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与影响因素
2016-11-19李国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81
■ 李国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 050081)
我国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与影响因素
■ 李国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 050081)
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在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全面进入了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任性强、回旋余地大的发展新常态。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全球商贸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我国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均较为严重,因此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我国的商贸流通产业,从而提升我国的商贸流通效率,进而化解我国现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我国各省份的商贸流通效率进行汇总分析,并就我国的商贸流通效率现状及演进趋势进行详实的研究,在重点阐述了我国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后,提出了我国商贸流通效率未来的发展建议和转型方向,以期为实现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商贸流通效率 演进趋势 影响因素 转型方向
引言
商贸流通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支柱型产业,然而,我国的商贸流通产业因其发展速度缓慢,现已落后于我国经济总体的发展进程,进而滞缓了我国经济总体的中高速发展进程。现阶段,伴随着我国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市场现状,我国的传统制造业优势正在不断衰退,尤其是钢铁和煤炭等行业亟待转型升级。因此,我国必须要抓住这一发展时机,快速提高我国商贸流通的效率,降低商贸流通的经营成本,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将我国的商贸流通产业打造成为经济总体发展的先行者和示范者。
表1 2012-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产业效率分析
我国各省份商贸流通效率的汇总分析
依据我国31个省份的相关报告和文献数据,本文对我国2012-2014年的商贸流通效率进行汇总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中不同省份的商贸流通效率现状进行不同等级的级别划分。其中,一级为排名前10位的省份,二级为排名第11至20位的省份,三级为排名第21至31位的省份。2012年我国31个省份中,排名一级的有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辽宁、山东、广东、福建、内蒙古;排名二级的有湖南、重庆、山西、河北、海南、陕西、吉林、青海、黑龙江、湖北;排名三级的有河南、安徽、江西、新疆、宁夏、甘肃、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西藏。2014年我国31个省份的商贸流通效率中,排名一级的有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辽宁、山东、福建、海南;排名二级的有重庆、湖南、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吉林、湖北、青海、黑龙江;排名三级的有河南、江西、安徽、甘肃、宁夏、新疆、四川、广西、贵州、云南、西藏。
通过汇总分析可以看出,2012年和2014年排名均在一级的省份一共有9个,分别是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另外,从我国商贸流通效率的直接排名中也可以发现,排名前三名的分别为上海、北京及天津,这三个城市在我国的地理位置中属于东部地区。其次,排名在20名以内的湖南、重庆、山西等众多省份在我国的地理位置中属于中部地区。排名在最后10名的西藏、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甘肃等省份在我国的地理位置中属于西部地区。从这一直观的排名中可以看出,我国商贸流通效率的地理位置差异十分明显,呈现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总趋势。
与此同时,对2014年我国31个省份的商贸流通效率进行数据计算,商贸流通效率排第一名的上海市,其商贸流通效率的数据是1.9655,我国商贸流通效率最后一名的西藏自治区,其商贸流通效率的数据是-0.8377。通过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上海市和西藏自治区的商贸流通效率差距为2.8032,这一数据已经大于上海市的商贸流通效率数据1.9655,这一结果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商贸流通效率差异巨大。另外,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份的商贸流通效率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发现,我国商贸流通效率数据为正值的省份有12个,为负值的省份有19个。这一数据又说明了我国商贸流通效率中数据正值的城市数量小于数据负值的城市数量,我国31个省份的商贸流通指数分布极其不均匀。
我国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
本文通过汇总全国31个省份的商贸流通产业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建立了东、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效率指标评价体系,并使用DEA模型进行了测评,其中EFF为商贸流通产业的综合效率,TE为商贸流通产业的技术效率,SE为商贸流通产业的规模效率,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商贸流通产业综合效率(EFF)数据来看,我国31个省份的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都是先降再升的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先降再升的演进趋势最为显著,西部地区的演进趋势则较为平缓。从商贸流通产业的技术效率(TE)数据来看,我国31个省份的演进趋势都是先降再升的态势。其中,西部地区的演进趋势为持续上升趋势,说明了西部地区在2012-2014年间商贸流通技术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上升的状况中。从商贸流通产业的规模效率(SE)数据来看,我国31个省份的演进趋势都是逐渐下降再逐渐上升的态势,其中东部地区是小幅度的先降再升。
通过分析我国商贸流通演进趋势可以发现,2013年受到欧洲持续的经济衰退和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的双重作用,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数据表现上,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均在数据演进趋势中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2014年我国全面打开了商贸流通产业的“筑梦空间”,并在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经过相应的调整与治理后,我国商贸流通产业重新回到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中,所以在数据的表现上可见,2014年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均在数据演进趋势中出现明显上升态势。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西部地区在流通技术效率方面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并且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的流通技术效率数值大于全国平均数值,虽然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水平一直处于全国的末端,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信息在西部地区的不断发展、提高和创新,我国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技术效率得到十分明显的提高。甚至在2013年和2014年,我国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综合效率接近了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发展态势。
