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新株系“东北抗”选育简报
2016-11-19刘亚芹杨维时江昌俊
刘亚芹,杨维时,江昌俊*
(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6)
茶树新株系“东北抗”选育简报
刘亚芹,杨维时,江昌俊*
(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6)
从祁门槠叶群体种中筛选出自然变异优良单株——“东北抗”母株。经过无性繁殖和多年观测,新株系“东北抗”适应性强,品质好,抗寒、抗旱、耐碱能力强,生长势强,可进一步进行品系比较和区域性试验,培育成抗逆强的优质茶树新品种。
茶树;新株系;东北抗
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大省,历史悠久,良种众多,从中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培育出优良新品种一直是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高产、适应性和抗性强是优良品种的关键指标。新株系“东北抗”生长旺盛,抗性强,品质好,为培育出优良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选育过程
1983年7月底至8月初,合肥高温天气持续10多天,最高气温达38℃,日平均相对湿度约6 %,日蒸发量(12.15 mm)大于日降水量(0 mm)。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种质资源圃中,多种茶树品种遭受旱害。但在祁门槠叶群体种中发现一长势良好单株,未现受害症状,遂进行单株选育,定名为“东北抗”。1984年进行无性扦插繁殖,并对其60个性状指标进行观测,为后期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株系观测在安徽农业大学试验茶园中进行,试验茶园位于32°N,117°E,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5.7℃,降雨量近1000 mm,全年无霜期约230 d,日照多于2100 h,土壤中性(pH=7)。
1.2观测项目与方法
2014-2015年对新株系“东北抗”的芽叶特性、品质特征、抗逆性等进行观测,具体方法如下。
1.2.1芽叶性状
从2月底开始,定株、定点挂上标签,观察“东北抗”枝条剪口下的第一个越冬芽萌动情况,每2-3天观察一次,从一芽一叶出展到一芽三叶展止,每个阶段以达到整个观察植株的30%为标准[1]。
1.2.2品质鉴定
2014年春季和夏季,分别采摘“东北抗”一芽二叶的鲜叶,微波杀青60 s,茶叶烘干机80℃烘至足干。烘干后磨碎并过筛,密封保存备用。按照国家标准[2-5]对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进行测定。
2014年春夏两季,采摘一芽二叶鲜叶原料,加工成烘炒结合型绿茶,加工方法:萎凋4 h——龙井茶炒制机200℃杀青——揉捻3 min——自动烘干机烘干。由安徽农业大学专家组按国标GB/T 23776-2009[6]进行感官审评。
1.2.3抗性鉴定
采用自然田间鉴定法和寒旱五级评分法[7]。成熟叶片失水向背卷缩,叶缘呈紫红色,顶芽呈褐色,叶片脱落即为冻害叶片。叶片红褐枯焦,形成鸡爪枝,枝条枯死则为旱害叶片。
2 特征特性鉴定
2.1芽叶性状
根据2014-2015年观测情况,将主要的芽叶性状进行汇总,初步得到“东北抗”的芽叶特性记录(表1)。统计结果表明:“东北抗”分枝密,一芽三叶较长,持嫩性强,萌芽较早,展叶速度快,具有较强的生长势。
2.2品质特征
茶叶中的内含成分是形成茶叶优良品质的关键,其中茶多酚类物质是茶汤滋味和浓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叶苦涩味形成的主要呈味物质;氨基酸是形成茶汤鲜爽味的主要物质。而酚氨比则是判断茶叶适制性的依据,一般认为,比值小者(<8)适制绿茶,比值大者(>15)适制红茶,比值在8~l5之间是红绿兼制[8]。
通过测定结果(表2)发现:“东北抗”氨基酸含量>3.2%,符合茶树优良种质资源的指标[9],且酚氨比<8。另外,感官审评结果(表3)表明:“东北抗”加工而成的绿茶滋味鲜醇,栗香持久,品质优良。总的来说,新株系“东北抗”从加工上,有形成绿茶茶汤鲜爽滋味的品质;从育种上,是优异的绿茶适制品种。
2.3抗性研究
抗逆性:2015年冬季,合肥最低气温达到-10℃,多云、雨雪天气为主。经田间自然鉴定,“东北抗”的受害等级为1级,真叶叶片边缘发紫,芽叶受害率达8%左右,抗寒性强。2015年夏季,合肥最高气温达 37℃,且持续数日,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东北抗”约10%的叶片边缘出现枯焦,受害较轻,抗旱性强。抗病虫性:田间观测到有少量茶蚜、茶卷叶蛾和茶尺蠖为害,表现弱抗虫性。但没有发现茶树病害,表现较强的抗病害能力。
表1 “东北抗”芽叶性状
表2 生化成分含量
表3 绿茶品质感官审评
3 结论
新株系“东北抗”单株选自祁门槠叶群体种,灌木型,中叶类,树姿半开展。叶片呈上斜状着生,长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身稍内折,叶缘微波锯齿状,叶尖渐尖,叶质柔软。花冠直径27.8 ± 1.9 mm,花瓣7瓣、微绿,子房有茸毛,花柱3裂。
一芽一叶期3月下旬。芽叶生育力强,芽叶绿色有光泽,茸毛中等,持嫩性强,一芽二叶百芽重22.0 ± 0.4 g。春茶一芽二叶蒸青样约含茶多酚19.0%、氨基酸4.4%、咖啡碱3.3%、水浸出物51.5%。适制绿茶。制绿茶滋味鲜醇,栗香持久,品质优良。抗寒、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
[1]陈亮,虞富莲,杨亚军等.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GB/T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5.
[3]GB/T8314-2013,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12.
[4]GB/T8312-2013,茶咖啡碱测定[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12.
[5]GB/T 8305-2013,茶水浸出物测定[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12.
[6]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7.
[7]江昌俊.茶树育种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8]李剑.陕西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9]杨亚军,虞富莲,陈亮,等.茶树优异资源评价与遗传稳定性研究[J].茶叶科学,2003,23: 1-8.
(责任编辑:蒋文倩)
S571.1 文献标示码:A
1006-5768(2016)03-119-03
2016-03-10
刘亚芹(1992-),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树种质资源与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