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湾红陶制作工艺
2016-11-19雷扎
雷扎
一、孟加拉湾红陶的起源(Original)
红陶艺术始于史前,但在孟加拉湾找不到准确证据。一所红陶艺术学校的出现说明了红陶出现在公元前2-4世纪,红陶建筑装饰的广泛应用时间为公元6世纪的古普塔(Gupta)时期,而红陶建筑装饰最繁荣的阶段出现在公元13-15世纪,即苏丹和莫卧儿王朝时期。
红陶在史前时期就被用作印度的雕塑原料。萨拉沃迪(S.K.Saraswati)说过:“土或者粘土已经被用作原始的塑造材料,不仅仅是因为它容易得到,更是因为它的可塑性极强……它满足了普通人的创作冲动,同样作为国内仪式上的艺术品审美的需要……因此烧的粘土或者红陶也就成为了古代的一种便利的材器。”[1](图1)哈拉帕时期的丰富陶类艺术品中大多数是许愿品或者玩具及用于相关仪式的女俑,而红陶物品作为建筑装饰至少可以追溯到古普塔(Gupta)时期。在这一时期,寺庙和佛教的塔砖建筑、装饰的成型和雕塑,成为世俗世界一种广受受欢迎的建造方式,所以红陶制作在当时已成为一个公认的技术术语。虽然那时候的砖结构等很少被保存下来,但是他们的装修实例却很好地流传至今,例如信德的明普卡什、爱查扎(Ahichhatra)、古吉拉特的戴尼模瑞(Devnimori)等等。陶器主要用来表现神灵,例如湿婆和他的随员、毗湿奴、马什沙舒(Mahisaeura-mardini)、藏巴拉(Jambhala)、苦维拉(Kuvera)、普拉马塔(Pramatha)、菩萨(Buddha)。现已知最早的是在孟加拉湾发现的公元五世纪的砖庙。
二、孟加拉湾红陶的制作过程(How Terracotta was made)
文化的传承如江水一般绵延不绝,创作风格的不断翻新加快着这种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孟加拉湾广阔的土地上,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十分密切,使得整个孟加拉湾在红陶制作的风格上很相似。工匠们在制作红陶浮雕时会根据前人的经验,将它们做得顺滑且坚固,这样能使裸露在外的红陶浮雕不易脱落,能够保存更长的时间。
(一) 配料与成型
1.模具成型的泥料
当时制作的红陶是由沙土和沙壤土混合,再加适当比例的粘土进行调和的。沙壤土比沙土更肥沃,粘度较大不易脱模,加入沙土则能让细节更易出模。制作红陶泥板的土要经过水的浸泡,这样的土更具粘性和柔韧性,放在泥板模框里粘合为一块,较易出模,干燥后非常坚硬且大小不变,这种土质在烧成后更加坚硬,成为了当时工匠们的首选(图2、3)。
不同地域的土质不同,所以带来了不同质量的红陶制作。孟加拉湾湿润多雨的气候不利于文物遗迹的保留,却造就了孟加拉湾制作红陶所需的完美的肥沃土质。流经印度和孟加拉湾的河流带来了丰富的粘土,加之河岸的大量的沙土和沙壤土,成就了一批批世代相传的红陶制作世家。流经两个国家的同一河流,使得红陶制作的材料相似,也促成了两个国家相似的红陶艺术。
2.古法配料的泥料
孟加拉湾的红陶制作还有另一个方法,共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是炼制粘土,加水踩揉粘土,大概需三天的时间。第二步要花去一天的时间把干燥的谷壳搓揉到粘土中。第三步是把撕扯成绒状的黄麻搓揉到粘土中,这也要三天。最后还要用三天的时间将切碎的干草揉入粘土中。这种方法流传已久,直到现在有些人仍然还在用这种古法配置的泥料去制作红陶。
3.浮雕形式的泥料
红陶浮雕主要有高浮雕、浅浮雕、半浮雕、凹浮雕几种形式。做红陶浮雕的土也是用沙土、沙壤土以及粘土混合而成的,但与制作泥板不一样的是,这种土里加入了当地果实打成的果泥,每种果实揉匀后都需要30天的发酵。如此制成的土非常柔软,所以成为红陶的主要制作方式,其余的是用竹子制成的工具。虽然制作红陶的工具有着地域的差别,但准备红陶土壤的方法各地区还是十分相近的。在不易体现体积的墙壁上,红陶浮雕则是最好的表现方式,如寺庙的墙砖。有一些当地孩子的人偶玩具,也是用红陶进行翻模制作的,但与浮雕不同的是,这些红陶俑不论大小通常都是空心的,这样才不会在烧制的过程中炸开,而浮雕不论薄厚都是实心烧制的,浮雕的花纹砖通常都是印模的,而那些展现连续故事的浮雕砖,则是用工具进行手工制作的。在做建筑的浮雕之前,那些来自于不同宗教的建筑师及工艺师们,根据建筑不同的宗教用途,初步描绘出浮雕的基本图像,然后进行模具的制作,在半干的时候出模,用牛角、竹子或骨头制作的工具在其上进行细节的修整,如眼耳鼻的刻画和衣纹的描绘。这不仅要求工艺师们有着虔诚的心、创作的灵感,还要有多年的红陶制作经验,精湛的技艺和缜密的思维也是缺一不可。
