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发展危机的几点思考

2016-11-19安国平

新闻采编 2016年5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广播受众

◇ 安国平

关于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发展危机的几点思考

◇ 安国平

本文主要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在发现、分析危机的基础上实现广播传媒的再次发展。

媒介融合 广播发展

移动网络跨越式发展极大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在此背景下,新型的多种媒介形式异军突起,极大地推动信息传输、分享,同时也给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广播作为传统的媒介势力如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认识危机并能够有效应对是实现自身突破的关键。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些分析。

一、“快”已不再是广播的专属特性,受众接受资讯服务的方式变化巨大

广播人曾一直自豪于“先声夺人”。多少年来,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较量中,广播的传播速度最快。如今移动互联时代,“快”成为新媒体的传播利器。往往在广播发声之前新媒体就已经通过自己的传输渠道,实现了第一时间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媒体表现形式的极速传播,不但速度快,而且更能满足受众的视听需求。2015年天津港大火、博尔特鸟巢被撞倒等事件迅速引发关注并形成热点,受众就是首先从新媒体中获得消息的。此外,通过新媒体受众能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和习惯喜好选择性地点播,不受广播线性传播的束缚,更加自由、自主地接受新闻。通过手机网络终端听、看、读新闻正在成为受众的习惯和新选择,传统广播受众被分流。“多个国家的调查数据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新闻来源;而对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甚至是他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大来源。只要有一个可以上网的手机,人们就完全可以离开传统媒体而得到任何信息。”

由此可见,以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视听融合成为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广播只有摆脱展现形式单一,受众渠道狭窄的局限,在保留听觉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视觉的延伸与宣传,才能提升传播效果,满足受众对信息传播的阅读与观赏需求,最终赋予广播新的发展活力。因而,对广播人的要求是以全媒体人的形象出现在新闻现场,音频、视频、图片、文字一个都不能少。以受众接受新闻的需求出发,对新闻采访播出进行流程再造,实现多媒体、多终端发布。

二、现有广播节目界限模糊,内容同质化趋势加重

传统广播经过多年发展壮大,形成了新闻、交通、音乐、经济、健康、农村等类型化专业广播。这种清晰的领域层次定位可以满足特定群体的收听爱好,为观众提供服务性、针对性更强的广播节目。而如今或是为迎合快速发展的汽车消费市场,或是为新老媒体竞争激烈所困,广播节目跨界、混搭甚至“窜道”现象比比皆是,模糊了原本清晰的频率定位和领域界限,节目同质化趋向严重:文艺办资讯交通,音乐办新闻资讯,经济办文艺曲艺,交通办新闻文艺,倾诉、帮办、脱口秀节目满天飞等等,导致频率定位和节目受众边界模糊,节目魅力逐步下降。由此带来的局面不亚于一次频率类型的重新整合。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频率和节目跨界模糊定位虽然可能会换来短期效应,但失去特色、难以粘合忠实的受众,等于失去号召力、交出主动权,整体收听表现不佳、受众流失在所难免。

三、自媒体大行其道,听众收听音频不等于在收听广播节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电视大火,有人说是一条电话热线拯救了广播;而后汽车消费热潮让“四个轮子”拉动了广播热的回归。如今互联网时代,广播能否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实现第三次大发展呢?愿望终归是好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车载广播多了,年轻人戴着耳机边走边听的多了,但传统广播节目却面临着潜在危机:一方面借助新技术,受众下载各种视听软件随时随地可以满足各自不同的收听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制作成本相对低廉,蓬勃发展的自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制作推出各种方便收听、定位明确的“小众”音频产品。传统的广播节目即便借助网络等平台实现播出,又能吸引多少受众收听跟随呢?

