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鼢鼠对D型肉毒毒素的敏感性测定及小区防治试验

2016-11-17李生庆张同作张西云李志宁刘怀新林龚华

野生动物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鼢鼠毒饵灭鼠

李生庆张同作张西云李志宁刘怀新林龚华

(1.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810016;2.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

高原鼢鼠对D型肉毒毒素的敏感性测定及小区防治试验

李生庆张同作张西云李志宁刘怀新林龚华2

(1.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810016;2.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

首次采用霍恩氏法测定了野生高原鼢鼠对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敏感性,并以测得的LD50为依据,在野外开展了不同浓度D型肉毒毒素防治高原鼢鼠的小区防治试验。通过试验测得D型肉毒毒素对高原鼢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5 840 MLD/mL,(可信线为3 430-9 950 MLD小白鼠/kg体重),高原鼢鼠对该毒素敏感,其敏感性与高原鼠兔基本一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D型肉毒颗粒毒饵防治效果最佳,平均防治效果为89.83 %。可以用于大面积高原鼢鼠鼠害防治。

高原鼢鼠;

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因其长年生活于地下,视力严重退化,俗称“瞎老鼠”,藏语称为“塞隆”。高原鼢鼠是一种活跃在海拔2 800 m~4 300 m的耕地、草滩、森林和阳坡草场上,靠啃食草根、茎为生的高寒草甸草原特有鼠种。其穴洞、鼠道星罗棋布,所到之处草场、森林、退耕还林地多成了不毛之地[1]。据张生合报道,青海省鼢鼠危害面积1.09×104hm2,其中青南和环湖地区危害最严重,形成了大面积寸草不生的“黑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高原鼢鼠不仅掘翻土壤,埋没牧草,而且地下洞连片成网,坍塌冲失后表土流失,造成新土裸露,形成大片裸地和秃斑地,通过对高原鼢鼠的大力防治,可有效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有利于草地生境的恢复和改善,遏制草地进一步退化、沙化、“黑土滩”化,使草地生境趋于良性循环。

利用肉毒毒素进行鼠害防治已成为当前的一种趋势,肉毒梭菌神经毒素是由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1 ng/kg即可致死的剧毒毒素蛋白[3]。这种毒素通过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4]。其中A-G血清型中,A、B、E、F、G,可导致人的肉毒中毒,C、D型主要引起鸟类和动物的肉毒中毒[5]。D型肉毒毒素灭鼠剂就是利用D型肉毒梭菌所产毒素经过过滤、除菌而成的一种大分子生物毒素蛋白灭鼠剂,具有无残留,不污染环境,无二次中毒,不伤害鼠类天敌的特点。

多年来,青海省利用D型肉毒毒素在防治高原鼠兔和高原田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防治技术日臻完善,但在高原鼢鼠防治方面,始终未能找到成功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本研究为应用D型肉毒灭鼠剂有效地控制高原鼢鼠对农业、林业及畜牧业的危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高原鼢鼠对D型肉毒毒素的敏感性测定试验

1.1.1 试验药品

D型肉毒素颗粒毒饵(10万MLD/g)、 D型肉毒毒素水剂(毒价:1000万MLD/mL小白鼠静注,批号:20151003批),由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提供。

1.1.2 试验动物

试验用野生高原鼢鼠捕捉自青海省大通县野外。在室内驯养1周后使用。

1.1.3 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国际通用的霍恩氏法测定高原鼢鼠对D型肉毒毒素的LD50,以每公斤体重灌服2 150 MLD、4 640 MLD、10 000 MLD、21 500 MLD的毒素量设置4个剂量组,每组5只动物,每100 g体重灌服215、464、1 000、2 150 MLD的毒素,饲喂甘蓝,观察10 d,记录死亡情况。

1.2 D型肉毒毒素防治高原鼢鼠的小区试验

1.2.1 小区试验地点

试验地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塔秀乡,地处西倾山与黄河之间(E100°13′~101°33′,N35°09′~36°08′),总面积6 649.7 km2,隶属于海南藏族自治州,约占全州总面积的14.45%,东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为邻,南与本州同德县,西与兴海县和共和县,北与贵德县接壤。贵南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冬长夏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发展草原畜牧业。年平均气温为2.3℃,年极端最高气温31.8℃,年极端最低气温-29.2℃,年降水量为403.8 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907.8 h,年平均蒸发量为1 378.5 mm;气温低,日照长,辐射强,降水集中,雨热同季,但降水不足,蒸发量大,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干旱、暴雨、冰雹、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频繁。

