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冠礼对当前武德教育的启示

2016-11-19王承昱

武术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冠礼启示

王承昱

摘 要:冠礼作为古代的成人礼,是古代很重要的礼仪,对于人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尤其是道德教育方面。冠礼主要是通过言辞向冠者传输道德伦理规范;通过象征和隐喻提示与强化冠者的成人身份转换;通过仪式陶冶道德情感,培育道德理性。当前武术教育中的武德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而冠礼对道德教育的作用能为武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鉴:在武德教育中应当制定完善的礼仪规范来进行武德教育;实现武德教育的生活化;实现武德教育的整体化和社会化;武德教育要具有延续性。

关键词:冠礼 武德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4—0033—03

1 前言

武德是在长期的武术实践和发展中形成的武林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在当前全面推广武术教育的大背景下,武术技能层面的推广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武德的教育却相对滞后,而作为古代成人礼的冠礼是对即将成年的男子进行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的重要仪式,其核心功能即是教育。举行冠礼不仅标志着一个人的成年,更是对一个人进行终身道德教育及约束的开始。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古代冠礼的教育方法从中得到启示,从而为当前的武德教育提供借鉴。

2 冠礼及其教育方法

2.1 冠礼概述

《礼记·冠义》中提到“冠者,礼之始也。”认为冠礼是礼的始源。冠礼属中国古代五礼之中的嘉礼,是给成年男子加冠的礼仪,即中国古代的成人礼,有其完整而繁琐的礼仪。

据研究,冠礼从原始社会“成丁礼”演化而来,氏族社会时期,男女发育成熟之后都要参加“成丁礼”,通过了成丁礼才能成为氏族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同时还要履行应尽的义务。

文献《礼记》记载了冠礼的程式为“三段十八节”,第一段,包括五节:筮日、戒宾、筮宾、宿宾及赞冠者、为期。第二段,冠日之事。包括九节:冠日陈设、主人与宾各就内外位、迎宾及赞冠者入、初加、再加、三加、宾醴冠者、冠者见于母、宾字冠者。第三段,冠礼既成后诸事。包括四节:冠者见兄弟赞者姑姊、冠者见君与乡(卿)大夫乡先生、醴宾、送宾归俎。[1]

简单的说,举行冠礼就是要提示冠礼者从此将正式跨入成年人行列,只有践行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角色,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礼仪文明。

冠礼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冠礼教育的结束,冠礼教育仍在进行着,并且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例如《礼记·内则》曰:“二十而冠,始学礼……”因此,冠礼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有明显作用。

2.2 冠礼的教育方法

冠礼教育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父母及家人的言传身教、教师的精心讲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嘉宾的告诫、现场演示和情景教育等。通过有声与无声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将教育主体和客体及教育内容合为一体。

冠礼教育具有情景性、生动性、形象、直观的特点,而受冠者的感受、行冠礼者的期待以及庄重的环境及氛围构成了整体、立体的教育。

2﹒2﹒1通过言辞向冠者传输道德伦理规范

冠礼主要是通过语词和人际互动将道德伦理规范传输给冠者,希望冠者认知、认同并将这些理念内化为个体的行动准则。

向冠者传授道德伦理规范主要是通过礼辞来实现的,礼辞不仅对冠者提出道德要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道德期望与人生祝福,并以德与福之间的必然关联告诫冠者。除了用礼辞来表达对冠者的道德期望,在冠者取字后去拜见尊者时,他们一般都会对冠者进行孜孜教诲。并对他进行告诫、鼓励与教诲,教育他如何去“做人”与“做事”。[2]

2﹒2﹒2通过象征和隐喻提示与强化冠者的成人身份转换

在加冠仪式中通过一系列的象征与隐喻,提示冠者社会身份的转换和新的社会角色的获得,与角色相应的道德规劝则渗透在精致设计仪式的细节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改变发式。“冠”的本意就是把头发盘到头顶上加冠以固定,这也叫“束发”,含有“约束”之意。表明一旦“束发”,加冠者的身份则发生改变,从此之后则要自觉接受社会道德律令的规范和约束。

其二,改变衣着。未加冠前,冠者穿童子的“彩衣”,加冠后则换成成人的“深衣”,外在形象的变化要求冠者认同新的社会角色并对内在心理进行调适。

其三,取字。名字是区别社会个体的符号。在古代,儿童是无字的,“字”为尊称,是成年的标志,是成人交际时使用的。通过称谓与符号的改变来表明冠者社会身份的改变,也表明社会对其成人身份的尊重与认同。

2﹒2﹒3通过仪式陶冶道德情感,培育道德理性

冠礼通过一套程序化的身体动作、服饰和语辞等象征符号营造出一种肃穆神圣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冠者每加一次冠,都要穿着相应的服装进行与之相匹配的容貌辞令、仪容体态的演示,在仪式的过程中,其身心完全融在其中,有一种非常强烈而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

可以说,此时的精神不再是一种受到礼仪影响的外在存在,而是在礼仪之中,精神得到了生动的表现而拥有了生命力,而这种精神又使得仪式不再是徒具形式的机械性的动作。于是,仪式在塑造人的身心、气质、陶冶冠者的道德情感方面体现出了其独具魅力的力量。它在促进冠者明白并践行“成为一个人”和“作为一个成人”所应该具备的仪态和辞令的同时,也形成了其内在的道德自觉。