以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粘性为核心卖点之一的移动电台喜马拉雅FM,鼓励人人成为主播,帮助草根主播和自媒体人建立了一整套集挖掘、培养、孵化、商业化于一体的支撑服务,吸引了《罗辑思维》、《郭德纲相声》等优质节目入驻。喜马拉雅FM负责人表示,它们目前日活跃量达一千多万次,年轻听众的点播音频明显高于其他年龄,而点播的内容以音乐歌曲为主。

赛立信媒介研究数据显示,2014年的广播核心听众主要是25-44岁这一社会中坚力量,占比超过60%,广播越来越焕发出年轻的气息。但这部分广播收听中坚力量也是自媒体的拥趸。25—35岁的年轻听众更倾向于娱乐休闲的收听诉求。35-44岁是经济基础比较扎实的有车一族,对交通信息、理财资讯的关注度相对更高。除了及时的交通信息之外,中青年受众群体完全可以通过下载各种音乐、证券、脱口秀等APP音频软件,满足自己的收听需求。换句话说,他是在收听,但收听的不一定是广播直播节目。

四、双拳难敌四手,广播难以形成团队优势和品牌优势。

据2015年3月《微传媒》(海外文)报道:“在英国,人民并不忠实于AM/FM调频,而是忠实于自己所喜爱的广播电台,因此广播人只有一项任务,那就是更加专注于发射塔所发射出去的内容,并将广播的成果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传播出去。”同样在我国,无论是通过收音机收听,还是手机终端收听,最终吸引受众的关键因素依然是内容和渠道。“蜻蜓FM为代表的综合性网络电台是下载市场中的主流,他们的优势是与传统电台合作,将传统电台的内容搬到了移动互联网上。”。显然以内容换渠道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本钱,而内容是传统媒体的品牌价值所在。

但事实上:与电视、新媒体动辄团队行动、分工精细不同,广播长期以来习惯于在业务上做加法,在人员使用上做减法,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很普遍很正常。采访、编辑、策划、主持一人就能完成,一套全天播音的广播频率通常二三十人就能顺利运转。由此广播长期以来给人一种小投入大产出,性价比高的印象,也造就了一批采编播录全能型人才。但高效率的外表下危机涌动:节目粗糙快餐化,投入不足研发乏力,精品内容乏善可陈等。没有足够的团队力量难以产生持久的品牌价值,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内容生产危机。

失去内容生产优势的传统媒体,最终失去与新媒体融合的最大资本。即便坐拥技术、渠道优势的新媒体平台向传统媒体敞开大门,在移动互联终端依然可能会遇冷。眼下在没有能力搭建自己的云平台的现实情况下,各家广播节目资源无偿被蜻蜓FM、荔枝FM、阿基米德等新媒体使用足以说明,广播没有讨价还价的主动权。可以说移动互联时代,广播适应了伴随性、碎片化、浅阅读的要求,但也正在失去建立在团队基础上的精深、精良和精品的特点。

五、半导体收音机正在成为绝唱,手机网络收听成为新的收听方式。

在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广播尽管在节目内容上不断地寻求接近和满足听众,但广播的传播和接收技术却一直停留在100 年前的调幅广播和70 年前的调频广播上——广播软实力的上升遭遇“硬件”技术滞后的瓶颈:音质不高、占有调幅资源过多、不能满足受众社交互动需求等,严重抑制了广播收听率和传播影响力的提升。

情况正在发生变化。2015年4月,挪威文化部宣布从2017年1月开始,挪威的FM广播将逐步停止,切换到数字广播。目前欧洲和东南亚的多个国家,正在实施关闭模拟电台,切换到数字广播的计划。根据佩尤研究中心2012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虽然有超过90%的美国听众每周至少收听一次AM/FM电台节目,但越来越多的人放弃模拟电台,转而投入网络电台的怀抱。毫无疑问,属于FM的时代正在走向没落,更多国家效仿挪威的做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人人拥有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时代,手机取代了收音机,已经成为最主流的电台收听工具。同样“在英国AM/FM收听水平已经降至历史最低点,只有百分之五十六的收听时长是通过AM/FM实现的,而通过数字音频广播和移动网络收听的比例在逐年提高”。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达13.06亿户,手机用户普及率达95.5部/百人。《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境内活跃的手机网民数量达7.8亿,占全国人口数量的56.9%。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广播节目的多渠道传播,同时也带动了收听工具的多样化,并且逐渐使得几大收听工具分别吸附了不同的听众群。

