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科学研究竞争力

2016-11-18孙淳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孙淳

摘 要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高职院校2006-201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立项课题总体层次不高、数量较少,地域分布不平衡;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立项数量差异大;立项课题多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核心主持人缺乏。建议加大支持力度,重点资助国家级课题和青年课题;适当考虑地区差异,引导均衡发展;加强基础理论课题立项;培养核心研究人员。

关键词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教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1-0027-05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作为面向全国设立的且代表我国教育科学领域最高层次与水平的课题项目,反映了当前国内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全国各类院校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具有评价功能。本文数据来源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公布的历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5年。通过对近10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获得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进行分析,以帮助教育研究同行、科研管理部门更好地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科学制定本单位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提供依据。

一、立项课题基本情况

(一)立项年度分布

2006-201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各类立项课题共有3867项,其中高职院校立项为143项,占3.7%。从立项数量上看,“十一五”时期高职院校共立项54项,年均立项10.8项;“十二五”时期高职院校共立项89项,同比增长64.81%,年均立项17.8项。表1为我国高职院校2006年以来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的具体分布。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年度立项分析,2010年是高职院校获准立项发展的“分水岭”,年度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0年以前,立项数逐年稳步增长,主要集中在10项以下;第二阶段为2010-2013年,2010年急剧增长到29项,为历史最高值,2011年随着全国立项总数的下降,高职立项数略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立项率,随后立项数量连续递减,2013年回到了2009年的立项水平;第三阶段为2014年以来,年度立项数呈递增趋势。从立项相对量来看,高职院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的百分比与立项绝对量反映出的趋势相似。

(二)立项类别分布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分为两个级别:一类是代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的国家级课题,分为国家重点课题、国家一般课题、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一类是代表教育部立项的教育部课题,包括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1]。

2006-2015年我国共有26个省区市的99所高职院校获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143项,涉及四大类课题类别。其中国家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分别为24项和8项,对应比例为16.78%和5.59%;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年课题分别为82项和29项,对应比例为57.34%和20.28%。由国家青年基金和教育部青年专项构成的青年项目类课题共计37项,所占比例为25.87%。由此可见,教育部重点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首要资助目标和重点资助对象,其次是青年项目类课题的资助[2]。这表明国家不仅重视教育科学主体研究力量的巩固,还注重新生研究力量的培育。遗憾的是,高职院校在教育学国家重点课题立项还未实现“零”突破。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国家重点课题的申报条件和高职院校承担国家级教育学重点课题的实力决定的。国家重点课题比其他类别课题的申报条件更为严格,如要求申请人必须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厅局级以上领导职务,必须有承担并完成过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的经历;重点课题的名称必须与指南保持一致,不得自行更改或添加副标题;需参加现场答辩;重点课题的完成时限,原则上要求在2年内完成,等等。现阶段,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弱,研究基础薄,教师科研水平低,还不具备承担国家级教育学重点课题的实力。

(三)立项地区分布

为考察各地区教育科研力量和发展状况,表2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立项分布做了统计。截至2015年底,除山西、广西、贵州、甘肃、青海5省区外,全国26个省区市均有课题立项,立项课题地区覆盖率为83.87%,地区分布具有非均衡性和集中性的特点。课题立项数最多的是湖南,有30项,占全国高职立项总数的20.98%,地区排名第一。浙江、江苏、广东、河北、山东5省分别排在第2~6位。前三位的课题立项总数为76项,占立项总数的“半壁江山”(占比53.15%)。按地理区域划分,东部11省市有86项,占60.16%;中部7省市有42项,占29.38%;西部8省市有15项占10.5%。统计结果不仅准确客观地反映了近10年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学研究发展现状,也揭示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实力和水平,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同省域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力量极度不平衡。

(四)立项院校所属类型分布

2006-201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立项分布的基本特征是:以综合、理工类院校为主体,不同类型院校的立项数量差异较大。从立项院校所属类型来看(见表3),综合、理工、财经和师范4类院校有87所立项,占立项院校总数的87.87%,获得立项128项,占项目总数的89.52%,是全国高职院校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农林、医药、政法、艺术类高职院校主持教育学课题的数量较少,说明其关注重点不在教育学科。