3 武德的内涵阐释及教育的缺失

3.1 武德内涵的阐释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同时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武德的教育。“武德”最早见于《左传》:“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3]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也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含义,但其基本的内容却并没有变化,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在新时期武德的内容也更多的指向了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尊师爱徒、正直守信、修身守法、勇敢爱国的等方面。

3.2 当前武德教育的缺失

3﹒2﹒1武德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没有到位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尤其是在广大青少年当中进行。在武术课程的要求中同样有武德教育的内容,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多数中小学武术课名存实亡,徒有虚名,甚至有人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开设武术课程,因此,武德教育也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当前学校的武德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做得并不到位,对民族精神的教育并没有引起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果中小学的武术及武德教育丧失了成长的土壤,那么在广大青少年中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

3﹒2﹒2武德教育中缺乏规范的礼仪

中华武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良好的武术礼仪,但由于门派众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在武术进入学校后同样也没有制定规范的武术礼仪。而在武德礼仪规范上曾师法我国的韩国跆拳道可为我们提供不少借鉴,跆拳道的“道”即指其礼仪规范,跆拳道在这方面的成功不仅使其风靡全球,同时表明武德礼仪既要重视外表、细节,又不能忽略内涵。但我国武德礼仪绝不能照搬跆拳道的礼仪规范,应当制定具有中华特色的礼仪规范,例如抱拳礼、问候礼、持器械礼等。要将武德教育从娃娃抓起,形成牢固耐久的文化接受基础,从技术和思想两方面入手,将武德礼仪教育贯穿到实践中。

4 冠礼对武德教育的启示

4.1 制定完善的礼仪规范来进行武德教育

冠礼是通过仪式的活动来强化个体社会角色的转换,以个体生理和心理变化为基础向其传输相应的道德规范,促使其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

在冠礼中有一系列的仪式,例如改变发式、衣着以及取字等,这一系列的仪式都以一种具体而感性的方式刺激人的身心,在实践中完成道德教育。当前武德教育缺失或过于抽象化或概念化,缺失感性启发,仪式教育更加缺乏。我们可以向传统寻求智慧,在武德教育中制定完善的仪式、规范来进行教育,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技术水平等级采用不同的仪式、衣着或像冠礼一样取字来对学生进行感性、具体的教育,强化其认知。

4.2 武德教育要实现生活化

冠礼的道德教育功能的实现显示了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就是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与具体生活情境中去实现道德教育,同时,将伦理道德践行于各种礼仪中,“学礼”、“习礼”、“遵礼”和“行礼”要贯穿于个人生活当中,道德要内化于人的行为当中并得以展示。

因此,在武德教育中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各种环境,让学生去践行、去亲身感受来强化武德教育,而不是流于表面只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要让武德教育贯穿于生活中,真正化为自己的行为。

4.3 实现武德教育的整体化和社会化

冠礼给我们展示出的是古代社会如何协调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并且实现了两者相互促进,更进一步加强其德育功能。所谓整体化与社会化可以从时空两个维度来说明。从时间上讲就是从人生的不同阶段来讲,可以从小学至高校形成一套完整的武德教育体系,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的内容,将武德彻底内化为一种素质。从空间上讲,在不同的场合都要践行武德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在学校内,还要实现社会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要形成整体合力,实现系统化、整体化的终身武德教育。

4.4 武德教育要具有延续性

冠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冠礼教育同样具有漫长的过程,按仪式的阶段冠礼教育也分为仪式前、仪式中和仪式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内容,而整个教育过程可以说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武德教育同样应该如此。武谚有云:“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武德教育应当是武术教育的第一课,不仅如此,武德教育还应当贯彻习武者的一生,而不能流于表面,为了礼仪而礼仪,要真正内化为习武者的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武德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得到实现。

5 小结

冠礼作为古代的成人礼对人的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教育并不是局限于一段时间内的,而是贯穿终身的。作为古代重要的礼仪,其对于人的道德教育的作用及重要性对于当前武术教育中的武德教育是很有借鉴价值的,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冠礼的教育功能及价值来更好地为武德教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戴庞海.论中国古代冠礼的特征属性[J].中州学刊,2006(3):200-203.

[2]汤海艳,杨 明.中国古代冠礼及其道德教育功能初探[J].伦理学研究,2011(4):119-123.

[3]刘 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搏击·武术科学,2005(1):49-51.

The Enlightenment of Ancient Adult Ceremony for Current Wushu Morality Education

Wang Chengyu(Sports Institute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

Abstract:The adult ceremony, as an ancient rite, is a very important ancient etiquette, for people has a strong function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moral education. Adult ceremony mainly transmit moral ethics through words to the ones who received it. the symbol and metaphor tips strengthens the ones adult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through rituals cultivate moral emotion, cultivate the morality. And the current wushu education in morality education has certain loss, and the adult ceremony functions can be referred by wushu moral education: in wushu education we shall formulate the perfect gift; instrument specifications for wushu education; implement wushu education into daily life; implement wushu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ocialization; wushu education should have continuity.

Keywords:Adult ceremony education of wushu morality enlightenment

猜你喜欢

冠礼启示
明于人伦,赴以礼义:周代冠礼与当代成人礼建构
中国古代的冠笄之礼
한국 근현대 혼례음식 변화의양상에 대한 고찰―문화교육의 시각에서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浅析宋代皇子的赐名、冠礼与出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