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人生的六尺巷
2016-11-19王德明
王德明
毛泽东主席生前,有次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特地提到了安徽省桐城县的六尺巷,大意是;六尺巷有一个人与人互相谦让的故事,两国之间关系也应体现谦让、平等。
中国的大街小巷多得数不清,能让伟大领袖记得的巷子肯定了不起。前段时间,笔者借参观桐城印厂之便,一睹了这个名巷的新貌。
原桐城县已不复存在,现在叫桐城市,隶属安庆市。六尺巷位于桐城市西南一隅,巷南为原张家,巷北为原吴家,东西走向,全长100米,宽2米,路面均用鹅卵石铺就。巷口立有汉白玉门楼,楼顶“礼让”两个繁体汉字赫然入目。巷口南墙辟有一块石板,上书简体“六尺巷”三字。从巷口朝巷尾望去,树荫遮地,整洁幽静,一眼到头。随着东道主的讲解,其来龙去脉了然于胸:
清康熙年间,桐城有张、吴两家相邻的大户。张家出了个能人张英,官拜文华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属于宰相级人物。吴家也算当地豪门,富甲一方。一日,吴家欲扩大宅第,将院墙外移,引起张家不满。在交涉未果的情况下,张家向张英写信告状,寻求官府支持。谁想,张英回信仅有四句打油诗:“修书一封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信自惭,遂把墙外三尺地让出;吴家见状感动,也退让了三尺,于是形成了六尺宽的巷子,可供行人过往,两家从此相安无事。
解放后,张、吴两家的宅院被征作荣军疗养院,不少人从这里康复。虽然宅院主人物是人非,但六尺巷被保留下来,张英的四句诗流传至今,毛主席接见尤金时,也念过这首诗。党和国家领导人只要来桐城,都会到六尺巷一看,或发表感言,或题词;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就日益增多。桐城市政府顺应民意,将六尺巷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获准为AAA级景区。更可慰的是,荣军疗养院即将搬走,张、吴两家老宅将恢复庐山真面目,对外开放。
站在六尺巷前,望着那高高的“礼让”两字,粗浅感悟不禁涌上心头:张英身居高位却并不仗势欺人,相反教育本家要主动谦让,这种官品不仅在封建社会难能可贵,即使在当下也值得效仿。人际交往中难免发生矛盾,一旦出现摩擦,最需要的是忍耐和谦让,最怕互不相让,争强好胜。冤家宜解不宜结,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不必争个子丑寅卯,你高我低。如果大家都懂得谦让,是熄火而不是点火,就不会酿成去年合肥某汤包店因2元钱捅死人的悲剧。景点不能仅限于打造风光秀美,还应辅以适当的宣传教育。
挪威阿克湖斯城堡内有一对名为“大女人小男人”的雕塑,很吸引眼球,作者就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表明女性的伟大和对大男子主义的批判。受这种尊重女权的宣传影响,欧美国家人发言,一律“女士们”在前、“先生们”在后,上车让女性优先。六尺巷本身并无多少观赏价值,它的可贵就在于宣传了礼让精神,让民众体验到建设和谐社会在生活中拥有具体的落脚点,从此点出发,它无疑是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景点样板。
六尺巷,这个启迪人生的地方,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