1.2.2 样方设计

试验设D型生物灭鼠剂A:D型肉毒毒素颗粒毒饵(2万MLD/g)、B:0.10%D型肉毒毒素青稞毒饵、C:0.15%D型肉毒毒素青稞毒饵、D:0.20%D型肉

图1 D型肉毒素杀灭高原鼢鼠小区试验样方Fig.1 The draft of plot experiment about botulinum toxin type D kill the plateau zokor A:D型肉毒毒素颗粒毒饵(20 000 MLD/g) B:0.10%D型肉毒毒素青稞毒饵 C:0.15%D型肉毒毒素青稞毒饵D:0.20%D型肉毒毒素青稞毒饵 CK:空白对照黑色边框为50 m宽隔离带A:Poison bait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D(20 000 MLD/g)B:0.10%Density barley bait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D C:0.15%Density barley bait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D D:0.20%Density barley bait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D CK:blank controlisolation belt

毒毒素青稞毒饵4个梯度及CK:空白对照。每小区面积0.25 hm2(50 m ×50 m)重复3次,组间随机排列,各浓度组两两隔开,并设标志旗。中间设50 m宽的保护行,外围设50 m宽保护行,在行间及外围保护带均以D型肉毒毒素颗粒毒饵进行防治。

1.2.3 试验区鼠密度调查

以划定的样方为单位,试验开始前,将样方内所有新堆土堆铲平,记录数据;2 d后,再用红筷子标记新堆土堆数,记录数据并计算该试验区内鼠密度概况。

1.2.4 毒饵配制

根据试验室内D型肉毒灭鼠剂对高原鼢鼠的适口性试验,在D型肉毒毒素颗粒毒饵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配制颗粒毒饵,用于高原鼢鼠的现地鼠害防治。

使用前,按浓度梯度将D型肉毒毒素用注射器吸出、注入80 mL自来水中,充分混匀;将青稞倒入塑料小盆中,把混匀的毒素均匀加入到饵料中,边加边拌制,使每一粒饵料都沾到毒素,拌制完毕后将毒饵装入一塑料袋中,闷置12 h后待用(配制见表1)。

表1 不同浓度毒素饵料配制方法

Tab.1 The method of bait mixing with the different density toxin

1.2.5 投药

采用有效洞投饵法,在标有红筷子的有效土堆处投放不同浓度的毒饵,根据有效洞探查、将投饵器深入到鼠道内,通过投饵管将饵料投放于有效洞内,每一洞投放饵料10~15粒,投放后用物块将洞口封闭。投饵时将劳力每人间隔5 m左右排成一行边走边投饵,队伍两边各派1人专做标记,以防漏投和重投。在隔离带同样施饵,1 d内投完。

1.2.6 统计方法

防治前,采用新鲜土堆插旗计数法计算灭效。

2 试验结果

2.1 D型肉毒灭鼠剂对高原鼢鼠敏感性测定结果

试验测得,1003批D型肉毒毒素对高原鼢鼠的灌胃半数致死量LD50为5 840 MLD/kg体重,可信限为3 430~9 950 MLD(小白鼠)/kg体重。

表2 D型肉毒灭鼠剂对高原鼢鼠的灌胃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

Tab.2 The LD50 about botulinum toxin type D to the plateau zokor

2.2 小区防治试验结果

D型肉毒毒素颗粒毒饵平均灭效为89.93%,0.10%、0.15%、0.20%D型肉毒毒素3个浓度组的平均灭效分别为80.6%、89.13%及87.73%,而对照组平均灭效为32.7%。小区试验结果表明,D型肉毒毒素颗粒毒饵灭效最好,其次为1.5% D型肉毒毒素水剂。

结论:结合上述D型肉毒毒素灭鼠剂对高原鼢鼠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以及小区防治试验,采用D型肉毒毒素颗粒毒饵(20 000 MLD/g)或采用0.15%浓度D型肉毒毒素拌制青稞毒饵,其灭鼠效果最佳,可用于大面积高原鼢鼠的鼠害防治。

