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铁画的工艺表现与艺术特征
2016-11-19黄辉骆媛
黄辉 骆媛
[摘要]芜湖铁画是我国首批公布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皖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物化形式,它在独特的锻制技艺基础上,广泛吸取了民间剪纸、木刻、砖雕以及金银锻制等工艺的长处,并融合国画的笔意与章法,使产品既有国画空灵和意境悠远的审美趣味,又兼具工艺美术特有的人文特质,因此被誉为“铁打丹青、中华一绝”,是研究古徽州文化与工艺的代表性载体。
[关键词]芜湖铁画;工艺表现;艺术特征
[Abstract]Wuhu iron painting, a manual skill, is the first announced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materialized form of Wannan regional cultures. Based on the unique forging techniques, it widely uses the technology of folk paper cutting, wood carvings, brick carvings and gold and silver forging, and fuses the brushwork and composi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which makes the artworks both spiritually and artistically beautiful, combining the unique humanistic qualities of industrial arts. Thus, so called as "wrought iron painting, unique in China", it is the carrier of ancient culture and techniques in Huizhou which worthes studying.
[Key Words] Wuhu iron painting; Technologic skills; Artistic features
本文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安徽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产业化和品牌传播研究”(SK2015A046)成果之一。
一、芜湖铁画概述
芜湖水陆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钢铁产业尤为兴盛,自明代中叶就形成了“十里长街”的商业格局。至清康熙年间,当地铁匠汤天池在姑孰画派创始人肖尺木的启发和帮助下,创造性地以锤代笔,以铁代墨,以六法为准则,在传统铁艺锻制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借鉴民间剪纸、徽州三雕以及金银锻制的处理工艺,开始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铁画(图1)锻制。在至今三百多年的传承发展中,铁画始终保持锻铁匠人与书画大家合作的传统,创作了兼具地域工艺特色又富含地域审美情怀的艺术佳作,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工艺美术品,并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芜湖铁画的工艺表现与艺术特征
芜湖铁画是以低碳钢为材料,以国画形式为蓝本,通过剪、锻、挫、接、漆等多道工序对画稿意境再现的创作。它的最终效果一方面受制于画稿设计的艺术水准,另一方面则由工艺表现技法的高低所决定。也就是说,如果先抛开画稿因素的影响,铁画作为烘炉锤锻的艺术,匠人对火候的判断、锤下功夫的巧拙,都直接决定铁画的艺术效果。正如它前身“铁花”的制作,虽然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的佛教用品,如宝殿屋脊铁饰、佛座镂空花架、供奉花卉等,但基本都是简单的浇铸工艺或铁皮剪切焊接而成,可谓“技也不奇”[1],因此文献和地方志鲜有记载。在此技术基础上,由于芜湖铁匠能根据国画的笔意和表现需要,不断探索并掌握各种新的锤锻技法,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表现工艺和与之对应的艺术特征。
