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中的探究性学习
2016-11-19叶雪
叶雪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方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教师逐渐地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与生活相结合,融入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情感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教师应积极地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操;其次,教师应将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与小学语文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体验生活,也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热爱程度,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拉近师生距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去与学生在一起学习,用心感受学生的体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然后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这不仅能更加了解学生,也能为学生和教师之间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方便接下来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学中适当开放的空间,能使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主动地进行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引导的作用,要时刻为学生指明方向,探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教学需要,然后合理地制定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三、重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是一项很重要的特征。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通常是直接将答案进行公布,这忽视了学生的思维锻炼。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问“为什么”是一个十分正常的现象,此时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应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问“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了有意义的事物,所以想知道问题的原因,但内心更想知道的是怎样出现的这个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地锻炼。
(二)探究性学习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小学生的问题总是源源不断,教师能为学生解决一个问题,但不能时时刻刻地都为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探究问题的过程根据问题有计划性地探究问题的本质,最终学会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到参与活动的乐趣,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四、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句话、一个词都是值得探究的对象。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感受自己能感受到的,满足自己内心的期盼。语文探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好收集和整理工作,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生活和学习中感受未知的新事物。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对学生的成果给予肯定,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是思想发展的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经历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认清事物的本质,从而得到真正的提升。
五、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事物都是具有多面性的,在一件事情上,每个人的观点都会有所不同。随着人的成长,逐渐地被周围的事物所感染,在很多情况下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性思维。例如,在讲解《狐狸与乌鸦》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对狐狸进行全面地分析,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狐狸是狡猾的,教师就要对学习进行引导,如果狐狸不是这样的狡猾聪明,那么它可能就难以生存;但狐狸这种欺骗乌鸦的形式是不正确的。另外,《狐狸与乌鸦》的故事所传达的内容是鼓励人们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大林.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前沿,2011,1(01):10-15.
[2]罗剑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