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6-11-18罗建让刘雅莉
罗建让 刘雅莉
摘要:针对《园林树木学》课程及授课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要突出四种认知,即园林树种形态认知、园林树种观赏特性认知、园林树木生态习性认知和园林树种文化认知;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要四种结合,即文字描述与实物图片教学相结合、室内课堂讲授与室外实践教学相结合、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要注重课程学习的过程管理。
关键词:园林树木学;认知教学;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09-02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园林树木的形态分类、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城市园林树种选择及园林树木配植等内容[1]。该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方案中科学合理的配植园林树木,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学生就必须首先认识常见的园林树木,掌握它们的识别要点和观赏特点,熟悉它们的生态习性[2]。笔者经过这些年《园林树木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识别树种的方法以及更多的相关信息(观赏特点、生态习性、园林应用等),是《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突出园林树木形态特征认知
我国的树木资源非常丰富,又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气候类型及地形变化多样,同种树木在不同地方或不同年龄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因此,《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园林树种的识别,这也是初学者学习该门课程的一个难点[2]。然而,园林树种的识别又非常重要,不仅是《园林树木学》其他章节内容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园林类专业后续课程《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培学》、《园林种植设计》、《绿地系统规划》等课程学习的基础。而园林树种的识别主要是通过树木形态特征的辨识来实现的,所以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通过从科、属到种的讲述,让学生掌握识别树种的方法,了解不同树种的共性和个性,对于园林树种的识别以及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二)突出园林树种观赏特性认知
园林树木种类繁多,每个树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观赏特性,有些树木的花朵很大,或形状奇特,或色彩艳丽;有些树木的叶形奇特,叶色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有些树木的树体高大,树形奇特;有些树木的果实硕大,或果形奇特,或果色艳丽;有些树木的树干通直,干色具有观赏性;等等。树木的这些观赏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年之中,四季各有不同的风姿与妙趣,园林树木这种随季节不同而变化的物候景观,我们称之为“季相景观”。
(三)突出园林树种生态习性认知
树木是园林“四大基本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素材,它的生长离不开环境,环境中的各种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都会影响到园林树木的正常生长。适宜的环境条件会促进树木的健康生长,从而使其表现出更好的观赏效果,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会阻碍树木的健康生长,从而使其不能存活或表现不出树木本来特有的观赏效果。作为以树木为主要素材进行创作的园林设计人员就必须了解不同园林树木的生态习性,在自己的方案中尽可能满足所用园林树木对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的要求,使每个园林树木都能健康的生长,只有这样,设计人员预想的景观效果才能实现,这也是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4]。
(四)突出园林树种的文化认知
被誉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由于其不畏严寒的特性,象征着坚强、高尚的品格;松、柏类树木因为四季常青、生长缓慢,象征着革命烈士精神的永垂不朽而多用于纪念性园林;玉兰、海棠、迎春、牡丹和桂花在我国传统庭院中应用非常普遍,代表着“玉、堂、春、富、贵”的观念,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希望与追求。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亦是非常深远,这也是中国园林独树于世界园林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园林树木学》的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园林树种的文化内涵,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园林中的树种配置,领悟中国园林的奥秘,引导他们在自己以后的方案中更好的通过树种配置去表现园林的意境美。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文字描述与实物图片教学相结合
《园林树木学》任课教师利用PPT讲述园林树种的形态特征和观赏价值等内容时,应准备不同角度园林树种的花、果、叶、干、树形等照片,用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对文字描述的园林树种形态特征及观赏价值更直观地理解。辅助教学用的图片可以是自己多年拍摄的园林树种照片,也可以从“中国植物图片库”、“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国植物志电子版”等专业网站获取准确而清晰的照片。
(二)室内课堂讲授与室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园林树木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室内课堂讲授固然重要,但室外的实践教学对该门课程教学同样重要,室外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应予以保障。室外实践教学的时间及内容应根据校园及周边城市绿地中树种的物候期灵活安排。比如,每年3~4月份是蔷薇科树木集中开花的季节,所以这个季节应主要安排蔷薇科树木形态特征的讲授及树种识别,而对于大多数常绿树种形态特征识别的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则比较灵活。每次室外实践教学的时间不应太长,以2小时左右为宜,否则学生极易产生视觉及记忆力疲劳,但实践教学的频率可以高一些,一般一周2~4次,具体根据开花时间集中程度及树种花期长短而定。
(三)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不管是在《园林树木学》室内理论课堂,还是在该门课程的室外实践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避免一个人从头讲到尾的全程“灌注式”教学,而应注意时不时的通过一些相关问题的提出中断一下教学过程,引导进行学生思考和相互交流。特别是在室外教学环节,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对园林树木形态特征的观察掌握这些树种的识别特征及观赏特点[5]。
(四)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园林树木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自己的设计方案中配植园林树木,因此任课教师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国内外经典园林绿地,或周边绿地案例中的树木种植设计进行启发式的辅助教学。比如,在讲授园林树木的空间围合功能时,可以结合本校校园中的植物景观空间进行;而在讲授园林树木涵养水源这一生态功能时,可结合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上海后滩公园进行。通过这些案例的启发式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园林树木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该门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增强他们学习《园林树木学》的兴趣[5]。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反映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程度的一个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任课教师的授课效果。成绩是课程考核的结果,但过去的《园林树木学》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以最后一次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这种只重结果、忽略学习过程管理的考核方式,既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园林树木学》课程核心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容易导致学生突击复习,考后就忘。因此,我们认为《园林树木学》课程考核办法应主要强化课程学习的过程管理,使课程的考核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均在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平时表现、平时作业、实习(实验)报告、实习汇报、课程考试等。同时,组织该门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加强《园林树木学》课程试题库建设,实现教考分离,逐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合理、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6]。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第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刘秀丽.“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方法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1):52-55.
[3]季华,陈龙清,杨琴军,赵凯歌.从认知角度探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5):59-61.
[4]周道瑛.园林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田治国,杨艳.“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3):43-45.
[6]苏宝玲,范业展,唐强.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的综合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06(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