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PP模式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应用研究
2016-11-17陈欢欢李滟浩
陈欢欢++李滟浩
摘要:通过描述PPP模式在高校的产生过程,介绍了PPP模式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作程序,分析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证明PPP的引入能够有效减轻政府财政支出压力,提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以保证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PPP;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210-01
一、PPP模式产生过程
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改革,财政赤资已成常态,除了要缓解高校财政压力,市教委组织进行高校的财务收支审计,其中基建工程审计除了施工质量问题反映出大量而且普遍存在建设程序不规范问题也让高校处于两难的境地。传统模式下高校从各个部门(基建处、审计处、财务处、工会、纪检处等)抽调一定人员组成建设管理小组,造成管理费大幅升高,也给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更大的隐患。而PPP模式的产生除了能够有效减轻高校财政压力的同时,还可增强项目招投标、成本进度控制等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监督力度,有效减少施工质量、项目管理及建设程序等问题的出现。
二、PPP模式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运作程序
(1)立项、招投标选择承建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出的实施主体通常为高校,同时要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来对项目进行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吸引民间资本;然后组织招投标选择承建方,这是PPP项目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对承建方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对投标的民间资本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实力雄厚的承建方。
(2)成立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承建方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与项目建设管理相适应的人员组建PPP项目公司,并与高校签订特许权协议,根据协议规定,承建方在协议规定的时间内,负责对项目进行投融资、设计、建造、经营和期满移过程,它是PPP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石。
(3)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前期相关手续办理和准备工作全部进行完毕后,项目开工建设,PPP项目公司依照协议的规定,负责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并保证PPP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
(4)项目运营:项目竣工验收以后进入运营阶段,项目公司可自运营也可交由专门的运营公司运营,项目运营和维护的过程直接影响最终项目效益产生的效果,因此对运营商有较高的要求。期间,政府、高校有权对项目进行监督检查。
(5)项目移交:运营期满PPP项目公司必须按照特许协议中的规定无偿移交项目的所有资产,一般情况下,合理的PPP公司最终都能在特许期满前还清债务并有一定的收益。
三、面临的问题
(1)缺乏项目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PPP是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目前我国没有相应的部门机构对PPP项目进行专门管理,也没有颁布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也是当前PPP模式推广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缺乏PPP项目专门的管理人才:由于相对于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专门人才的培养具有滞后性,PPP模式同样不能幸免于难,现在专门的管理人才匮乏,导致PPP项目的实施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3)缺乏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PPP项目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就是风险分担是否合理,所以现在很多学者都在研究PPP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担机制,试图从理论上解决满足各方要求、各方都能接受并且合理的风险分担结构。
(4)缺乏可借鉴的特许期满的成功案例经验:PPP模式应用到项目中的案例很多,但是一般PPP项目的特许期比较长,最长设定为30年,现在完全特许期满成功案例的PPP项目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少,对PPP项目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应采取的措施
除了应采取培训专门的管理人才;建立选择规模适度、收益稳定和条件成熟的PPP项目;形成良好的监管构架;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机构;建立专门的PPP投资管理机构这些措施外,高校要真正推广PPP模式,从国家层面,政府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这是前提。
(2)深化改革投融资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创新融资机制;转变政府职能:PPP模式绝不是简单的融资手段。重点在于各参与方要转变传统的工作职能,降低综合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政府和社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政府应由经营者变为合作者,主要负责监督管理等工作;企业则由过去的建设者变成产品的提供者和运营者,这才是PPP模式中各方应承担的核心角色。
(3)确定合理的定价调价机制、投资回报机制:价格如何形成;政府还是市场定价;究竟谁来付费;回报如何保证盈利但不暴力;保底使用量怎么界定;超额收益怎样划分等问题都应该在PPP模式前期制定好。
(4)构建PP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目前还没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如何提高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绩效水平,这也是当前研究者探讨的热点。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