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急诊血常规危急值的建立和应用
2016-11-19戴学庆
戴学庆,涂 秀
(江苏省金湖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淮安 211600)
·临床研究·
门急诊血常规危急值的建立和应用
戴学庆,涂 秀
(江苏省金湖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淮安 211600)
目的 探讨门急诊血常规危急值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该院门急诊血常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的危急值发生率及分布规律;并召开临床协调会,共同商定适合不同科室的门急诊危急值标准。结果 共报告危急值667例次,占总例数的1.92%(667/34 675)。其中WBC危急值538例次,占80.59%;Hb危急值9例次,占1.29%;PLT计数危急值120例次,占18.11%。报告危急值前3位的科室为内科、血液科、感染科,分别占45.75%、16.84%、10.71%。结论 按临床不同科室的需求调整WBC、Hb、PLT的危急值,可提高临床和实验室的工作效率,保证患者安全。
危急值; 血常规; 白细胞; 血红蛋白; 血小板
中国医院协会确立了危急值报告制度,引起医院的特别重视,同时加强了实验室、医师、护理、患者几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并使医院形成一个快速的反应机制[1-4]。而医院门急诊是患者初诊比较集中的地方,由于对患者病情了解不足,较易发生急危重情况。现探讨门急诊患者的实验室血常规危急值,指导临床及时作出相应处理,为门急诊患者的危急值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该院门急诊检验室检测的血常规患者。
1.2 仪器与试剂 深圳迈瑞BC-53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仪器由公司工程师定期进行校准;每天检测标本前,先用配套质控品做高、低2个水平的室内质控,质控处于在控范围后,再进行标本检测;计数小于或大于正常的患者标本,依据复片规则均进行人工复片镜检。
1.3 方法
1.3.1 危急界值设定 白细胞计数(WBC)危急值界值设定为低值小于2.0×109/L,高值大于20×109/L;血红蛋白(Hb)危急值界值设定为低值小于40×109/L,高值大于200×109/L;血小板计数(PLT)危急界值设定为小于或等于20×109/L。
1.3.2 数据来源 从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中导出患者的原始数据,包括标本号、就诊方式(住院或门诊)、姓名、性别、送检科室、送检医师、检验医师、检验结果。
1.3.2 血常规计数危急值评估 根据血常规计数危急值的科室分布情况,联系相关临床科室主任对危急值范围进行评估,包括肿瘤科、血液科、儿科、妇产科、感染科、外科(骨科、普外、脑外、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等)、内科(消化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等)。
2 结 果
2.1 血常规计数危急值情况 共检测血常规34 675例次,符合危急值报告条件667例次,检出率1.92%。其中WBC 538例次,检出率1.55%;Hb 9例次,检出率0.03%;PLT 120例次,检出率0.3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常规计数危急值情况(×109/L)
2.2 血常规计数危急值科室分布 34 675例次血常规危急值以内科、血液科、感染科居多,分别占45.75%、16.84%、10.71%;其次肿瘤科占7.99%,外科占7.99%,儿科占6.97%,妇科占1.53%,其他占2.21%。
2.3 多个项目重复危急值分布 2个或2个以上项目重复危急值的患者79例,其中2个项目危急值患者73例(92.41%),项目组合以WBC+PLT 68例(11.56%)、WBC+Hb 1例(0.17%)、Hb+PLT 4例(0.68%)为主。3个项目危急值患者6例(7.59%),项目组合以WBC+Hb+PLT。
2.4 真假危急值检出率比较 667例血常规危急值中,实际危急值415例,占62.22%;假性危急值252例,占3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不同模式门诊危急值报告流程比较 2014年12月前,该院门急诊血常规危急值仅采用信息报告,医师确认时间需15 min以上(平均18 min);2015年1~6月采用同时电话报告危急值和信息报告制度,共报告危急值350例,临床响应时间3~5 min(平均4.5 min)。
3 讨 论
急诊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若血常规出现危急值时,提示有生命危险,如果临床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5]。所以,及时准确地报告血常规危急值是门(急)诊日常的重要工作。
