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让语文课灵动起来
2016-11-18张松涛
张松涛
周汝昌先生说:“在我心中,总以为我们的教学要把语文放在首位,切勿误把此事视为‘非当务之急,因为这是素质教育的大本。”但,事实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总是会出现一些非正常情况。由于观念的问题,我们不少语文课堂仍然是一潭死水,缺少师生交流,缺少学生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阻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不按学情调整教学,于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有劲没处使;基础滞后的学生跟不上,失去学习的信心,恶性循环。语文课堂上这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教法应该可以改一改了。
《论语》载,子路和冉有先后向孔子讨教:“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让子路先问父亲和兄长再行事,却说冉有可以立刻实行。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孔子给的答案却不同呢?原来是孔子认为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就鼓励他遇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就劝他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这其实就是最早的因材施教。同样,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及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是自己能独立解决的,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让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的学生都能得到本应有的发展。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呢?
首先,我们应该将学生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学生之间存在怎样的个体差异,他们的兴趣爱好、年龄差异、理解能力、原有知识储备、性别、个性等等。我们只有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才能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为方便课堂授课,一般分为资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面。教师如果能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授课的话,在编排小组时一定要考虑到同一小组内三个层面学生的合理配置。
接着,我们进入备课环节,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学困生的要求要相对降低,并设定让他们跳一跳就能达成的目标。但,此目标不适用与资优生,他们不需要付出努力也能达成,学习失去挑战性,长期会使他们产生倦怠。目标的分层确定可以遵循教师自定与师生共商确定的分层与统一相结合的原则。这样就能做到基础目标、发展目标、提高目标共同呈现,相辅相成。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标可达,从而促进他们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我跟学生一起确定教学目标。基础滞后的学生说,有些字不会读不会写,文章太长还要求背诵,有难度;资优生则对文章优美的语言很感兴趣,还在自己尝试读出情感。根据这些情况,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对字音,读通全文,背诵经典语段。
2.读出几幅春天的图画,感受春天的特点。
3.赏析文中优美的词句,把握文章情感,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目标1面对包括学困生的全体同学;目标2则主要面对中等生和资优生,但后面的同学努力一把或许也将有收获;目标3则面向资优生,当然,中等生认真投入亦会有所得。目标层次清晰却又界而未隔。目标分层,教学内容自然也就层次分明。这样整个课堂就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补基”,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这三类学生。
进入课堂之后,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分层意识非常重要,这一点如果得不到保障,前面所做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三个层面的学生教师必须时刻放在心上: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这个环节将重点关注哪一层面,要让个层面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仍以《春》为例,读准字音、通读全文的环节则放手让相对滞后的学生去完成,中等生可以参与点评;春草、春花等五幅图的概和层次的划分则由中等生主打,资优生可以参与纠偏;而情感的把握、词句的赏析,则以资优生为主,有兴趣的中等生亦可参加,而滞后生则可安排他们在读的环节进行点评,以此进一步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教学的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动起来。学生动了,课堂就活了!
巩固环节依然需要分层。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可以按照难易程度将练习分为这样几个层次:信心题(极易题)、基础题、中档题、提高题。练习时,两两组合成三组题分别对应三个层面的学生。即信心题和基础题滞后生必做;基础题和中档题中等生必做;基础题题和提高题资优生必做。练习设计继续以《春》为例:(1)抄写精彩语段题;(2)注音解释题;(3)常识填充题;(4)赏析题;(5)仿写题。其中,1、2、3为学困生必做,2、3、4为中档生必做,2、3、4、5为资优生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