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之我见

2016-11-18李晔翟善鹏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16期
关键词:入境美的课文

李晔+++翟善鹏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可当下许多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受到地域、文化氛围、观念等条件的限制,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被动填鸭,疲于应付,继而成为了“学困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引生入境,使学生乐学语文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做到“引生入境”。如何做到“引生入境”呢,仅仅像以前那样,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根粉笔,一本课本来打动学生,那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生入境,才能使学生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乐学语文。

1.合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营造情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借助精美的画面和音乐、影像,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的到美的享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黄河颂》时,让学生观看黄河的视频来感受它给人的那种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来感受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桃花源记》时,让学生观看3D动画让学生来感受渔人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渔人告诉太守,太守派人去找,没有找到,结果渔人遭到了毒打,从而也反应了作者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高了,背诵课文也简单了,对文本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就有了。

2.充分利用互动的语言渲染情境

口语交际课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说,特别是对那些平时不大发言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大胆的说,已达到提高口语表到能力的提高。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发展离不开认识的自主活动。课堂教学如果不面向全体学生,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就不是成功的教学。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描述性的语言,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悲凉的画面,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能够更好的体会古诗词曲的言简意丰,体会曲中的美好意境。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教师讲述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圆明园的相关历史,来激起学生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体会法国作家雨果鲜明的立场和态度。

3.恰当运用角色表演表现情境

语文教学中巧用表演可以尽快的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色。所谓“进入角色”就是“假如自己是课文中的人物”,而“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了,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的体验。

二、感受语文魅力,使学生爱学语文

语文素有“百科之母”之誉,其独特的人文特性,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学科素养、教育机智和语言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使学生爱上学习语文。

1.旁征博引的教育机智,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要想教好语文课,就应该拥有广阔的知识面。从天文地理到自然科学,从人文历史到物理化学,如果我们只拘泥于语文教科书,只在这个小范围里绕来绕去,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教语文,我们只会将学生带入一片沙漠——毫无生机可言。语文老师不一定要学富五车,但一定要善于旁征博引,要能引领学生走进一片更广阔的语文天地:那里有鸟语花香、高山流水、金戈铁马、轻吟浅唱,学生在这样的境界中,会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2.精湛高超的语言艺术,让语文课堂文采飞扬

说,是课堂上最主要的传授知识的途径,所以老师的语言艺术很重要。说话若一调到底,平淡无奇,势必使学生身陷枯燥乏味的苦海而怨声载道;若说话抑扬顿挫,文采飞扬,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时应从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调整音量、音调、语速,时而浑厚有力,时而轻柔婉转;并且语言要饱含情感,富有文采。充满着情感的语言,会宛如一曲动人的歌,飘入耳帘便驻留于心,难以忘怀。谁又会拒绝动人的乐曲,拒绝进行美的享受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语文。

3.饱含感情的经典诵读,让语文课堂隽永悠长

语文课中许多经典的美文需要反复的诵读和品味方能感受到其隽永悠长的意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

猜你喜欢

入境美的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品读入境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