另外,通过分析我国商贸流通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演进趋势可以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都存在着一定差距,我国东部地区的商贸流通规模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且两者之间差距甚远。虽然我国西部地区在商贸流通技术方面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试图努力缩小差距,但其在商贸流通规模方面依旧与全国的平均值相差较大,且上升速度较为缓慢。与此同时,2013-2014年我国中部地区的商贸流通规模效率上升0.02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规模效率仅上升了0.01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规模依旧需要不断发展扩大。
我国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位置的差异因素
纵观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可以发现,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达的东部地区大多数都位于沿海地区。我国的沿海地区从古至今都是交通发达、对外贸易便捷的开放型地区,因此我国东部地区在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与世界其他国家及其他经济体的交流、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之后,我国凝聚了沿线60多个国家的发展共识,展现了我国同周边国家合作共赢的真诚意愿,提供了全球经济开拓发展的有效方案。所以,我国的东部沿海各省份已经变成我国经济改革、商业试点的重要区域,其商贸流通产业的起步时间更早。与此同时,这十多年是我国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化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首先通过东部沿海地区传播,并逐渐向我国的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过渡。在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影响下,我国东部地区各省份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化上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在技术效率方面更是显著提升。除此之外,在交通运输方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也给当地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廉价的运输成本,尤其是水路运输,其与陆运、空运等运输方式相比,经济成本更低,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运输效率,通过“一路一带”战略进一步地加快了我国东部各省份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速度。但是,与我国东部各省份相比较而言,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条件则相对较差,特别是西部各省份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缺乏与外界的有效交流。并且,中西部地区多有高山、丘陵、盆地,少有河流、大川,交通运输较为不便,且运输成本较高,导致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够完善。所以,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应该借助国家给予的政策优惠,缓解地区在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上的双重限制,并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加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国际市场交流与联系,使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稳定前行。
(二)经济结构的差异因素
经济结构主要分为生产结构和消费水平。其中,从生产结构方面来看,我国东部各省份的生产总值显著高于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其主要原因是东部各省份具有较高的消费水平和需求结构。较高的消费水平和较高的需求结构共同促进了我国东部各省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使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获得快速和有效的发展。西部地区由于不具备较高的消费水平和较高的需求结构,其在产业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中则较为落后且升级缓慢,阻碍了商贸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再从消费水平方面来看,2014年我国人均消费14491元,虽然不同地区的人均消费习惯和人均消费理念各有不同,但东部地区的人均消费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的人均消费。因此,在地区消费水平的影响下,我国东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得到更快发展。
(三)工业化水平的差异因素
从我国的工业化综合指数方面来看,2012年我国东部地区就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综合指数为82的水平,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我国西部与中部地区的工业化综合指数仅为50和58,依旧停留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的后半段。这一综合指数结果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扩张进度已经高于我国制造业的扩张进度,因此随着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完善,将会产生促进消费、提高消费水平的积极作用。我国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由于依旧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其商贸流通产业的扩张进度低于制造业的扩张进度,其商贸流通产业缺少必要的促进力度,发展较为缓慢。与此同时,在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过程中,商贸流通产业还可以为加工制造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并且可以随着加工制造业的不断扩张而扩张。特别是在后工业化时代,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扩张进度将不断高于加工制造业的扩张进度,并将长期处于不断扩张的稳定发展中。而且,随着新型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不仅可以带动投资,促进商品出口,还可以促进消费,推动商贸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四)城镇化率的差异因素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为66.07%,我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为49.81%,我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为44.25%。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总体上升了1.1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为67.76%,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为52.02%,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为47.96%。通过城镇化率的数据比较可以发现,在2012-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最高,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居其次,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最低。
城镇化率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越高,地区中拥有的基础设施就越完善,地区中拥有的专业化人才就越高端,且交通运输条件也就越发达。因为基础设施、专业人才、交通条件这些因素都对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另外,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大部分都是沿海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也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城镇化发展优势,与此同时,在我国全面改革开放过程中,东部沿海城市的起步时间早,国家政策支持给力,所以在商贸流通产业的城镇化差异上远超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且,随着东部地区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其市场体制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完善的市场体制更加促进了城镇化率的提高,进而推动了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的第二次发展。但反观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其位于我国的内陆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困难,更缺少国家政策的支持,因此其城镇化进程较慢,造成市场体制也不够成熟,市场化水平较低,并影响和阻碍了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进而影响和制约了商贸流通效率的提高。
