的创造思维和视野[7]。家长应该多带孩子走出固定空间,定期出游,接触不同地方的自然风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创造潜能和超常潜质。

(四)创造性教师的重要性

人们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都归于方法论,却忽略了对教师创造思想的要求。第一,超常儿童的发现通常是建立在与普通儿童差异性的基础上,古代很多超常儿童最终没有被发现或者成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育者不善于发现超常儿童。第二,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中提出,环境是激发还是阻碍思路,所提供的信息量充分与否等直接影响到创造力的发挥。教师应该自我教育,努力增强创造性思维,运用创造性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创造利于创作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第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是很小的事情,都应及时的抓住机会进行教育。超常儿童只有在创造性教师的指导下,才会有充分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相反,若是教师本身就不具有创造性的心理,儿童的创造心理就会受到抑制。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智红,唐淑.神童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1(5):11-13.

[2]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君.中华文化常识全知道 趣味问题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4]丁建中著.中国凭什么胜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

[5]查子秀.儿童超常发展之探秘 中国超常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研究二十周年论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6]程翔章.中国古代神童类型及其启示[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9(4):116-117.

[7]亢晓梅.超常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2):58-60.

[8]田家盛.教育人口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钱志亮.特殊需要儿童咨询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叶运生,姚思源编著.素质教育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孩子唤醒了我的创造力
智商、创造力与创新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