本研究血常规危急值报告667例,占1.92%(667/34 675),不同的项目及科室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急值报告第1位是WBC(80.59%),主要以各类白血病、免疫性疾病、中晚期癌症为主;第2位是PLT(18.11%),主要以血液病、肝硬化、各类癌症为主;第3位是Hb(1.29%),主要以各类贫血、失血性休克、白血病等为主。本组假性危急值也占有一定比例,可能原因:(1)标本采集之前患者的身体状况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减少或增多的影响。(2)患者采集的标本部位不正确、放置时间过长或无法与相关要求相符合,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3)门诊随诊患者较多,一些血液病尤其是PLT减少或肿瘤化疗患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范围,故发生重复危急值的比例较高[6]。
本研究结果表明,危急值科室分布前3位的分别是内科、血液科、感染科,其中内科占45.75%,相对其他科室所占比例较大,原因是门诊诊疗例次内科较多,包括一些复诊和慢性病患者。血液科次之,占16.84%,由于血液病的特殊病理因素对血常规的影响较大,且血常规随诊较多,检查频繁,处于缓解期的患者也会出现危急值报告,异常结果并不提示患者处于危险阶段。所以处理急诊或常规标本时应考虑项目及科室来源,并联合临床专科小组,制定特殊科室的特定危急值范围[7]。
由于白血病等特殊疾病,常会发生2个或2个以上项目的重复危急值,因此要求对检验结果高度重视,并对检验假性危急值进行预防。本组结果显示,WBC+PLT组合与其他2个组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对不符合标准的标本进行有效处理并重新按照要求进行取样;对检验的设备、质量及剂量进行严密检查;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确定;同时进行复片检查,取得2次检验结果的一致性,方可登记和报告[8]。
由于门急诊患者多、医师流动性较大,医护人员不能及时查阅LIS报告,或无法用电话联系等情况,若采用与病区一致的危急值报告流程,难以达到完全有效的通知和处理。同时由于检测系统、方法学、患者人群、临床认知及临床能力的差异,危急值报告程序及步骤也一直未能实现标准化。刘灿等[9]报道门急诊患者的危急值报告是个难点,因处理不及时造成医疗事故。因此,本组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危急值响应流程,一旦出现危急值则由检验人员通过电脑信息系统通知就诊医师,同时电话通知导诊服务台或急诊值班护士,由护士登记危急值信息并报告门急诊的当班医师,当班医师通过HIS系统与患者进行联系,临床做出相应的诊疗措施,不耽误患者病情。本研究危急值报告流程运行顺畅,时间由约15 min缩短为4.5 min,从而保障危急值的无缝管理,确保患者安全。
综上所述,通过门急诊血常规危急值数据分析,明确血常规危急值的发生率、科室分布及项目分布,采取信息化和电话方式报告危急值,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漏报、误报、延报,更好地完善危急值制度,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危急值,临床医师根据结果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1]Iso S.Medical laboratories-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and competence[J].Cell,2007,87(11):691-695.
[2]曾蓉,王薇,王治国.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4):380-381.
[3]中国医师协会.实施患者安全目标指南(2009~2010版)[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宋延荣,张萍.检验危急值在临床中的分布状况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4,16(8):1119-1121.
[5]马文,张善辉,全媛,等.血小板危急值的临床应用评估及界值调整[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8):1096-1097.
[6]王灿.浅谈临床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73.
[7]袁平宗.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评估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5,30(2):152-155.
[8]郝卫文,季学丽.急诊观察室留观患者的调查分析及护施[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6):23-25.
[9]刘灿,王炳龙,林寿榕,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应用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6):565-568.
10.3969/j.issn.1673-4130.2016.20.055
A
1673-4130(2016)20-2925-03
2016-02-10
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