3 讨论与分析

3.1 高原鼢鼠、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及高原田鼠(Neodonirene)是青藏高原农牧区危害最为严重的3种害兽,据统计,仅青海省鼠害每年可消耗草地鲜草量108.49亿kg,因挖掘洞坑损耗的鲜草量4.56亿kg,按每公斤鲜草0.1元计价,每年仅新鲜牧草一项直接经济损失就是11.3亿多元[6]。因此,无论是从生态系统安全还是从畜牧业经济角度上讲,鼠害问题都是青藏高原发展的关键问题。而目前,在利用D型肉毒毒素防治高原鼠兔、高原田鼠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利用D型肉毒毒素生物灭鼠剂防治上述害鼠既能保证较高的灭效(平均在90%以上),又能避免环境污染、二次中毒等弊端。因此,本试验采用霍恩氏法测定了D型肉毒毒素对高原鼢鼠的灌胃半数致死量(LD50),有试验结果得知其LD50为5 840 MLD/kg体重,其敏感性与高原鼠兔基本相当(高原鼠兔LD50为5 010 MLD/kg体重),因此本试验首先从理论上证明了D型肉毒毒素作为防治高原鼢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表3 不同浓度D型肉毒灭鼠剂对高原鼢鼠的灭杀效果(0.25 hm2)

Tab.3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ensity botulinum toxin type D killing the plateau zokor(0.25 hm2)

注:A为颗粒毒饵,B为0.10%浓度组,C为0.15%浓度组,D为0.02%浓度组,CK为空白对照

Note:A:Poison bait,B:0.10%Density group,C:0.15%Density group,D:0.20%Density group,CK:Blank control

3.2 高原鼢鼠是一种啮齿类野生动物,其野外捕捉及试验室驯养十分困难,我们通过本次试验中高原鼢鼠的现场抓捕并结合高原鼢鼠的相关习性,专门研制了一种高原鼢鼠野外活体捕捉定位仪,该仪器大大地提高了活体高原鼢鼠的抓捕效率,节约人力,保证了试验用鼠的按时供给,该设备正在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已受理。另外,高原鼢鼠在试验室驯养过程中,建议在饲养笼内防治一定厚度的较湿润的泥土,不仅保证了高原鼢鼠的生活环境没有太大的改变,而且高原鼢鼠在泥土中不断拱土,也能提高其运动活力。驯养期间,我们还利用本试验室自制的颗粒饵料进行饲喂,适口性良好,大大改善了高原鼢鼠的营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原鼢鼠的自然死亡率,保证了试验数据的精确性。

3.3 据唐忠民等的研究报道[7],一年中,高原鼢鼠有两个活动盛期,4~6月为第一活动盛期,主要为寻求配偶、交配、产仔和哺乳行为。第二活动盛期为9~10月底,用于建窝修巢储备越冬食物。两个活动盛期即为危害盛期,推土造丘和啃食牧草对草原形成剧烈破坏,因此,对于高原鼢鼠的防治时间一定要选在高原鼢鼠活动频繁的季节,即4 月中下旬~5 月10 日前的交配高峰期和越冬前贮备食物的秋季-初冬时期。这两个时期高原鼢鼠活动时间长、范围广,是灭治高原鼢鼠的最佳时期。特别是交配高峰期时的灭治,基本上人为地切断了高原鼢鼠的繁殖链,对高原鼢鼠防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张同作等研究表明[8],春季时候,高原鼢鼠经过一个冬季的消耗,其洞内贮存的食物已消耗殆尽,其体能极大的下降。因此在春季土地解冻之后,它迅速而频繁地出外取食,借以补充体能并得以迅速恢复。而这个时候它所能够摄取的食物非常有限,这就迫使高原鼢鼠必须通过更频繁的活动和更长距离的移动来达成目的,因此,它被灭杀的几率就更大。另外,因为春季正值高原鼢鼠繁殖高峰期,它们追逐异性、交配等一系列的繁殖行为必然增加它们的活动量,因而导致它们被灭杀。而在秋季时节,高原鼢鼠的繁殖活动已全部结束,体能也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和发展,此时外界食物丰富,它们的活动必然减少,因此被杀灭的几率大大下降。在实际生产中,防治高原鼢鼠的季节应以春季为先,此次小区防治试验我们选择于5月上旬进行药物投放,灭鼠效果较理想。