铁画的表现工艺主要由锻铁、淬火和上漆三个环节构成,其中锻铁工艺负责“形”的塑造,可细分为整体造型、细节表现、画面层次等多个要素,对铁画的艺术风格以及意境表达至关重要;淬火和上漆工艺负责铁画“色”的表现,对铁画的格调形成和气韵表达尤为重要,两者都是构成铁画独特艺术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锻铁工艺与铁画的艺术特征
锻铁工艺是指在铁画锻制过程中,铁画匠人参照设计画稿对原材料进行造型上的加工过程,包括红缎、冷锻与接火三个环节:
1.红缎与铁画的气韵
红缎是铁画锻制工艺中最为核心的表现技法,指对低碳钢加热后进行的锻制。根据匠人“红缎则柔,冷敲则硬”[2]的口诀,红缎能获得较好的延展性,适合锻制形变大、立体感强和肌理效果复杂的对象,因此在铁画的粗胚锻制和细节表现阶段都不可或缺。如在锻制铁画的粗胚时,匠人为了方便铁画锻制,通常将画稿进行模块化分解,并根据模块造型需要对原材料进行红缎塑形。此时的“塑形”并不追求细腻的细节表现,而是指铁画大的构成趋势,目的是为了尽量做到与原稿“形似”,以表现它的“气韵”和“气势”。
在铁画的细节表现上,红缎工艺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如杨光辉铁画大师在锻制螃蟹时,为了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他先在螃蟹的脚和螯上打许多小洞,将细小的铁丝穿入并将蟹螯包起来,然后放入烘炉进行炼烧,待铁丝熔而未熔之际,立即进行锻打,只消几锤便见效果:没化的铁丝头便成了螯毛,融化锤扁的就成了泥巴,整个效果浑然天成,生动有趣。再如墨竹铁画(图2)的锻制,艺人在红锻时用铁錾对叶片粗胚进行肌理和造型进行刻画,以利于表现枯笔形成的飘逸效果和水墨特有的笔墨特征。当然,红缎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锤法和火候的运用,不同风格的铁画通常采取不同的锤法:粗犷古朴类的题材多采取粗锻而不事雕饰,如苍松和古梅的枝干,锤痕点点更能表现它们的古朴苍劲;细腻柔和类的主题多采用轻锤慢锻,如幽兰和侍女的衣饰,纤细圆润的线条更能体现飘逸灵动的艺术风格。
由上,红缎工艺表现在宏观上强调画面的“气“、”势”表达,在细节上追求对象的生动再现,很好地营造了铁画气韵生动的艺术特征。
2.冷缎与铁画的风骨
冷锻与红缎相反,指不对原材料加热就进行锤锻的工艺。它的锻制要点是锤锻力度要轻,砸锤要平要稳,只有在足够的耐心下经过千锤万锻,才能确保铁件内部细密如泥,外部光洁流畅,同时兼备较高的硬度和韧性。锻制过程还要注意的是,冷锻极易造成铁件崩断或开裂,所以只适用来表现简单的造型或用来消除红缎形成的明显锤印,塑造细腻柔和的艺术风格。如在表现垂柳、曲水、衣带(图3)等流畅轻盈的线条时多采用冷锻:先在红缎的基础上慢慢捶打,拉出细细的线条,然后根据画稿焊接成型。整个造型柔和但绝不柔媚,线条流畅内敛,有如中锋运笔,即使看上去柔细如丝,但仍能感觉柔中寓刚,骨力传神。
3.接火与铁画的意境
接火又叫红接,是将需要组接的模块同时在烘炉中加热至高温,并锻打结合点使之融合,然后淬火降温形成高强度统一体的过程。从技术角度来看,接火是锻铁中难度最小也最基本的工序,关键在于温度和锤锻力度的控制,温度太高模件容易变形,温度稍低就可能造成模件碎裂,期间可控时间不过几秒,这对匠人的经验和锤锻技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从艺术表现角度来看,接火是铁画模件 “装”的过程,各模件的位置经营、动态走向比接火工艺技术本身更为重要。只有那些“匠心颇得六法之妙”的匠人们,才能在原有二维画稿的参照下,对铁画进行立体化的再创作,以更好的表现作品的气韵精神。说到接火工艺对铁画艺术效果的作用,主要是拓展了铁画的表现层次和审美意境。以知名铁画《迎客松》的锻制为例,“整个树冠要分解成两百余个结构相同的树小枝,每个小枝均由松花、根槽以及五十至七十只长短不均的松针锻接而成,在构造上要求松针向上,左右交错,符合生长规律。” [3]这样的效果无法由单一的铁块锻制完成,否则画面就会显得呆板粗劣,而接火工艺的采用有利于吸收徽雕、剪纸中丰富的表现技法,如在层次表现上借鉴了浮雕、半圆雕、圆雕、透雕等表现手法,为宾主、呼应、远近、虚实、疏密、聚散、开合、藏露、大小等表现原理的应用提供可能,较好地拓展了铁画的审美空间,营造了意境幽远的艺术效果。