虽然赛立信的报告表明,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广播受众规模稳中有涨。但是到2014年手机、车载收音系统等新移动收听媒介异军突起,做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正在成为一种历史现象。传媒的第一驱动力是技术,模拟传播技术的没落,让广播必须拥抱数字互联网技术。传统的收音机日渐式微,原有的传播渠道日渐萎缩,听众收听方式出现变化,如何在碎片化、伴随性、强社交、多互动中满足广播听众的新需求?这已经成为一个课题。

六、移动互联终端浓缩了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的竞争。

过去广播、电视、报纸、网站之间的竞争尽管激烈但由于各自媒介不同,基本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而如今,手机移动终端里浓缩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站以及各种新媒体。赛立信媒介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5.8%,新增网民中64.1%是用手机上网。⑾无论对于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得手机终端者得天下的概念愈加明晰。不论报纸、电视还是广播等传统媒体纷纷借助新媒体力量推出各自的“两微一端”,甚至投巨资开发自己的云平台。一切的竞争凝聚在了一方小小的智能手机上,竞争可谓空前惨烈。

2015年是网络视频新媒体快速成长的一年。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04亿,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4.05亿。中国网民通过手机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比例高达76.7%。网络视频芒果TV,用户数从0到一个亿,所用时间比微信还少103天。2015年它的广告收入达7个亿。

当人们的眼球被过渡开发,耳朵经济便开始逐步受到重视。移动电台市场也在2015年完成了集中爆发,移动电台行业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无论是在内容的补充上、还是相关音频设备的研发上,都取得了较大进展。近日速途网旗下的基础数据研究机构——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Q1移动电台市场报告》指出:国内的移动电台市场将在今年突破16.3亿,内容付费、车载电台以及基于地理位置的音频广告等将成为行业未来的主要增长点。

有人说,解放手指的过程是广播创新的出发点,人机互动,语音介入,可能让用户在汽车里说一句话就和直播间的主持人发生互动。汽车音频用户特点中青年、白领人群居多,高学历、高收入,比电视观众和网络用户的年平均收入要高,伴随性强。汽车已经逐渐成为移动电台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个战场,车联网的发展,让汽车智能生态的想象空间变大。在巨大的市场诱惑面前,新媒体和传统广播的竞争与共享已经开始。

传统媒体中报纸存在了700年,广播电视存在了100年,新媒体出现30年,没有谁真正的替代了谁,又有谁真的走向消亡。在残酷的媒体竞争中,广播该如何突围呢?现在各家除了借助新媒体推出自己的“两微一端”之外,广播似乎更侧重于栏目的创新,而忽视了自身缺陷的调整弥补。比如:传统广播新闻和节目中的语境、语态包括标题都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而进化;广播事业发展遇到的体制机制瓶颈如何实现突破;未来要求新闻、节目多媒体呈现如何办可以“看得见”的广播;广播如何搭借新媒体实现内容的多终端及时发送;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改变广播模糊定位实现广播节目的精准传播;如何紧紧围绕“贴地飞行”的理念突出广播的地域特征,把节目办到当地百姓心里;广播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规范流程再造实现新媒体首发;如何尽快打造一支全媒体型的记者队伍等等。只有及时弥补短板又在媒体竞争和互联互通的时代通过牢牢把握自身优势:立足传统广播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高水准的专业能力和主流媒体的实力,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独一无二的的伴随性,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才能让广播的未来大有作为、大有可期。

结束语:手机、网络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模式,推动了新闻传播从“铅与火”、“光与电”走到了“数与网”,使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经受着巨大考验。正确应对新媒体的竞争已成为传统媒体不可避免的艰巨任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不管是最初的你是你、我是我,还是如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最终顺利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广播发展转型压力始终如影随行。只有深刻认识危机,才能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广播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