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小辛的20年
2016-11-19张明萌
张明萌
正是水稻收获的季节,环顾水稻试验田田埂,行人绝少,偶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操作着无人机喷洒农药。另一块田有辆收割机正在作业,横过一片,满地荒芜。
田上唯一能过车的是一条小道,凹凸不平,面上一层赤红土灰,下层让轮胎碾得紧实。小道只容一车过,这里的人都极有经验,一次错车都没有,刚好一来一回。背后是层层叠叠的金黄色稻田。头上悬着横幅“把饭碗牢牢握在自己手上”“向袁隆平院士致敬”,身边的墙上印着“隆平稻圣之家,种业硅谷之核,九曲浏河之心”,置身其中无比魔幻。
秘书辛业芸跟了袁隆平20年,她说自己当初快三十了,三十而立,自己却还在办公室里做些杂活。于是鼓起勇气给袁隆平写了封自荐信,兜兜转转等了两年才有机会调进来。
2016年34期封面报道
辛业芸大学学农业经济,但时代一直在跟她开玩笑。刚入学还是计划经济,过了两年变成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快毕业了,变成市场经济。新的教科书还没到,里面的知识已经没用了。到袁隆平这儿,本只是负责日常事务安排,一次代袁去开会,来宾个个名头响亮,她只是一个秘书。回去发了奋,跨专业从头开始,考了袁隆平的研究生。研究生完了还不够,接着读了袁隆平的博士生。
她不太算有野心的人,20年的目的只有一个:好好为袁老师服务。功名也好,勤勉也好,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他服务。起码有了专业知识,别人和袁老师对谈的时候她就能听懂了。袁老师需要什么,她还能帮忙想想办法。采访的时候,“别人说到秘书,好像很不起眼。20年,也是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袁老师身边,我觉得很充实,20年过得很快。”她说这些话的时候,眼圈微微泛红,声音因长时间讲话有些嘶哑,挺直了腰板,握紧了拳头。和她对视,好像能明白那股魔幻的源头,是由心底深处的认可,是对超强能力的崇拜。
所以,当她面对隆平新区建设因两根高压线挡住施工车辆无法进行时,能够直截了当地对所有人说,“这个事情要上升到粮食安全的高度。”在她的逻辑里,隆平新区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而建立,什么原因影响修建,就是在影响粮食安全。
上纲上线吗?好像也不是。这件事对她来说很合理。
书桌上堆着袁隆平的十余本传记,内容大多雷同,相互拼凑,也不知为了应付谁。唯有两本内容细致翔实,都是辛业芸参与写作。看完大概知道,她口中的充实是何意。大概没有人比辛业芸更了解袁隆平。
想到和袁隆平另一位博士生李莉聊天,她提到袁老师很喜欢和他们打气排球,而且一上场就一定要赢,还数落他们打不过他。是真的打不过吗?我问。李莉笑笑:嘿嘿,其实我们打得过,但怎么能打过?这种心态辛业芸有过吗?
和辛业芸聊到未来,提到袁老师年事已高,她一脸愁容,只说袁老师太重要了,太重要了。末了我才意识到,我们聊了三个多小时,她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有袁隆平。她是水稻中心一部分人的缩影,这个一部分人,指袁隆平之外的所有人。经过随叫随到的20年,朝夕相处的20年,以袁隆平为中心的20年,秘书小辛已经成了辛主任。或许这个数字还会再往上涨,在她的希望里,越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