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帮包村的明天更美好……

2016-12-20魏大治

机构与行政 2016年11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第一书记党建

魏大治

鄄城县董口镇刘田庄村,一个黄河南岸的普通村庄。数百年来,与周边诸多村庄一样,它默默接受着黄河的滋润与暴虐。常态中的黄河,给村里的黄土层输送着丰富的营养,保障人们通过种植实现温饱;但变态时的黄河,却可轻易将它曾经给予的一切全部夺走。也许正因为这个自然和地理原因,这里的人们养成了“赚一点儿、花一点儿”的生活习惯,几乎从未产生过拼搏的劲头和进取的激情。所以,当改革开放的大潮早已席卷神州之时,这里却“稳如泰山”、岿然不动,贫困落后的面貌依然故我、分毫未变。而且,由于该村在几次乡镇区划调整中被多次“易手”,目前处于董口镇和富春乡交界处,远离镇党委、政府驻地,所以从未得到过各类优惠政策的眷顾,自主发展明显缺乏激励因素。也许带着应该对刘田庄村有所补偿的想法,前年年底,董口镇党委政府决定将其上报为省级帮包村予以扶持。于是,笔者作为省编办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以“抓基层党建、促精准脱贫”为主要内容的帮包工作历程……

一、抓好村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着力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刘田庄村的四位村干部,平均年龄55岁,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保守落后、疲沓懈怠——这是我在接触了他们一段时间后产生的深刻印象。比如,作为“一把手”的支部书记王心安和作为“二把手”的村委会主任刘继修一直关系不睦,常常因为工作意见不同就奋力争吵、互不相让;一遇到稍有难度的工作,就撂挑子不干——“你再找别人吧,魏书记,俺是干不了了……”;与他们交流时常存在困难——苦口婆心解释半天,他们的回应却只是一句“俺没听懂……”。“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如果村干部一直处于这种“前现代”状态,脱贫致富的事业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因此,必须将党建工作牢牢记在心里、抓在手上,使之真正成为各项工作的加速器和推进剂。

一是更新观念。从开会不能迟到早退、着装不可邋遢随意等细节问题入手,向他们反复强调遵守纪律、保持体面等基本观念,促使他们自觉从意识深处融入现代社会。在不同场合多次告诫他们应当自觉产生带动全村发展的意愿和想法,不能满足于只做一些镇里安排的简单工作,否则就不是一名称职的村干部;不要眼睛总盯着一点儿小好处,而是应当本着“吃亏是福”的原则,将自己的利益先放一放,着重考虑全村群众利益这个大局;不能总是怕得罪人、总想当老好人,不敢同错误言论和行为作斗争,带坏了村内风气;要讲诚信,不能满嘴跑火车,为避免有人说话不算数,该签订书面合同时不能偷懒,以便为权利的实现提供法律救济途径。

二是确定制度。先后制定了财务管理、环境卫生保洁、机井管理、文体广场管理和街道绿化管理五项制度;修订了民主决策、党务村务公开、党组织会议和党员学习等多项制度,督促村干部认真学习、严格遵守,既填补了长期以来的制度空白,又解决了此前某些制度不够具体、操作性差的问题,初步达到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的目标。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既明确了责任主体、约束机制,又规定了操作步骤、实施办法,得到了村干部一致好评,对于堵塞财务漏洞、解决财务弊病起了重要作用。

三是敢压担子。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明确村班子成员分工,使其各安其职、各尽其责,避免了敷衍塞责、相互推诿问题的一再发生。在工程施工、活动举办、产业发展、群众动员等具体事项上,帮办不包办,只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具体落实时让村干部担当主角、冲在一线,迫使他们不得不从具体工作中提高素质和能力。

四是选拔人才。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锻炼,并与镇党委和村内党员多次沟通,将品德优良、作风正派、积极热情、头脑灵活的于西峰(44岁)、王伟(36岁)和翟喜进(29岁)列为村干部后备人选,还将前者吸收入党,大大优化了村班子年龄和能力结构。每次村两委会议,都让三位“新人”参加商议和决策。可以发现,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操作技术的他们,很多观点和看法,都与年龄偏大的“老”干部们有所不同,往往对问题的解决颇有助益。

二、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去年10月份之前,每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会议,我们都要站在村支书家门外的露天地里举行,借助一盏“土路灯”提供的微弱光源议事。夏季第一场雨后,每次到村里去我都带着恐惧和紧张,因为村内道路已变成泥坑——踩上去后,拔出来的只有脚,鞋却不见了踪影。田边沟渠,要么已经淤塞、要么从未挖通,导致的结果是要么水流不畅灌入农田、要么干涸见底无法浇地。仅有的几座涵管桥,早已年久失修,难以承担大型农机进出的重任……在访谈中可以发现,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群众最为迫切、最为期盼,给“第一书记”提出的要求大都集中于此。对民之所愿,我们应切切实实有所回应。

一是为刘田庄村建成了近300平米的办公楼及占地一亩半的文体广场,配备了全套办公家具、设备和健身器材,结束了该村从未有过办公和活动场所的历史。村干部们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为群众办事,坦言这才真是找到了当干部的感觉;群众代表被召集到一层大会议室开会,左看看右瞧瞧,说只在电视里见过这样的桌椅。小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好不开心;大人们聊天唠嗑,悠闲惬意;协调县文化馆专程在广场上两次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投入资金120余万元为刘田庄村建成村内主街和出村道路4.1公里、村内胡同2.1公里,皆为高标准水泥路。即便在雨季出行,群众也不再“茬泥”。骑电动车接送孩子或外出赶集,再也不用为道路颠簸难行而担忧。新婚小青年的车队,可以在村内实现绕行。此外,还安装了近30盏太阳能路灯,解决了群众夜间出行难题。