(五)教育学各分支学科分布

高职院校立项课题涉及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的14个学科中的12个学科,如表4所示,其中立项最多的分支学科是职业技术教育,接下来是高等教育和体育卫生美育。高职院校在教育学各分支学科获得立项的分布是职业技术教育88项、高等教育13项、体育卫生美育10项、教育经济与管理9项、比较教育5项、德育5项、基础教育4项、民族教育2项、教育发展战略2项、教育信息技术2项、成人教育2项、教育心理1项。另外,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史等2个学科的内容没有涉及。整体上看,高职院校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体育卫生美育、教育经济与管理,这4个学科的立项课题数为120项,占全部立项课题数的83.91%。比较教育、德育、基础教育、民族教育、教育发展战略、教育信息技术、成人教育、教育心理等学科是高职院校研究教育学分支学科中的劣势学科,其立项数均在5项以下。

二、从立项统计数据透视高职院校教育学研究竞争力

(一)地区竞争力

1.立项频次

“十一五”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都集中组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10年间共组织了10次课题立项评审。从立项频次看,浙江9次获得立项,立项频次最高,位列第1;湖南和广东各8次,位列第2;第3~5名,分别是江苏7次、山东6次、天津5次;其后是河北和重庆2个省市各有4次,河南获得3次,辽宁、上海、四川、云南、新疆5个省区市各有2次,北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海南、西藏、陕西、宁夏12个省区市各1次。

2.院校数量

“十一五”时期,共有12个省区市的40所高职院校获得立项,分别是浙江、湖南、广东、天津、江苏、重庆、四川、山东、河南、河北、上海、云南。“十二五”时期,共有14个省区新增了59所高职院校立项,分别是2011年的黑龙江、福建、陕西,2012年的海南、西藏、宁夏,2013年的吉林、安徽,2014年的辽宁、江西、新疆,2015年的北京、内蒙古、湖北。59所新增立项的高职院校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表明高级别项目教育学研究的“普及”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覆盖面不断增大。

从立项院校数量看,湖南有20所高职院校获得立项,位列第一;第2~6名,分别是浙江14校、广东12校、江苏9校、河北7校、山东4校;其后是湖北、重庆、河南、新疆4个省区市各有3所院校获得立项,天津、四川、上海、云南、辽宁5个省市各有2所院校获得立项,黑龙江、福建、陕西、海南、西藏、宁夏、吉林、安徽、江西、北京、内蒙古11个省区市各有1所院校获得立项。数据表明,在获得立项的省份中,立项院校数与课题立项数呈正相关,即立项的院校数量越多,立项的课题数量也越多。

3.项目结构

从项目结构看高职院校所属区域竞争力,国家一般课题24项,湖南7项,浙江6项,江苏和广东各3项,山东2项,湖北、新疆、福建各1项,占省域总数的30.77%;国家青年基金课题8项,主要分布在湖南(3项),江苏、河北、重庆、河南、内蒙古(各1项)等6个省区,占省域总数的23.08%;教育部重点课题82项,主要分布在浙江(17项)、湖南(16项)、江苏(12项)、广东(7项)、河北(5项),山东和天津(各4项),湖北(3项),湖南、四川、云南(各2项),重庆、上海、辽宁、黑龙江、陕西、宁夏、吉林、安徽(各1项)等19个省区市,占省域总数的73.08%;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29项,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各5项),湖南(4项),江苏、重庆、新疆(各2项),河北、天津、湖北、上海、辽宁、海南、西藏、江西、北京(各1项)等15个省区市,占省域总数的57.69%。

(二)院校竞争力

2006-2015年全国共有99所高职院校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资助,其中有9所院校获得3项以上。另外,有14所院校获得2项、76所院校获得1项。数据既表明了高职院校在项目数量上的差异,也显示出了其在教育学研究上的梯队状况。

