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立读完1700本书后

2016-11-17侯文晓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黄侃感兴趣奖学金

侯文晓

2015年10月2日上午,冯立在豆瓣网上发表了他的第79篇日记,题目是“如何让你的阅读更高效?——1700本书阅读总结”,这是他所写的“阅读总结”系列中的第17期。这篇文章一发布,就被“喜欢”了1000多次,获得近200次的推荐。

冯立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读完100本书,就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从一个主题入手,或谈谈读书所得,或谈谈阅读技巧,最后还要为这100本书评选出一个前十名的最佳榜单。《在千山万水间枕典席文》《经典的力量》《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碎与读》……这些都是冯立写在每一个“百本大关”的感悟和总结。从大一结束时制订读书计划开始,转眼已是历史系博士二年级的他已经完成了第17个100本读书计划,仔细算一下,这相当于一年读200多本书,平均三天读两本。这样的速度,恐怕绝大多数人是望尘莫及的,更别提长期坚持了。

冯立谈起读书的缘起,说只是觉得大学过了一年有些荒废,想看看能读多少书。他很轻松地说:“没想到大四上学期就提前完成了三年读完300本的目标,一读就停不下来了。”一开始,他按照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生必读书单看了几本,很快就发现,人不应该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获得某种成就,去按照书单读书,读书应该是顺其自然的一本接一本。如果你对某一本书感兴趣,可以找相关的书来看,还可以找书中提到过的其他书来看,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看书的体系,找到自己搜罗好书的方式。翻看冯立的读书书目,你会发现他的阅读涉猎极为广泛,推理、科幻、动漫、评论、杂志、畅销书……种类之多令人咂舌。他在第900本书的总结文章《阅读的极限》中写道,自己在阅读了300本书后,对某些类型的书的写作套路已经非常熟悉了。

被问到如何有这么多时间看书,冯立回答说:“大概是有空就读吧,我很少拿出整块的时间来读,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见缝插针的阅读,再一个读得多了速度也会加快。”其实,他并没有因为大量看书而耗费太多时间,甚至如某些人猜测的那样变得“不通世事”。他数了数,大学生应该体验的生活,从打游戏到打工,从上课到做助教,从实践到旅行,自己一个不落全都体验过。最新的电影一上映,他马上就去看了,看完还认认真真在朋友圈发表了一条评论。

比起读书形式和读书心得,冯立更看重实在的内容和深入的思考。他在文章中写道:“读书要读出不同的维度,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阅读的表层,简单阅读就去表扬抑或批驳某本书的优劣……读得多了,写得多其实很容易;读得多了,写得不多,但能给别人传递的更多才见功力。”

虽然读书、思考甚多,冯立却坦言自己不算是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在中学时代,他一度不被看好,但超常发挥的高考和自主招生还是让他幸运地进入了人民大学国学实验班,学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凡是感兴趣的东西就去学,他本科期间在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旁听了20门课。

冯立的豆瓣主页上写着“唯有爱与学业不可辜负”。“除了与学习有关的奖学金,其他的奖学金我也拿了”,他带着一点自豪,特别说起自己在本科时期参加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这个项目,他带着两个同学一起写了8400多字的报告,获得了全校人文组的第一名。课题与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有关,开始没人愿意参加,他只好拉来好友与下铺的哥们,三个人一起回到他的老家湖北黄冈做调研。“很多名人啊,李贽、闻一多、黄侃、熊十力……”一连串在历史上颇有名气的人物的名字从他的嘴里冒出来,“这些人的故居和讲学之地我们全都跑遍了……不过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呼吁复建了黄侃夫妻的合葬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必是很多人的梦想,对冯立来说,这也是他正身体力行的东西。

猜你喜欢

黄侃感兴趣奖学金
拆包裹和挑盖头
黄侃拜师
获取额外生活费 不妨尝试奖学金
对自己感兴趣
狠,有时是一种爱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巩辰卓申请罗德奖学金时的个人陈述
识别教授
编读往来
现在是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