三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挖沟渠9.2公里,分两批共新建涵管桥58座,实现了排涝、抗旱两大作用,能满足各类大型农业机械进出田地作业,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三、培育产业项目,建立村民和集体收入“双增”长效机制

刘田庄村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群众创业创新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普遍较差,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较少,敢闯敢试又思路清晰的村民更是寥若晨星。相反,不思进取、闲散懒惰的风气几乎已实现“全覆盖”。群众收入来源主要靠粮食种植和外出打工,也有少部分村民从事经济作物种植(比如种植金银花)、养殖(比如养羊和养兔)、经商(比如外出收购头发并经简单挑选后售卖给假发制作企业),但均不能在该村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要想实现群众收入和集体收入“双增”目标,必须发展适宜产业,促进帮包村形成造血功能、厚植发展潜力。

就发展哪个产业征求群众意见时,十位村民至少能给出十五个方案。但经过分析,他们“青睐”的产业要么是前几年已经被证明是虚假宣传的;要么是风险过大、市场行情大起大落让人难以把握的;要么是缺乏技术和销路,仓促上马有可能导致血本无归的。到多地考察后,发现莘县“上半年甜瓜、下半年黄瓜”的大棚种植模式与刘田庄村的生产条件、生产传统有可衔接之处。更重要的是,莘县燕店镇的宏源瓜菜专业合作社承诺,技术问题由他们派技术员解决,销路问题由双方合作解决,便决定将大棚瓜菜种植作为扶贫主导产业加以发展。

产业项目确定后,为打消群众顾虑和担忧,采取邀请莘县种植户现身说法、宏源合作社理事长前来授课、给群众对比算账等多种方式广为宣传、答疑释惑,才逐步坚定了他们的发展信心和勇气。

去冬今春,共在刘田庄村建成大棚24个,占地40亩,形成了种植基地。为给该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在基地内部整修道路800余米,还完善了围网、板房、输水管道等附属设施。同时,为给该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内部机制,组织种植户成立了靖宇合作社,由支部书记王心安担任理事长,带领大家在“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的模式下开展运作。

今年春节刚过,宏源合作社培育的绿帅瓜苗即运至大棚内栽植,由其派出的技术员魏国华在这之前也已到位。香瓜生长过程中,多次聘请莘县农技专家前来帮助解决疑难杂症,确保香瓜科学生长。炎热的六月,当第一茬香瓜成熟后,一方面协调宏源合作社包销,另一方面帮助指导种植户采用零售(比如带领种植户晚间到县城广场售卖、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吸引消费者到基地采摘)、批发(广泛联系各地客户前来洽谈采购)等多种方式开拓自有销路、打造自有品牌,实现丰产又增收。第二茬翠丽香瓜成熟后,恰逢中秋节前,迅速被抢购一空。据统计,今年两茬香瓜销售完毕后,每个大棚的净收益都在万元以上。目前,新建大棚中的黄瓜正在茁壮成长,去年建的“旧”大棚中,芫荽和菠菜也早已吐出新绿,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基本已成定局。

大棚瓜菜产业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群众收入和技能,还使村集体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有了较为稳定的增收渠道,达到了集体、群众收入“双增”的预期效果。

对于确实无力加入到大棚种植产业中来的贫困户,我除了向镇政府申请将他们尽可能纳入低保外,还积极参与办领导倡导发起的“温暖过冬”活动,使用全办同志的爱心捐款,为特困户们送去了棉衣、被褥、大米、食油等物品,让他们感激涕零,纷纷赞颂党的政策就是好。

第二轮“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为期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必将在我的人生履历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难忘一笔。回顾这段来之不易的经历,我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是帮包工作必须精益求精、严格要求,切不可粗枝大叶、大而化之。“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是我们工作中一直坚持的原则。比如,在基建工作中,只有严守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口,打造“百年工程”“精品工程”,才能真正给帮包村留下一笔可贵的财富,也才能使财政资金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和作用。为此,不管是在材料购置还是在施工过程中,都不放过对一块砖一袋沙的把关,不放过对一道工序一个环节的监督,严防死守、紧盯死靠,确保不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同时,精打细算、严控开支,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保证将钱花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

二是帮包工作必须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同时又要结合实际、稳慎操作。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为了促进刘田庄村发展,我不知说了多少话、跑了多少路,目的就是要发展起一个能主导全村的好产业,拔掉其“穷根”。比如,除大棚产业外,我曾在刘田庄村推行过牡丹种植,力图拿出千亩土地,流转到大户手中,发展极具菏泽地方特色且技术和销路都不是问题的牡丹籽油产业,得到了全村几乎一致认可,但却由于两个大户“临阵倒戈”而功亏一篑。此外,还曾将鄄城县“明星企业”尚百丽公司的藤编家具项目引入扶贫就业车间,力图帮助那些不能外出的农户实现村内就业,但却由于受农户“一天赚不到40元钱宁肯闲着”等不良想法影响,红火一阵就偃旗息鼓了。

三是帮包工作必须“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努力树立自身良好形象。作为省编办派出的“第一书记”,我始终牢记办领导的嘱托,守纪律、讲规矩,严守党纪国法和村规民约;切实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杜绝任何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利的想法和举动;遵守临时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以上门走访、街边闲聊、开座谈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做到了与群众打成一片;尽管路途较远也坚持骑单车往返,工作到再晚也从不在村里吃一顿饭;在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办公楼及广场建设、瓜菜大棚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时,亲力亲为、冲在阵前,领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赢得了群众好评,树立了“第一书记”良好形象。□作者系山东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E:TC

关键词:第一书记 党建 帮包村 产业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建设第一书记党建
我的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