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与直立性T波改变的关系
2016-11-19刘启明刘海燕
张 敏, 刘启明, 刘海燕, 张 莉
(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宁夏银川 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创伤骨科)
血管迷走性晕厥与直立性T波改变的关系
张 敏1, 刘启明2, 刘海燕1, 张 莉1
(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中心功能检查部,宁夏银川 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创伤骨科)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与直立性T波改变的相关性。方法:不明原因晕厥患者200例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其中出现直立性T波改变64例列为有晕厥组。无晕厥病史且活动平板试验中出现直立性T波改变,运动试验结果为阴性的患者78例列为无晕厥组。结果:有晕厥组64例中40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阳性率62.50 %;无晕厥组78例中24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阳性率30.77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晕厥病史患者出现直立性T波改变,其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可能较大,应该引起临床一定程度的重视。
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直立性T波改变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晕厥综合征。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ings,HUTT)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方法[1]。我们在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时发现部分患者由平卧位变为倾斜位后心电图T波发生了相应性改变。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我们也发现到不少无晕厥史的患者也出现了直立性T波改变。为探讨直立性T波改变与晕厥发生有无联系,观察了有晕厥病史且直立倾斜试验出现T波改变与无晕厥病史且活动平板试验中出现直立性T波改变的两组患者最终直立倾斜试验的阳性率,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门诊、住院及单位体检的不明原因晕厥患者200例行直立倾斜试验,出现直立性T波改变64例为有晕厥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33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8.9岁。选择同期无晕厥病史活动平板试验中出现直立性T波改变,且运动试验结果为阴性的患者78例为无晕厥组,其中男性38例、女性40例,年龄35~63岁、平均年龄48.5岁。
1.2 方法 直立倾斜试验前停用影响自主神经和血管活性的药物至少3 d。试验前需要禁食至少6 h。均在9:00~11:00行倾斜试验检查:平卧于倾斜床上20 min,利用多功能检测仪监测心电图及血压的变化,在5 s内将患者置于头高脚低位,倾斜75°,试验过程中每5 min测血压及心率变化,至出现阳性反应为止。如始终为阴性,则于40 min后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患者在倾斜位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保持倾斜75°,每5 min测血压、心率及心电图1次。直至出现阳性反应为止,或是完成20 min的激发试验。
1.3 阳性判定标准 倾斜试验检查过程中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和(或)心率减慢伴晕厥或晕厥先兆者为阳性结果。血压下降标准为收缩压下降至<80 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至<50 mmHg;心率减慢至<50次/min。直立性T波改变判定标准:患者平卧位心电图正常,直立位至少2个导联的T波由直立变为低幅(<1 mm或与参考基线重叠)、双向(正负双向或负正双向)或倒置(负相T波振幅≥1 mm),以5 min内稳定形态为判定依据[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直立性T波改变与HUTT阳性的关系 有晕厥组64例中40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阳性率62.50 %。无晕厥组78例中24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阳性率30.77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直立性T波改变与HUTT阳性的关系
3 讨论
自主神经系统主要通过神经反射弧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共同作用[3]。VVS是由于自主神经活性突然改变导致血压、心率下降,引起脑灌注不足从而出现短暂意识丧失[4]。当人体由平卧位变为头高脚低位时,在重力作用下血容量减少大约500~800 mL,心输出量下降,反射性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从而对心率及血压进行调节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在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中,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功能障碍,迷走神经张力过度增强,血管异常扩张,血压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交感神经在血流动力学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交感神经通过增加心率、外周血管的阻力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学者认为晕厥前的交感撤退是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的诱因。但是随后关于肌肉交感神经活性的研究都表明,交感神经在整个晕厥阶段都保持活性,这也就对交感撤退诱发晕厥提出挑战[5,6]。通过I131-间位碘代苄胍闪烁显像对心肌交感神经分布进行评估,发现血管迷走神经晕厥患者心-纵膈比值较对照组降低,可能参与了血管迷走神经晕厥的发生。
在临床工作中多数医生认为直立性T波改变属于功能性,其临床治疗的必要性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晕厥病史者直立性T波改变明显高于无晕厥病史者。从而揭示了部分直立性T波改变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所致的心室肌异常。对有晕厥病史患者出现直立性T波改变,其发生VVS的可能较大,应该引起临床一定程度的重视。
[1] 张敏,李芳,刘海燕,等.直立倾斜试验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2):1117-1118.
[2] 孙汝平,吕雪,倪占玲,等.心电图不同形态直立性T波改变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预测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44-4046.
[3] Habib AA.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diabetic neuropathy[J]. Current Neurology & Neuroscience Reports,2010,10(2):92-100.
[4] Freeman R, Wieling W, Axelrod F B, et 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definition of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 and the 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Clinical Autonomic Research[J]. Clinical Autonomic Research,2011,21(2):69-72.
[5] Fu Q, Verheyden B, Wieling W, et al. Cardiac output and sympathetic vasoconstrictor responses during upright tilt to presyncope in healthy humans[J]. Journal of Physiology,2012,590(8):1839-1848.
[6] Gautam V, Esler M D, Tye D, et al. Persistence of muscle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 during vasovagal syncope.[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0,31(16):2027-2033.
张 莉
2016-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