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孩子如何写作业

2016-11-17张发财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临帖书签读音

张发财

古代的孩子是怎么写作业的呢?《周礼》上说上古的教育有六个科目:礼、乐、射、御、书、数,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驶、文学和数学。这六个学科到了隋唐,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最后只剩下一个“书”,也就是语文。读书也变得简单,就是“读”和“书”。

“读”是朗读。学生先把课本送到老师面前“上书”。古代没标点,老师用烧烤扦子般粗的“点书签”蘸印泥,在书中断句处点个红点。点书签一头大,一头小。小一点的是逗号,大一点的是句号——这叫“点书”。

点书后读书。老师先范读,学生跟着模仿,老师读三遍后学生跟着读三遍,要求“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童蒙须知》中提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本一般是《三字经》或《论语》。阅读姿势如现在电视剧里演的一样,朗读时老师下身不动,以腰为轴前仰后合、摇头晃脑,学生也跟着前仰后合、摇头晃脑。

随后老师讲经,讲义理,讲字义。讲经后学生自己朗读,杭州宗文义塾要求学生“每日读生书,朗读百遍”。重复朗读的好处是,经过反复练习,很快会记住读音和字形。小孩子读的启蒙读物有《蒙求》《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幼学琼林》之类,大孩子读《论语》和《中庸》。古文里学校叫“庠”,这个字拆开就是“广”和“羊”,古代的学校确实有点儿在广场放羊的意思。当时采取混班制,大孩子和小孩子在同一间教室,书声琅琅这种混合音响,听起来不错,但操作起来并不顺畅。当小孩子读《三字经》时,旁边的大孩子在读《论语》,就会混音,混搭的结果是彼此受影响,谁都读不下去。

古代的小孩子一天学四个小时,大孩子一般学八个小时。小孩子要学习的东西很少,老师一次“点书”的内容不多,十个字左右,背熟,记住读音和字形就开始“书”了。“书”就是写字,分三个阶段:描红、影本、临帖。第一阶段,老师在本子上用红笔写下所教的字,作为描红的样本,学生按照笔画用墨填写;第二阶段是影本,学生把半透明的纸盖在黑底白字的字帖上,透过纸练习那些朦朦胧胧的字;第三阶段是临帖,就是看帖习字。

古代的孩子每天要写多少字?《宋会要辑稿·崇儒》的规定大约是这样的:(国子监)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猜你喜欢

临帖书签读音
透明书签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字词篇
十一月书签
贰月书签
四叶草书签
绘画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