(二)修整平滑
在烧制前整修时,需要修饰制作不小心遗留的缺陷,还有就是对制作好的红陶进行抛光。整修用的泥浆由粘土加水、镁、石灰石调和而成。用它来进行小部分的修饰和表面的抛光,以保证制作的红陶顺滑而且有像釉一样的保护层,不易脱落。在存留的一些建筑物的遗址上,我们还能找到用这种方法修整过的红陶浮雕。
(三)烧制
孟加拉湾古老的烧制方法是先用红陶烧成一个简易的中空拱形,在其上面放满要烧制的红陶器,再用干草覆满表面,最后用泥将干草糊好,形成一个外层是干草的泥壳,中间是要烧制的红陶,最里面是红陶的中空拱形,在拱形的中空部放满干柴进行烧制,烧制时间是6到8小时(图4-11)。
(四)安置
在安置烧好的红陶浮雕时,需要一种用烧好的红陶碎块、镁、沙土和水调和的浆涂抹在墙面上,然后工艺师们会耐心地按照自己的画稿,将浮雕红陶砖一块块地粘贴在墙面上。在建筑的门和窗的边框部分通常都会用红陶浮雕的泥板作为装饰,屋顶与墙面交接的线条也会用这样的浮雕砖装饰,而有些墙面每隔一段距离的装饰砖,也会用不同的红陶浮雕砖来装饰。
三、红陶制作案例(Case)
随着艺术发展和技术进步,陶塑的形态和制作工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模具的发明是陶俑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的跨越,这不仅对类似雕塑的批量生产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增加了制作工艺的灵活性。这种最早的翻模粘接的类型始终贯穿于传统和现代陶塑制作中。例如人俑的制作,人体的躯干通过手工做成模型,面部是模制的,而服装和装饰等是单个制作然后粘接到躯干上的。这种最早起源于孔雀王朝时期的人体雕像,明显不同于同时期塔姆卢克(Tamluk)出土的陶俑。
在塔姆卢克(Tamluk)的古迹考古中发现了不同文化时期各种各样的陶俑产品。在挖掘的第二阶段(即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也就是孔雀王朝和苏格(Sunga)两种文化交叠时期,就孟加拉湾陶俑艺术来说,这两个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发现的一些不完整的孔雀王朝的碎片可以与巴特那、布兰迪巴哈(Bulandibagh)、哈辛那布尔(Hasthinapur)和印度东部其他地方的发现相媲美。总的来说,它们展示了相关阶段印度文艺时尚与传统风格的特点。
一位来自塔姆卢克德(Tamlukde)的衣着华丽的完整的少女雕像帕拉特瓦(Plat Va),她的材质和泰然自若的体态让人联想到非常有名的陶俑雕像布兰德巴哈(Bulandibagh)和巴特那(Patna)。雕像由两部分设计而成,脸部由模子印制,在入窑之前固定在已经做成模型的身体上面。她正面直立着,十分端庄,透露出大城市里的气息。她的右手沿着腰部延展的褶皱布下垂,她的左手叉在腰部。她穿着由腰带束身的箍裙,还有一个这一时期特有的围巾,这种围巾在昌德拉克土格尔(Chandraketugarh)的陶俑上也能看到。相比原始主义的贴花布帘和珠宝首饰,这些雕像做得非常精致,有柔美的身材和纤细的线条。另外,这里有一些代表这个时期塔姆卢克(Tamluk)不同意义的陶俑。其中有一个貌似年轻少女帕拉特瓦(Plat Va)模样的十分迷人的女人,她的头发十分有趣地梳成侧髻。她甜美的笑容比当时全印度最性感和最巧妙的作品之一的巴特那(Patna)的男性陶俑所露出的微笑更加迷人。
红陶陶俑上的服饰和贴塑的繁复饰物的制作,最能反映出一个陶瓷工匠的技艺程度,在制作像耳环、项链与戒指这类的饰物时,工匠们的喜好都与众不同,避免他人做过的样式,这样使得红陶陶俑的饰物样式非常繁多。受到古罗马雕塑的影响,中亚和西亚在制作人像时也会趋于写实,因为他们认为人的身体非常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潮也影响了孟加拉湾地区。
注释:
[1]Zulekha Haque:《Terracotta Decoration of late Medieval Bengal portrayal of a society》 ,Asiatic society of Dhaka,1980,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