我国商贸流通效率的增长方向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更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方向,因此我国的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应该借鉴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我国的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首先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其次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改革措施,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完整规模的商贸流通产业。纵观我国的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虽然在地理条件上远不如东部地区具有天然优势,但是我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也有其独特的客观优势产业,比如旅游产业、土特产加工业等,都可以充分地应用到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当中。当然,在我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要注重以下三方面:首先是要打破区域市场的分割,进而整合市场资源,淡化经济增长,注重结构调整。其次是要发挥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形成具有统一性特点和均衡性特征的商贸流通体系,扩大有效供给,补充发展短板。最后是要建立商贸流通产业体系,从而促进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生产力发展与消费水平提升,进而为各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带来积极影响,形成激活企业要素资源、改造地区传统增长动能的局面。
(二)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东部地区在地区间的合作与沟通联系上较为密集,因而其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进程与发展速度均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东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可以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作用。与此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合作与联系,使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能够更好地借鉴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进而促进地区间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另外,地区间的合作与沟通,还能化解思想观念保守等现实问题。因为在对我国的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调查中显示,其大部分人群在思想观念上依旧处于保守落后的情况,这种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不但会阻碍地区间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商贸流通产业的区域拓展也具有十分不利的消极作用。因此,通过地区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可以改变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大部分人群的思想观念,通过思想观念的改变和沟通,进而促进地区间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是我国商贸流通产业提升效率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加强我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我国的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重点依旧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以要加快促进其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优化与升级,以提升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效率。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推动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带动区域间的内需增长,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比重,进而扩大新供给和新消费。其次要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规划。当区域规划和发展遇到不平衡、不包容、不均衡的问题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以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规划的新理念,并且要通过发挥不同区域的不同优势,促进区域产业的优化与升级。最后要在传统的产业结构中加入现代化、网络化、科技化的元素,加大高新技术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先进化、科学化、高效化。例如,可不断建设以高新技术为主题的全新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出高新产业的集群效应,进而形成以效率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构建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商贸流通新体系。
结论
通过分析我国商贸流通效率的现状与演进趋势可以发现,我国31个省份的商贸流通效率迥然不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与商贸流通效率方面远高于我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虽然,我国各区域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都处于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我国各地区在发展商贸流通产业的方式方法上也应体现其各自的重点,形成错落有致。而且,针对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距较大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沟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具体建议。希冀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改革,创建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实现我国区域内商贸流通产业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稳步发展的总目标。
1.陈宇峰,章武滨.中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与影响因素[J].产业经济研究,2015,11(1)
2.崔艳红.中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与影响因素[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33)
3.魏婕,何爱平.城乡分工、交易效率与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
4.李慧文,吕雅英,杨慧英.不同层次商贸流通效率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13(28)
5.李萍.我国商贸流通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4(31)
6.吕齐鸣.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商贸流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经贸, 2010,14(11)
F7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