3.4 高原鼢鼠相较于高原鼠兔及高原田鼠,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常年生活在地表之下,无法准确判断其具体的生活区域,那么利肉毒毒素灭鼠剂进行高原鼢鼠的大面积鼠害防治,防效高低的关键是能否准确的找到有效的鼠道,并将毒饵投放于害鼠活动的洞道内,这样才能保证害鼠采食到毒饵。因此,一般是根据新鲜土丘与新鲜土丘之间的连线来判断高原鼢鼠的鼠道走向,在此连线的土堆附近,可用投饵探棒进行鼠道探查,探棒深入土层5~10 cm后,阻力若突然减少,即为洞道,可投放毒饵。在进行鼢鼠活体抓捕时,也可用铁铲铲开洞道,观察洞道上高原鼢鼠挖掘时,鼻吻拱土留下的半月形的吻印,吻印深的一方或洞道壁草根指向的一方就是高原鼢鼠离开主巢,外出活动的方向,只要把抓捕器安放在这个方向的洞道口,外出活动后回巢的高原鼢鼠即被捕捉。

[1] 刘立锴.浅谈青海省高原鼢鼠防治[J].青海草业,2013,22(2):36-38.

[2] 张生合,任程,陈国民,等.青海省草地鼠害防治及今后设想[J].青海草业,2001,10(2):22-24.

[3] Lamanna C.The most poisonous poison[J].Science,1959,130(130):763-772.

[4] Habermann E,Dreyer F.Clostridial neurotoxins:handling and action at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 [J].Current Topics in Microbiology & Immunology,1986,129(4):93-179.

[5] Takeda M,Tsukamoto K,Kohda T,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eurotoxin produced by isolates associated with avian botulism [J].Avian Diseases,2005(49):376-381.

[6] 赵琴,王菊梅,宋维琴.青藏高原草场鼠害防治新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5):196-197.

[7] 唐忠民,刘承毅.高原鼢鼠的最适生境及其活动规律研究与防治策略[J].草业与畜牧,2014(1):16-17.

[8] 张同作,雷晓水,崔庆虎,等.两种新型方法防治高原鼢鼠的比较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1):102-105,108.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Plateau Zokor Myospalax baileyi toD-type Botulinum Toxin

Li Shengqing1Zhang Tongzuo2Zhang Xiyun1Li Zhining1Liu Huaixin1Lin Gonghua2

(1.Qinghai Academy of Veterinary and Animal Science,Xining,810016,China;2.Northwest Plateau Institute of B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Xining,810001,China)

We adopted the Hor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sensitivity of wild plateau zokorMyospalaxbaileyito the D-type botulinum toxin.Then based on measured LD50,we carried out a control experiment us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D-type botulinum toxin to kill the plateau zokor.We determined the the median lethal dose(LD50)of D-type botulinum toxin for plateau zokor was 5 840 MLD/mL,(credible limits is 3 430-9 950 / MLD kg weight).Plateau zokor proved sensitive to the poison,and the sensitivity was similar to that of plateau pikaOchotonacurzoniae.Plot 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llet of D-type botulinum toxin was most effective with average effect of 89.8%.This method can be used for controlling damage caused by plateau zokor in large areas.

Plateau zokor;

稿件运行过程

2015-10-28

修回日期:2015-11-04

发表日期:2016-02-10

Q958.2

A

2310-1490(2016)01-20-05

敏感性;

D型肉毒毒素;

小区试验

Sensitivity;

Botulinum toxin type D;

Plot experiment

李生庆,男,36岁,在读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原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及D型肉毒灭鼠剂的研制与应用工作。

猜你喜欢

鼢鼠毒饵灭鼠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zokor genus Eospalax(Mammalia, Rodentia, Spalacidae) inferred from wholegenome analyses,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endemic to Hengduan Mountains
正宁县中华鼢鼠的为害及有效防治措施
TBS围栏灭鼠技术
中华鼢鼠的防治方法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探析
高置式大容量毒饵站对东北农田害鼠的防治效果初探
浅谈毒饵站灭鼠技术
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诊治分析
灭鼠记
不同材料毒饵站诱杀害鼠效果对比试验初探