从立项频次看,获得5次资助的院校有1所(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获得4次资助的院校有2所(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职业大学)、获得3次资助的院校有2所(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获得2次资助的院校有17所,仅获得1次资助的院校有77所。“十二五”时期,在新增立项的59所高职院校中,有6所获得2项以上的院校,分别是江苏的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9项,湖北的襄阳职业技术学院3项,浙江的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各2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项。

从项目结构看高职院校教育学研究竞争力,20所高职院校承担了24项国家一般课题,其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获得3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各获得2项,17所院校各获得1项;8所高职院校承担了8项国家青年课题,校均1项;61所高职院校承担了8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其中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获得7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获得4项,天津市职业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2所院校各获得3项,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女子职业大学、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8所院校各获得2项,49所院校各获得1项;25所高职院校承担了29项教育部青年课题,其中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4所院校各获得2项,21所院校各获得1项。

整体上看,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以获得9项立项课题居于榜首,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以8项位居第二,这两所高职院校在教育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天津市职业大学立项4项,位居第三;排在第四名的有6所高职院校,分别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女子职业大学、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分别立项3项,如表5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湖南女子职业大学和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已于2010年和2015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女子学院”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升本后的湖南女子学院于2013年获得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于2015年获得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1项,并未列入本文统计。

(三)项目主持人竞争力

143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共涉及到高职院校的140位项目主持人,其中成功立项2次以上的核心主持人为3人,如表6所示。从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所属地区来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浙江,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从项目主持人获准立项的项目类别来看,获得的都是国家一般项目和教育部重点项目,而没有重点项目或青年项目。核心主持人无论是人数还是立项数都显得偏少,表明高职院校缺乏在本学科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的项目主持人,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将是高职院校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006-2015年度我国高职院校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第一,从课题数量及在全国所占比例来看,高职院校立项143项,仅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总数的3.7%,课题的立项数量偏少,立项比例偏低;从课题级别来看,部级课题占77.62%,而国家级课题仅占22.38%,课题的总体层次不高;从课题类别看,无重大重点课题立项,且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数量偏少,课题的立项种类不平衡。从一定程度反映了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实力还比较薄弱,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中处于劣势地位。建议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适当提高高职院校立项课题的资助比例,重点资助国家级课题和青年课题,支持和鼓励中青年学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升课题研究水平,提升立项课题级别。

第二,从地域分布来看,地域分布不平衡,课题立项院校主要聚集于经济发达地区,尤以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的高职院校主持课题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院校承担的课题相对较少,这与当地的教育、经济、文化水平密切相关。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时要重视地区差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科学研究的资助力度,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避免区域间高职院校教育研究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促进教育研究公平和均衡发展[3]。

第三,从立项院校所属类型来看,以综合、理工类院校为主体,不同类型院校的立项数量差异较大。综合类和理工类院校承担了全部课题的66.44%,而师范类院校承担的课题较少,表明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师范类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与其所处的教育行业地位不相匹配。建议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认真分析自身资源,整合相关学术资源,建设创新团队,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的优势学科和项目选题,积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争取在全国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四,从教育学各分支学科来看,职业技术教育是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德育、基础教育、民族教育、教育发展战略、教育信息技术、成人教育、教育心理等分支学科也是教育科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领域,但目前高职院校对这些学科的关注度较低,对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较少。建议高职院校在开展应用性研究的同时,重视加强对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促使教育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保持一定的平衡。

第五,从项目主持人来看,无论是人数还是平均获准立项数都偏少。近10年来,全国高职院校仅有3位核心主持人,且最多立项数为2项,说明我国高职院校缺乏在教育学科领域中产生较大影响的领军人物。建议通过制度创新,加强核心研究人员和新兴科技力量的培养,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温颖,曹晔.2003-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统计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33):18-20.

[2]杨方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统计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7):43-48.

[3]车如山,姚捷.从课题立项看高等教育研究——基于2010-2014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5):52-59.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