在铁画匠人高超的锻制技艺下,又粗又硬的顽铁转化成了一件件气韵生动的艺术作品,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雕饰刻意而为的工匠气,显露出铁画特有的厚重刚劲,以及超凡脱俗的艺术特征。
(二)淬火、上漆工艺与铁画的艺术特征
淬火、上漆原本分别属于锻铁补强和装裱上色的不同工艺流程,但随着后来锻制技艺的研发,他们被赋予了共同的使命,那就是为铁画的艺术表现争“光”添“色”。
1.淬火与铁画的神韵
传统铁画的淬火工艺是为了让钢铁在红缎后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防止铁画模块日久脱落。后来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储金霞的探索下,淬火被赋予新的含义,那就是通过淬火工艺可以丰富铁画的表现色彩。如储大师锻制的《鸡趣》(图4),通过将模块在不同介质中进行淬火,对象的亮部呈现出黑中泛蓝,蓝中泛紫的高亮度色彩,随着角度的转换,还会出现更微妙的变化;对象的暗部则形成黝黑的颜色,这种黑不同于传统铁画上漆后的单一漆黑,而是有着高光泽度和明度变化的黑色。经过淬火工艺的处理,铁画形成了微妙的明暗变化和“墨分五色”的神奇效果,不仅极大地避免了由于材料特征带来的笨重、粗劣和呆板印象,还有利于体积感的塑造和气韵的表现,给铁画增添了不少神韵。
2.上漆与铁画的格调
上漆是指“用热烘松香柏油当漆,涂在铁画上防止锈蚀,同时增加光泽度和显出黑色”[4]的工艺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松香柏油已被现代油漆所代替,在涂刷技法上也略有改变,因为如果按照传统上漆的方法通体平涂,就会显得工艺品味太重而灵气不足,所以有经验的匠人会根据画面的层次需要来调节油漆的厚薄。如在锻制徐悲鸿的《奔马》(图5)时,匠人往往采取暗部厚涂亮部薄涂的方式,甚至还有意漏出原有质感和点点锤痕,以增加铁画的表现层次和艺术美感。
除了防锈保护铁画外,上漆工艺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即凸显芜湖铁画的色彩语境,塑造清雅空灵的艺术格调。众所周知,铁画脱胎于国画,无论是画面构成还是风格特征都深受影响,用色也仅限黑白,严格遵循国画的色彩体系,与儒、释、道的文化价值观遥相呼应,体现了崇尚平淡天然、质朴简约的审美意蕴。所以不管是在铁画本身的色彩运用上,还是在装裱展示的环境中,铁画都注意黑白两色的对比运用,而这也形成了铁画在民间工艺美术视觉体系上最为鲜明的特征(图6)。
结语
作为皖南“上层”士文化和“下层”工匠文化融合的重要物质载体,芜湖铁画在材料和锻制工艺上利用地域优势,充分发挥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体现了芜湖“神乎其技”的工艺表现技术;在艺术表现上吸取当地“新安画派”、“姑孰画派”简淡高古、秀逸清雅之风,尤其注重作品神韵和风骨的表达,是皖南文人逸品格调的体现。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将钢铁材料属性的“铮铮铁骨”与文人精神追求的“铮铮铁骨”完美结合,呈现出独特的工艺价值和艺术特征。我们对包括芜湖铁画在内的手工技艺类非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了解其工艺特点和艺术特征,更应该在当下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用心体会它的创作思维与文化背景,借鉴其融合不同文化,以及跨界整合发展带来创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刘伯璜,姚永森.芜湖铁画溯源[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72.
[2] 杨光辉,张开理.铁画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34.
[3] 杨光辉,张开理.铁画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39.
[4] 杨光辉,张开理.铁画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